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如人类历史的其它伟大工具一样,人工智能正将教育置于新的时代篇章之中.本研究旨在通过历史分析、文化诠释和理性批判,呈现更具创造性、挑战性和引领性的教育故事;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纲领,结合人工智能的本质、效用和优势,将两者深度融合的创新概述为用人工智能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模式变革和体系重构;以技术文化、经济社会和历史演进为观照,揭示两者深度融合在意识形态、供需结构、发展前景方面面临的挑战;立足于从垄断到解蔽、从失衡到匹配、从未知到求知的问题解决路向,建议塑造指向教育需求的人工智能"人设"、推进指向人工智能的教育供给侧变革、明确指向教育人工智能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2.
以云计算、大数据和深度学习为核心驱动力的人工智能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它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教育”)正在不断变革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手段、丰富教育内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不断推进应用之时,围绕它的批判声也络绎不绝。究其根源而言,人工智能试图驰骋于整个教育疆域但却力不从心,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使它步履维艰。以此为根,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而招致的批判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人工智能+教育”系统、工具的安全性能无法保障,教育数据隐私泄露,教师主导地位沉沦。基于此,可以制定统一的“人工智能+教育”系统、工具开发与设计标准,利用区块链技术保护教育数据隐私,划定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边界,从而拨开“人工智能+教育”前行中的重重迷雾。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扩散研究是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关键。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促进了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由于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教师对其在评价、管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仍在探索中。为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规模化、常态化应用,本研究以TOE理论为基础,从教师的视角出发,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深入剖析技术、组织和环境三大维度的各因素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采纳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潮流压力、政策法规、教育培训、安全性、相对技术优势、组织准备、管理者支持是影响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进一步创新扩散的重要因素,兼容性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采纳扩散没有显著影响;从人口变量学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性别、教龄和所教学段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采纳扩散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仅学历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采纳扩散的态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的发展规律、创新扩散的机制以及发达国家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政策要求,提出了促进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进一步采纳扩散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当前科技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社会巨大的变革,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面对新的科技发展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与进步需要立足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导向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与转变。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技术》2019,(5):12-18
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各个行业。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我国教育变革带来了希望,但人工智能是否会带来教育的颠覆性创新?为回答此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教育的创新诉求,明确了发生颠覆性创新的条件。随后,文章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的教育领域应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可视化地呈现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教育系统互联关系,探讨了人工智能为教育带来颠覆性创新的可能性。最后,文章从定位、师生、学校、国家等角度,提出了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建议,以期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6.
<正>AI智能技术在促进体育教育领域精准化、高效化开展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在推进个性化教育、数字化教育、科学化教育方面有着极大的助力作用。国家领导人指出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随着AI技术的迭代升级,它在不同学段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更为凸显。“AI体能系统”的研发是基于3—6岁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后台、智能教具等开展游戏化的渐进式分解体能活动。  相似文献   

7.
教育领域现代化是我国当前发展极为重要的任务之一,而教育改革是我国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教育领域现代化的重要方略.人工智能技术在新时代教育方面的创造性发展与创新性应用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有效借鉴.文章以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为教育行业带来变革为切入点,重点从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理论基础为何、技术支撑如何应用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  相似文献   

8.
赵玉成 《上海教育》2023,(30):14-17
<正>2023年初,一个名为ChatGPT4.0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彻底引爆了各行各业对人工智能的想象。伴随着近年来教育系统不断深入的数字化转型,在最早应用智能技术的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早已经成为了行业变革的内生力量,引领和支撑着教育未来的发展。那么,当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经从将来时变为进行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人工智能交融时代的育人之变?  相似文献   

