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基督教神学重建信仰运动的背景下,瑞士当代天主教神学家巴尔塔萨提出重建神圣之美,来克服现代性危机.他从精神史角度把西方文化现代性的实质解释为作为古典世界最高形而上学实在的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分解,借助古典基督教思想资源,创造性地把思想焦点集中于美的维度,从美学角度对道成肉身的基督形象及其十字架事件做出新的阐释,揭示基督教信仰的实质和源泉,通过重建信仰回到真善美在爱中合一的世界,为回应现代性危机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大学人文精神的信仰渊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12世纪诞生于基督教母体的大学 ,使精神教化与知识传授获得统一 ,并为现代社会奠定了知识与意义统一的教育机制。大学作为创新科学原理与守护精神价值的策源地 ,特别以造就人格化的知识分子为核心。知识分子执著于科学原理与道义根据渊源于大学的终极信仰传统 ,此即人文精神。大学对主体认知、意志与情感的素质教育 ,最深层的素质乃是对真善美终极价值的执著向往 ,大学人文精神从而成为对古典信仰教化的现代性转化与承担。  相似文献   

3.
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持续到1864年。该运动遍及清帝国的所有省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同时也是一场宗教文化革命,共有两千万人丧生。洪秀全所发起的太平天国信仰,虽然有着基督教的部分教义和形式,但它不是西方宗教或者基督教信仰,也不是中国化了的基督教。太平信仰由基督教信仰点燃,却发展成了一种全新的、充满活力的中国宗教,是中国古典文化与宗教的回归的尝试,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吸引力的实质。洪秀全利用基督教因素打破其时固有的文化形态,开启了复古之路,其目标是要在古典文化与宗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4.
对当代中国新旧法律思想转变时期两种法律思想进行统一论述.从而得出传统的社会主义法律信仰存在“危机”。在法律转型时期法律信仰的空白,矛盾阶段.基于法律信仰对于法律实效和现代法治的重要性,提出了法律信仰的重建这一紧迫性问题。认为法律信仰重建体现为法律社会化的过程,通过寻求法律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实现法律信仰重建。  相似文献   

5.
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以其典范、楷模和启迪之功,被称为西方古典文化,成为西方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高峰。然而到罗马帝国后期,随着罗马奴隶制危机的全面爆发和基督教在帝国境内的发展传播,曾经辉煌的古典文化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而日趋衰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以信仰为基础的基督教文化取代了以理性为基础的古典文化,古典传统在欧洲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6.
信仰危机无疑与现代性有着紧密的关联。可以说,现代性的实质或者根本问题就是信仰问题。现代性是以“悖论”的形式展开的,即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也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了精神信仰的危机或虚无,这主要表现为对自我过分和唯一性的崇尚、对工具理性的无限推崇及其价值的迷失、异化和物化力量对人类精神的主宰三个方面。通过对现代性信仰危机的揭示和反思,有助于寻找解决和克服信仰问题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7.
1920年代,赵紫宸对"五四"启蒙现代性思想抱有热烈的期望与认可,甚而要求按照启蒙思想原则对基督教信仰进行变革,但是,在蔡元培提出的"美育代宗教"的命题前,他表现出了与"五四"启蒙主义者截然相反的态度,并开始超越启蒙现代性思想的界域,1930年代以后,更在卡尔·巴特的新正统神学的影响下回归基督教信仰的传统,高举启示神学的旗帜,走向一种反现代化的文化守成主义思路.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末整个西方古典文化分崩离析。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后工业文明更是以摧枯拉朽之势震荡着以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为核心的西方古典传统。面对着如此沉重的文化危机,西方现代思想家们纷纷寻找希望之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力图关切个体安身立命的价值,维特根斯坦则怀着深沉的宗教情怀探索基督教的本源,重建西方文化传统,而海德格尔则把真正的形而上学建构在东方境界之上,企图为西方人重新找到息栖的家  相似文献   

