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维第一次仕隐矛盾是在其被贬济州之后,以陶渊明为核心展开了人生思考。最终他选择了干谒求仕。第二次仕隐矛盾是在张九龄罢相之后,在遁入佛禅之合理调节与出使边塞的现实激励之中他选择了吏隐。从求仕之隐到吏隐是其仕隐选择的体现过程。  相似文献   

2.
张九龄始终被仕与隐困扰着,即仕中恋隐,隐中求仕;为官时思山林,居山林时存魏阙。其仕进中的隐逸情怀可分为:入仕初期(约707—716年),因怀才不遇,久处下僚,"不协时宰",愤而辞官归隐;再度入京为官(718—727年)及出为洪州刺史时期(约727—736年),大致表现为"虽然经济日,无忘幽栖时"、亦官亦隐但略有不同;任荆州长史时期(约737—741年),心灰意冷,不得已委顺于天地之间。其隐逸思想的转变与其仕途沉浮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宁松夫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1):42-46,80
孟浩然的中庸人格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终生寻求仕进而能固守合度的求仕手段,批评用人不公的社会现实而有通达人情的气度,有理想破灭的愁苦而能自我释解以保持心气和平。孟浩然中庸人格精神的形成,就其思想渊源来说,是受了儒道佛思想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儒家思想主其志,佛家思想去其忧,道家思想益其趣。  相似文献   

4.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孔子时代的号召,后来成为科举制度对人才的政治诱惑,也是现在许多受教育者追逐的目标,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笔者在这里分析"学而优则仕"和"研而优则仕"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影响。一、简述"学而优则仕"的含义变化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学"在这时主要是指学做人、学做人的道理、学做人的规范",优"是指宽裕、充裕。"而"是连词,"仕"做官为宦。孔子时代,仕者多为贵  相似文献   

5.
王绩是初唐时期"独树一帜"的诗人。他一生三仕三隐,大部分时间在隐居中度过,这对他的诗风产生了重大影响。王绩诗歌的一个重大特点是具有一种"平淡"之美,这种"平淡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造语疏野,平淡简易;其次是平淡中寓有深意。王绩诗语言与情感完美结合,达到"自然圆熟"之境。  相似文献   

6.
《重修育才馆碑记》有"六言条规",勉励旧时代读书士子把求仕为官、"经术经世"与"宗社之安危、生民之休戚"紧密联系起来,突出强调"士不贵显而贵品"的思想命题,这在当前对青年一代的理想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心理历史学的角度,对孔子一生的个人历史活动和他当时当地的心态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下观点:1.孔子初立于世,便以士自居,急于出仕,施展抱负;2.仕鲁之后,终生以仕者自居;3.孔子堪为导师,时人多敬仰,但作为执政者,他的人格因素往往不能与诸侯君臣形成共鸣,他们对孔子采取的是“敬而远之”的态度。这正是孔子周游列国而求仕不爽的缘由所在。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研究一次方程组最早的国家之一.公元三世纪,数学家刘徽曾对"方程"的含义作出过这样的解释:"程,课程也、群物众杂、各列其数、总列其实,令每行为率,二物者再程,三物者三程,皆为物数程之.并列为行、故谓之方程."其中,"令每行为率"是按条件列等式的意思,"如物数程之"是说有几个未知数列几个等式.下列问题可用一次方程组解答:  相似文献   

9.
"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运用"和合思想"指导数学教学,教师可以从数学知识之"和合"、数学教学之"和合"、学生生命之"和合"三个层面展开,通过过程性、生成性和具身性教学,"和合"知识的过程与结果,"和合"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和合"学生的感知与思维。  相似文献   

10.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现象古已有之,引人深思的是,近几年这种现象在大学和科研机构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与自古以来把"学而优则仕"异化为读书做官,以及现在社会流行的"官本位"有关,其实,"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其所体现的是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正本清源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值得我们今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杜甫的自传诗是诗人生命历程的一个生动展示。杜甫在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时,始终与对亲人的深切关怀交结在一起;儒家“仁”的思想使杜甫把这种爱推向广大百姓,从而使他的自传诗具有一种“诗史”的性质;儒家的入世精神也激励着杜甫去建功立业,他的自我评价是以历代名臣自期,且对自己满怀信心。  相似文献   

