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课堂教学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的目标,其改革实践围绕着“还“字做文章,即“还”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独立、主动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使他们在课堂上具有主动活动的最基本保障.传统的教学更多地把有生命的知识当成无生命的一系列抽象的符号和孤立的结论“传授”给亟待开发与体现生命价值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为“重结论,轻过程;重训练,轻意识;重演绎,轻发现;重传授,轻感悟;重抽象,轻实验;重智商,轻情商”,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误区.学生学习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正确认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点摘编     
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弊端余文森在今年第5期《教育研究》上撰文提出,传统课堂教学首先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主要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其次,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本位,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不教不学。再次,传统课堂教学以教案为本位,这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  相似文献   

3.
<正>一、美术课彰显人文精神的必要性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目前,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被严重忽视,结果导致重模仿轻创造、重功利轻价值、重实用轻生活、重理性轻人性的认识误区,美术教育中人文  相似文献   

4.
体验教学:含义、特征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本应为了人的生命发展,关注人的生命状态,传统的教学却仅仅关注人的认知,忽视了对主体生命的体验。体验教学赋予教学新的特征:主体性、生命性、情感性、生活性、亲历性、个体性。要实施体验教学,教师要转变观念,发展学生主体;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体验;建立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感受;注重理性引导,促使积极体验。  相似文献   

5.
冯姝 《新疆教育》2013,(11):9-9
初中英语传统教学方法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主要表现在:重教师的知识传授,轻学生的全面培养;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苦学苦练,轻课堂教学的不断提高。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与质量,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初中英语教育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何玲霞 《考试周刊》2011,(14):144-145
初中英语传统教学方法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主要表现在:重教师的知识传授,轻学生的全面培养;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苦学苦练,轻课堂教学的不断提高。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转变学生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其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由于仅仅关注人的认知,忽视了对主体生命的体验而受到批判。体验式教学赋予教学新的特征:亲历性、生命性、情感性、生活性、生成性、个体性。实施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发展学生主体;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体验;实施合理评价,关注学生成功感受;注重理性引导,促使积极体验。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数学作业只是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也仅限于学科知识,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表现出"六重六轻":重数量,轻质量;重知识,轻思维;重规范,轻多样;重学科,轻花样;重书面,轻口头;重记忆,轻创新。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做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因此,数学作业应成为学生走向知识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教学有这样的特点:在教学目标上是以理性目标即以传播知识和培养理智为统治目标。在这个目标支配下的整个教学活动都存在着唯理性的倾向:重逻辑程序轻灵活变道;重意识排斥无意识;重科学性轻艺术性;重控制与权威轻感情沟通。这样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滋生着人的素质结构的矛盾即理性与非理性发展的不和谐,学生尽管在学习分数、智能和逻辑思维上获得较大的发展,但很可能缺乏良好的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缺乏良好的人格和心理适应品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的精神生活的需求,必然要把人的非理性因素纳入人的发展的目标。一、什…  相似文献   

10.
侯彩霞 《考试周刊》2010,(2):125-125
传统教学方法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主要表现在:重教师的知识传授,轻学生的全面培养;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苦学苦练,轻课堂教学的不断提高。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11.
对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命题的讨论容易陷入二元论的误区,而对二者关系的不同理解导致了教学及课程改革的不同价值取向。因此,教学世界要观照生活世界,其途径是观照学生、观照教师、观照课堂、观照社会。  相似文献   

12.
当前课堂的问题在于悖离了生活世界,所以课堂必须还原与超越,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关怀是人的生命本体意义上的概念,具有自然性、价值性和行动性的特征。关怀型课堂在过程向度上坚持以生命的方式把握人,在目标向度上以培养健全人格为旨归,在内容向度上以探询生活中的问题为纽带,提倡宽容、尊重、真诚,从而使课堂在有效地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还原与超越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一种生命活动,是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过程。然而,在现有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生命价值的缺失,具体表现为功利主义至上的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至上的教学内容,规训灌输至上的教学方法和情感淡漠、教师至上的师生关系四个方面。自我精神世界的迷失、传统知识观的制衡、技术理性的盛行和师道尊严传统的制约是导致课堂教学生命价值缺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行走在意义世界中——小学德育课堂巡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育课堂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事实世界与意义世界相互联结的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不是仅仅使人去认识一个事实世界,它的更为重要的职能是指引人们进入意义的世界。德育课堂是一个探索生活意义的课堂。它要使儿童逐渐去理解和体验:生活是有意义的,生活中的我是有价值的,它还要在不断丰富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拓展他们的意义场域。德育课堂是迷人的,这是因为意义世界是充满人性的世界,追寻意义的过程是一个人的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生命的潜能都被激活,各种能量都能得到释放。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教育理论界探讨的学术热点,但对于教学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及如何回归有诸多争论。教学回归的"生活世界"指的应是学生的现实世界、经验世界,其具体的回归的策略应是: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文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搭建桥梁;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开展平等对话,重视教学民主。  相似文献   

16.
当前教学论研究:热点与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世界自身的演变发展历程决定了教学世界不能简单地回归生活世界,而是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上超越生活世界。因此,作为教学世界核心的课堂既要传承知识,更要激扬生命,即由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与此相适应,当前教学论研究范式不能迷恋书斋文献,而是要热衷于课堂实践,即研究范式从"文本式"向"田野式"转向;教学理论来源不要仅停留在思辨演绎层面,而是要实践生成,即从理论教学论到实践教学论;研究取向不应只追求宏大理论,而是要关注教学生活,即研究取向由"科学泛化"趋向"泛学科化"。  相似文献   

17.
论教学的生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堂教学以现成的知识为中介,采取"教师—知识—学生"的逻辑结构展开。其前提性假设是:学生掌握知识以后就可以成为像知识创造者那样的人或者成为一个用知识去改变生活的人。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单向度的灌输、无意义的呈现、机械化的训练等强迫性的教学无处不在。这些课堂行为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行为,因为真正的教学具有生成性。教学在时间上具有共时性、在空间上具有一体性,这就意味着教学活动是生成的而非铸成的。教学的本质就在于生成,没有生成,教学的前提性假设就会落空,而生活世界就是教学的生成之域。  相似文献   

18.
教学回归生活的文化哲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文化本体思维方式的转向中,教学回归生活既有教学立足当下的理想性寻求,也有教学指向社会的批判性诉求,还有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性提升。教学回归生活所孕育的教学的理想性、批判性和个体性统一的文化特性,呼唤、蕴涵了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生命存在及其展开的文化本体存在。这种文化本体存在通过课堂知识教学作为内容、形式、价值的连续统一体得到了建构,学生的生命意义得以体现,精神世界得以丰富。  相似文献   

19.
传统大学德育的弊端之一是脱离生活。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德育的根基,是德育的主题和素材的来源。德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是要关注学生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创新德育方法,采用活动教育法、案例教学法、道德咨询测验法等。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世界视野下的教学论研究范式的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从统合到隔离、再到结合是教学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论的产生及其科学化历程,是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逐步隔离的过程。理论教学论的出现和存在,导致教学世界里生活化的缺损和人性的遗失,加速了教学世界远离生活世界。教学论研究范式的变革,即文本式向田野式的转换,促使理论教学论向实践教学论转向,进而重新焕发教学论指导教学世界的生命力,是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高度结合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