9.
杨柳 《政治思想史》2014,(2):135-154
历史主义是当今西方世界最强大的智识力量之一,它和实证主义一起毁灭了政治哲学的可能性,从而引致了西方的“现代性危机”,即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施特劳斯考察了历史主义的源流与实质,并对这种思维模式进行了剖析,暴露出它的贫困。要摆脱历史主义引致的现代性危机,只有回归古典政治哲学,思考施特劳斯所揭示出来且一生都关注的“神学—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意识为同一性与主体性的形而上学所支配,现代性世界观把人设置为主体、把事物表象为图像。古代世界观中具有创造特性的上帝的形象在现代被移植到人的存在中,人成了自由自律的创造者,而创造(创新)与自律遂成为现代性的意识形态。现代性的形而上学根基于虚无,并把虚无作为存在的开端,古典思想从无生有的宇宙图式在现代成为主体从虚无领悟存在的方式。这是因为,从虚无的观念中,可以生发出创造与革命的现代性意识形态。中国哲学中主导的探询存在的方式——隐显的范式对于有无(存在与虚无)的范式具有颠覆性质,通过这种范式,可以进一步去探求克服形而上学与现代性危机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以宏村基督教堂建设中的资金筹措为出发点,精心构筑起了以“教堂、教民、教会”为元素的三维故事脉络.认为通过基督教仪式的浸润和信仰体认,教民在信仰世界中形成了对上帝的虔敬,这是动员教民的信仰约制,也是教会组织成功动员的砝码;此外,教会也在村庄公共事务和对外交流中塑造了认同的合法基础,从而从教民和教会两个行动主体的角度回答了基督教信仰与社会认同世界的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对近代科学的兴起起过积极的作用。第一,基督教通过自然而认识上帝,把人们的注意力从内心引向外部世界,为近代实验科学的产生铺垫了道路;第二,基督教把哲学引入神学来为其信仰论证及辩护,确定了理性的地位,有利于哲学家、科学家按照理性探索真理,为近代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准备了条件;第三,基督教会兴办学校,创立修会,组织学术著作翻译等,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奠定了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3.
当下,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存在价值已经受到质疑,这是一次与全球化同步的现代性危机,为挽救这种危机,有学者提出大文学观,主张把文化文本纳入到文学研究的范围之中。文章认为,这是一次由于现代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文学生产方式及传播方式的转变,而不是文学的内在危机。同样属于虚构类叙事作品的影视艺术日益取代小说的位置而成为当今人们精神和情感活动的主要支撑。克服文学危机、恢复文学研究对周围世界的解释能力、恢复它与当代思想的对话能力,应该把影视艺术作为媒体时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研究领域里实现从读者到观众、从文字到图像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14.
追溯了现代性的源起和历史进程;分析了现代性的双重内涵;阐明了现代性问题的实质是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如何重建人的精神家园与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5.
应当以马克思《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为中心,勘察古希腊哲学思想与马克思哲学革命起源的深层关联,揭示马克思在传统思想与现代哲学之间的复杂思想视域。通过精深的古典学阐释和思想史研究,马克思认为,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境遇与黑格尔之后的境遇显著相似,均出现了总体性哲学解体的危机,都呼唤着哲学变革。由此,马克思预见到,黑格尔之后的哲学变革通过"主观形式"重建总体性哲学的可能性路径是自我意识哲学及"哲学的世界化"。"博士论文"及其笔记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力图在"古今之间"求索哲学革命道路的青年思想家的思想形象。从宏观思想史角度来看,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古典启示"与"现代重构"相互交融。古典思想在启示、激发现代思想者的过程,同时也是现代思想者建构、重构古典思想的过程。在马克思的现代哲学革命的问题意识中,古典思想资源得以再生产因而具有了深刻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6.
从诗学层面入手,《故乡》是鲁迅以回忆的诗学来批判现代性弊端、探询现代民族国家理想形态的小说。“回忆”不仅构成了鲁迅追寻失去了的童年乐园的真正动因,而且传达了鲁迅在现代性反思与批判的立场上重建了古典形态的世界。而且,即便从全球化时代整个人类的“类”的意义上讲,“回忆”所追忆的古典形态世界又是未来人类的一种文明的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17.
文艺复兴以来,尽管基督教遭到了科学与理性的毁灭性打击,但现实世界不仅不能解决人的所有问题,而且还在解决原有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未知的危险,特别是现代性危机,远远谈不上"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应该重新认识马克思关于"宗教的异化本身只是发生在意识领域、人的内心领域中"的思想,承认人的精神需求客观上还会向宗教意识开放。从基督教存在的历史中发现合理,从合理中吸收经验,这符合文化史研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文艺复兴以来,尽管基督教遭到了科学与理性的毁灭性打击,但现实世界不仅不能解决人的所有问题,而且还在解决原有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未知的危险,特别是现代性危机,远远谈不上"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应该重新认识马克思关于"宗教的异化本身只是发生在意识领域、人的内心领域中"的思想,承认人的精神需求客观上还会向宗教意识开放。从基督教存在的历史中发现合理,从合理中吸收经验,这符合文化史研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时代,现代性的危机表现得尤为紧迫和严重。全球化语境下对现代性的反思表现出新的特征,哈贝马斯和利奥塔的现代性之争突出反映了这一特征。对理性的不同态度使哈贝马斯和利奥塔分别提出了重建现代性与重写现代性的不同构想;在完成各自的构想过程中,哈贝马斯采用了普遍语用学的方法,重建普遍交往理性,利奥塔则用语言游戏的方法解构普遍理性;哈贝马斯为现代性设计了一个美好的交往乌托邦,利奥塔则终结了现代性的乌托邦理想。文章对哈贝马斯与利奥塔的现代性之争进行了辩证的分析,认为在全球普遍交往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交往理性超越了哈贝马斯与利奥塔的现代性视域。为现代性危机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20.
重建当代价值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理性是人类在自身实践活动当中对于价值和价值追求的自觉理解和把握。在世界的现代性过程中,随着工具理性的过度扩张和价值理性的萎缩与迷失,形成了人类的价值理性危机,并由此而导致了人类生存的危机。因此,重建价值理性是人类摆脱生存危机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