12.
杜甫去蜀原因,一直是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传统说法有三:一是“东归江陵”说,二是武“欲杀甫”说,三是“武卒”无依说。笔根据杜甫一生的政治思想、生活状况及归乡之志分析,认为传统众说皆不符合事实,杜甫去蜀的根本原因应是“出仕为郎”。  相似文献   

13.
伟大诗人杜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712—770)一生分六个时期:一、读书漫游时期;二、固守长安时期;三、从陷贼、脱险到为官、弃官时期;四、客蜀郡、居梓州时期;五、移居夔州时期;六、飘泊湖北湖南时期。无稹在杜甫墓志中高度评价了他在诗史上的地位,韩愈论诗歌则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相似文献   

14.
杜甫以新闻为诗的具体表现为:不仅纪录而且报道;有较强的现场感;融入访谈内容;"即事名篇"———类新闻标题。从汉末建安时代诗人以时事入诗,到杜甫的以新闻为诗,是一次质的飞跃。而中唐元和时代的新乐府运动,则部分地继承了杜甫以新闻性为诗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杜甫受中国和谐文化影响最深,和谐文化在杜甫的思想与诗歌中有强烈体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杜甫精神主要指他的忧患意识、民本思想、自觉的社会良知与社会道德情感,在杜甫理想的社会蓝图里,始终贯穿着社会和谐思想观念。杜甫咏怀诗透视了他的精神主旨,探讨杜甫咏怀诗与中国和谐文化的密切关系,对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杜甫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杜曲诸生”,故有诸号。杜甫自言“故里樊川”。以往研究将少陵,杜陵,杜曲,樊川看作几个不同的地方。本指出杜曲位于少陵原(即杜陵原)与樊川结合部。唐代杜氏家族住原上杜曲堡子,原下是杜氏花园。杜甫所谓“少陵”、“杜陵”、“杜曲”、“樊川”实为杜曲一地。杜甫诸号均来自故里杜曲。  相似文献   

17.
傅山对杜诗非常喜爱,其存佚杜诗研究著作即有五种之多.他反对元明以来过分拘泥于诗法而产生的学杜流弊,主张通过妙悟和反复涵咏学习杜诗的精髓.在具体解读过程中,熟稔佛经道藏的傅山往往联系禅法对杜诗进行譬喻,并经常以诗画同论,其论杜倾向在清初诸家中可谓独具特色.傅山的诗歌创作继承杜甫的"诗史"精神,却并不蹈袭模仿,他特别欣赏杜诗雄奇豪放的风格,这正是其独特审美趣向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杜甫的诗歌内容的丰富性,为我们阐释他的诗歌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而新的理论又为我们阐释杜甫诗提供了新的路径。杜甫的诗以"仁民"、"爱物"两个向度展开,表现为对一切生命的关注。在当代"生态美学"观念理论背景下观照杜甫的诗,其生态美学意义以及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就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在杜甫诗歌中,有典故人物与诗歌实指人物姓氏相切的用典方式,即“切姓用典”。这种修辞手段能取得意外的修辞效果,丰富了杜诗的修辞艺术。但由于创作中取材的局限,使得“切姓用典”可能因“断章取义”而失之精切。而不精切和与之相关的“过誉”现象,正是杜诗“社交诗”性质所决定的,是以公认的社交文化为背景的。杜甫“切姓用典”有自己的特色,特别在与李白诗歌的对比观照下,杜甫的“崇汉”心理和重视艺术技巧的创作态度再次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20.
杜甫诗歌展现了诗人饱满、庄严、凛冽的生命状态,显示了诗人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基本态度,表现了诗人助君济世、自觉为诗的生命追求。探讨杜甫诗歌中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追求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