9.
王萍 《电化教育研究》2020,(3):93-100,121
视频是教育领域重要的学习资源形式,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视频分析与创新应用是推动教育人工智能落地的重要方式,但目前还处于研究与实践的探索阶段。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对教育视频的支持功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教育视频中的具体应用场景,构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视频应用设计原则与框架,并进行了案例实现。研究表明: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视频应用有助于增强互动学习,支持多模态学习分析,优化视频游戏设计,促进智慧课堂与智慧校园建设。对人工智能在教育视频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将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0.
在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愈发凸显。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当前技术生产力的最新体现,其对教育生产力的变革将对技术领域和教育领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文章首先梳理了技术生产力与教育生产力的定义,并从概念内涵和发展历程两个方面分析了两者殊途同归、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随后,文章通过呈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驱动劳动者由人到智能体、劳动资料由配置到介入、劳动对象由硬知识到软知识、教育生产力形态由转化到进化的发展过程,阐释了生成式人工智能重构教育生产力的过程机制。最后,文章从人机关系由人机协作到人机融合再到人机共生的演进角度,探讨了从“此时”到“未来”的人机协同教育图景。文章的研究为深入理解新时代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明晰人工智能教育的演进脉络,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未来教育中人机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技术和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技术已深度介入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的培养理念、教学模式、教育管理等发生深刻变革;高等教育凭借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等基本功能,推动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发展。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融合发展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的协同合作,使人工智能技术朝向可持续、可控制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未来学校是在新一轮工业革命背景下发生的学校系统性变革,是基于未来人才培养需求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创新而形成的处于持续动态发展进程中的新型态育人场域。未来学校的表现形态在于虚实交融的泛在学校时空、人机环境融合的学校结构性系统以及基于学习者自适性学习的学校教育服务形态。未来学校的建设机制包括智慧教育理念的价值传导机制、学校自适应创新发展机制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学校教育应用机制,从而为未来学校的建设提供有效的理念指引、内在动力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目的在于通过高智能性的技术来不断提升教育的科学性和民主化。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操作原理是通过技术、数据和算法的重组,推动教育走向智能化,具体表现为支持智能教育关键技术的高智能化(技术)、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教育大数据的形成(数据)和教育供给的科学化(算法+服务)。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还存在技术基础不稳、教育数据缺陷、算法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为此,要想实现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教育应尽早谋划,重新思考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将如何存在,并从技术基础(改善技术的成熟度,重新思考技术世界中的教育)、数据驱动(加快教育数据资源的整合力度,提高教育数据单元质量)和算法服务(创新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方式)三个层面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4.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要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推动人工智能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并且提出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近几年,人工智能已经逼近新一轮科技浪潮的巅峰,人工智能+教育融合程度也在急剧深化。但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广泛深远的影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人工智能技术如何继续深度融入教育?运用复杂系统科学的理论审视社会、教育和技术系统,可以发现人工智能和教育融合面临社会-教育系统发展质量不充分、基础理论研究较薄弱和实践应用领域不均衡三大困境。通过呈现开放动态的系统结构,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采用技术路线图的基本框架,描绘出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的三维关键路径,即打破知识技能壁垒、构建智慧学习体系和培育学习型社会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15.
于梦真  刘敏 《教育技术导刊》2021,19(12):208-21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引领着新一轮教育革命。针对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尚不完善的现状,以中国知网CNKI关于教育人工智能的期刊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文献数据进行分析解读及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展示。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教育人工智能发展现状,揭示国内教育人工智能前沿热点与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教育人工智能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是未来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遵循人本主义理念并形成人本人工智能教育新应用,将有力促成一种新型的研究与应用范式——教育人工智能(educ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AI)的形成。eAI注重以人为本的协作教育理念,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下,以人和机器的交互、协作为研究对象,理解教育活动并揭示其发生的规律,从而促进人和机器智慧的共同成长。因此,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引领下,eAI必将是人本人工智能的持续动力和新的研究范式,也是未来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诉求。文章深度融合人本人工智能与教育,开展eAI的理论探究。首先,从人工智能、人在回路和奇点生态三方面阐释了人本人工智能的内涵,并解析eAI创新所需要的支持智能、增强智能和人机协同智能的一体化联动。在此基础上,剖析eAI的核心要素,构建了人本人工智能引领下eAI的研究框架,以人在旁路、人在回路和人在领路模式贯穿三大智能(支持智能、增强智能和人机协同智能)来透析eAI生态。最后,从基于混合智能的eAI环境、面向协同增智的eAI技术、底线思维引领下的eAI实践理性、面向设计思维的eAI创变力量、基于和谐共生的教育伦理等方面探寻了人本人工智能视域下eAI新范式,以期为构建人本人工智能视角下人机协同的eAI新生态提供设计思路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7.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脉络可以划分为新冠疫情前和新冠疫情后两个主要阶段。新冠疫情前,教育信息化是以学校和课堂为主阵地,信息技术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辅助环境和工具。新冠疫情后,全社会和教育战线出现了顿悟般的觉醒,开始主动探寻网络空间和人工智能的潜能,教育信息化阵地从传统学校课堂发展到网络空间,信息技术从辅助工具转变为改革的核心动能。2020全球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大会全面展示了疫情后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该文是作者对新趋势的引导和分析,文章全面梳理以互联网为支撑,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在破解我国教育矛盾,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改革作用和典型创新案例。主要内容包括:“停课不停学”中的教育创新;智能技术助力教育评价;智能技术助力因材施教;智能技术助力在线教育过程监控;大数据技术助力区域教育治理创新。希望该文能够帮助读者系统了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整体进展和创新经验。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教育作为信息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态,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其高度发达的技术文明呼唤相应的情感文明予以平衡。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文明是指人工智能教育系统在情感层面达臻开明与进步的合理状态,由此形成富有育人价值的情感境界。情感文明作为促进人工智能教育变革创新的精神力量,能够彰显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本文化,落实人工智能教育的成人之学,完善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逻辑。建设人工智能教育情感文明需要提升人工智能教育场域的情感温度、合理遵循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规则、培育人工智能教育主体的情感修养,以及有效运用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资源,厚植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底蕴,走向技术文明与情感文明和谐共生的育人境界。  相似文献   

19.
Lampert  Yvonne 《Science & Education》2020,29(5):1417-1439

This paper draws attention to basic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which are of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nterest for science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research. It focuses on potential contributions philosophy class can offer if philosophy education opens up for science and for a collaboration of teachers in the context of post-compulsory education. A central educational goal is to connect basic philosophical skills with any curricular intellectual practice. This implies the possibility of crossing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Hence, the present paper questions the disciplinary rigidity of education and aims at bridging the artificial gap between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teaching science in order to enrich the individual school subjects involved. Towards this end, this article sketches out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issue of interdisciplinarity with regard to philosophy and science in upper secondary school. This framework takes into account aspects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NOS),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HPS) and the critical thinking approach which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It aims to facilitate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philosophy could have on improving scientific literacy as well as decision-making in general. I set forth methods of cross-curricular teaching which can promote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as interdisciplinarity already does in research since there is growing appreciation of collaboration and partnership between philosophy and science.

  相似文献   

20.
杨凯 《培训与研究》2006,23(3):98-100
从科学技术发展看,21世纪将是高科技群体飞速发展和新的科技革命、社会革命相继到来的世纪,也是又一次伟大的文艺复兴和大智大德的新人辈出的世纪。人类的未来,国家的命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有智慧又敢于创新的人。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在21世纪具有客观必然性和至关重要的现实需要。大学承担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历史使命,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大科学研究领域已经摆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