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领域的一座宝库。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它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符际翻译是利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的一种翻译方法。唐诗的以景抒情、借景言志的特征使宜于描写静物的画成为诗歌翻译的辅助手段。文章从符际翻译视角出发,论证了画这种图形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可以成为一种阐释诗歌的翻译手段。它不仅为译者拓展了思维,而且绕过了语言和文化的藩篱,挣脱了原语言对翻译的种种束缚,给译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翻译空间。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由于文化差异的普遍存在,译者必须谨慎处理原文文本中存在的文化因素。从解构主义视角来看,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过程就是译者对其在原文文化语境中和意义相互作用关系的解构以及在译语的语言符号系统中对该关系进行重新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Peirce的符号学三元观为切入点,分析了符号学视角下的翻译机制,指出翻译实质上是符号转换的过程,是译者理解源语符号并向目的语符号读者传递对等文化意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李素慧 《海外英语》2012,(15):142-143,164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前提下,费拉德的专著《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利用翻译与性别的文化交叉互动性,对女权主义影响下的翻译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评述。指出带有性别意识标签的翻译,即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把自己翻译进语言中",对源文进行重读和改写,对翻译理论赋予新的意义,重新界定翻译术语等等。提高了女性译者和女性作家的身份,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前提下,费拉德的专著《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利用翻译与性别的文化交叉互动性,对女权主义影响下的翻译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评述.指出带有性别意识标签的翻译,即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把自己翻译进语言中”,对源文进行重读和改写,对翻译理论赋予新的意义,重新界定翻译术语等等.提高了女性译者和女性作家的身份,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许元君 《海外英语》2014,(15):144-145
众所周知,一个好的译者应当是对不同社会形态的文化十分了解的。一个不了解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人,是难以成为一个好的译者的。该文将以奈达的文化分类为视角,对其翻译策略进行探究,以期为翻译研究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7,(17):125-126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处于"主体"地位,翻译是"译者主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全面探究《红高粱家族》葛浩文英译本,从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举例阐述了葛浩文对小说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选择过程,以期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8.
翻译研究已从文本内部延伸到更为广阔的语言、文化、符号、文学、社会、历史等具有互文性质的大文本中.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领域,旨在崇尚多元的理论大背景下,进行一种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新尝试.从互文性视角解析英译<红楼梦>,从而为译者选择翻译策略搭建一个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9.
陈月红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4):48-51,55
从语篇翻译角度来看,翻译过程是译者在宏观翻译情境和微观语言层面等客观条件制约下的主观抉择,译者首先是一个交际者和决策者,然后是一个阐释者和创新者。语篇翻译将传统语言学视角和现代文化视角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系统地考察译者主体性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符号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语言翻译可以被看作是两种文化间的沟通与交流。成功的译者,既要掌握两种语言,又要对两国文化融会贯通,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有力工具,在我国国粹的中医翻译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对于中医翻译者而言,将异化归化翻译理论应用到具体的中医翻译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林语堂作为中国译学史和翻译史上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们翻译活动的同与异可以梳理为三个层面:拿来与送去,异化与归化,直译与美译。他们的差异表明:译者的主体性是文学翻译的主要决定因素,不同译者的文化态度在他们的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的阐释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华丽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1):155-156
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向人们介绍了语言内部及语言间的认知运作方式。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使用活动,与人类的认知活动分不开。译者在做翻译时,需要建构原文本空间和译者空间两大输入空间,两输入空间经概念整合产生的译文空间是具有创造性的合成空间。该理论对我们重新考察翻译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些争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社会日趋国际化,国内的翻译市场也发展起来,给翻译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但要想真正做好翻译工作却相当不易。文章旨在论述翻译理论、翻译实践、文体知识、词典使用对翻译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以期互相切磋,共同提高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4.
赵元任是从常州走出去的数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和翻译家,尤其是他用白话文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堪称一代经典。本文以文化为切入点,从家学渊源、时代背景和地域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常州文化对赵元任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伍光建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外事活动家和启蒙教育家。他第一个用白话文翻译西方名著并取得巨大成就,开创了白话文西书中译的新时代。他翻译工作的类别之广、选材之严、数量之大、生命力之长,至今无人能及。追忆伍光建的杰出贡献和高风峻节,对今天的翻译工作者有借鉴、学习之益。  相似文献   

16.
成功的诗歌翻译要求在目的语中重现原作特殊的形式及意蕴,译者不仅要传递原诗的信息内容,而且要达到审美效果的等值转换。审美符号能否有效转换是衡量译诗好坏的标准。本文以莫里斯的符号学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在诗歌翻译中审美符号转换的前提及不同的转换方法可能带来的不同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7.
在以往的翻译理论研究中,译者常常被视为原文的"奴仆",强调译文的忠实性,认为其只是原文的复制。而本文以阐释学理论为指导,从译文的选择、解读、表达几个方面分析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性的发挥,指出译文是某种意义上的再创造,而译者主体性的存在是不可缺少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也对占译者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从霍米·巴巴杂合理论的视角,从语言、文化、文学三方面分析林太乙女士《镜花缘》英译本中的杂合现象,可发现:其译本中的杂合是作为族裔散居者的译者诠释母国文化的重要手段,译者自身与其所代表的华裔族群在杂合形成的第三空间中得以显身,进而在译文中实现了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9.
张桥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23(5):114-117,124
在翻译主体研究中,译者往往被认为是翻译过程中的唯一主体,本文以翻译理论演变为线索,分析了在原语和译语两种背景下译者的主体状况,从翻译的定义以及阐释学的角度对主体性内涵进行了探讨,指出翻译主体应该是包含了作者、译者和读者在内的一种复杂群体的主体系统,以期拓展和深化翻译主体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从一开始就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会通过译者反映到译作中,同时也是解释特殊翻译现象的理据。译入语读者也对译者的主体性起着制约作用,但这种积极的制约往往促使译者做出创造性的努力。通过翻译事实和具体的译例,论述宏观环境下译者主体性所受的三个外部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