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引言 "形、神"问题历来是中国艺术理论研究的核心范畴之一,它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是我国古代哲学中"形神论"的衍发。"形"与"神"的关系,其根本问题是"形"与"神"有无不可分离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  相似文献   

2.
"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分别有着各自的美学内蕴,放在一起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创造理论。"观物取象"从艺术本源论与审美观照方式两个方面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后世的美学思想;"立象以尽意"最早对"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进行明确的阐释,深远影响到后世"言"与"意"、"象"与"意"关系的讨论,并由此而激发出许多美学命题与范畴。  相似文献   

3.
老庄以来重神轻形的"形神"观,在魏晋人物品藻、谈玄之风的影响下,逐步与绘画理论融合,确立起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尚"神韵"的特色,独具审美趣味。六朝绘画"形神观"对后世绘画、书法、雕塑等影响遥深,可说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核心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形神”与“意象”——动画设计中的国画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神”与“意象”是中国画中关于“造型”和“传神”的两个美学概念,将这一体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中国画造型元素运用于动画设计中,将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经过对中国画“形与神”和“意与象”的艺术理论进行分析,探讨“形神”论与“意象”论在现代动画设计上如何运用,将使我们的动画设计进入全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形与神在戏曲美学范畴中是基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组概念。戏曲表演中形与神的关系,正如中国古典诗词和绘画中那种情景交融的创作和表达方式,将客观景物融于主观的情思之中,从而达到充满意境的艺术效果。从中国传统美学中提炼和总结出的虚实关系,在戏曲舞台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化用,使其更具有戏曲自身的艺术特色。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美学创作原则,为戏曲艺术的创作,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戏曲美学范畴中的内外论,在戏曲演员的表演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戏曲的表演是体验与表现的统一,是一种内与外的和谐统一。功和法是包涵于戏曲技艺之中的元素,演员通过外在的技术手段将表演技巧与艺术境界融为一体,创造出更完美的舞台形象,力求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表演"是音乐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在第一度创造基础上进行的第二度创造,即对音乐作品的再加工过程。而"投情"作为音乐表演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活动,支配着表演者的内心情感,是一种将作品情感基调与作品创作分析融合表演过程,属于表演心理学范畴。本文试图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断桥遗梦》钢琴伴奏,运用音乐美学相关理论,尝试分析艺术...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戏剧崇高化具有戏剧的文化地位提升和悲剧诉求普遍强化的双重含义,从"化民"到"新民"到"革命",不同时代因素从各自需求的侧面推进着这一美学倾向。启蒙救亡语境和对西方艺术理论的崇尚导致了近代戏剧写实主义的一端独大。戏剧功利化实践和作为审美艺术的矛盾纠葛成为贯穿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的主线。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古琴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孕育和发展的联系为线索,以传统音乐美学中"礼乐"思想及"和"的美学观为理论基础,论述了在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琴艺术和以儒、道、释音乐美学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交融性。  相似文献   

9.
金鸽平 《文教资料》2011,(8):99-101
"和"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核心范畴,近20年来,有关"和"的研究成果散见于各类学术期刊和部分要求论著中。本文从精神实质、理论内核、多维视野、当代阐释等四个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尹红 《考试周刊》2011,(20):35-36
"美即和谐",和谐指事物协调地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和谐"是美学理论与实践中最重要的一个范畴,也是在美学史上最早涉及的一个范畴。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和谐的理念。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谐",本文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发现,中西和谐观既有相同之处,更有着文化特质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南齐王僧虔提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作为书法关学范畴体系而确立。文章论述当代书法关学范畴神采与形质研究成果,分析了当代书法美学研究从个别范畴的微观研究走向宏观体系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在“神采与形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当代书法的审美评价体系,使书法理论与书法创作折射出当代社会多元的文化气息,给当代书法艺术创作注入新的活力,避免古代书法理论与当代书法实践相脱节,促进中国书法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自由美”与“依附美”的美学命题,体现了其哲学体系中的“自律论”“它律论”这对哲学概念。在音乐界,德国音乐学家卡茨将“自律”、“它律”使用在音乐美学中,出现了自律美学和它律美学两个概念。康德的自由美是一种纯形式的美,而与自由美相对的依附美是社会事物的美,而不是纯粹自然事物之美。康德认为美与被依附物无关,强调美在于形式,即艺术的自由才是创造的本质。由此,他为自律论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在现代音乐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妙造自然"是中国美学关于艺术与自然审美关系的一个传统命题。"妙造自然"说以"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独特视野看待艺术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艺术内在的生动气韵与自然万物的内在生气的同一性,以及艺术家独立而超越的主观创造精神。"妙造自然"说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具有普遍的艺术创造原理的意义,堪称中国艺术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作为20世纪后半期华语学界最为重要的古典文学阐释架构之一,海外及港台"中国抒情传统"研究,不仅致力于比较诗学论域中"抒情美学"的理论建构,同时也倾力于开拓抒情传统之文学史书写及重构的话语空间。其中,围绕着高友工的美典理论,其普林斯顿的追随者(孙康宜、林顺夫)构筑出抒情传统视野下的中国文学史叙事,为五言诗、律诗、词体等文类的演进及亲缘关系提供了独到而深入的解说,描绘出自汉末至宋末的一段抒情文学的风云传奇。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传统中有诸多关于“势”的文论,“势”在中国古代文艺观念中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现代物理学中有“位能”的概念,中文翻译为“势能”。从这两种概念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来看,一定程度上两者是相通的。本文的重点是将“势能”这一概念拿到艺术领域中,力图从“势能”的角度去审视艺术的创作问题,在此主要提出了势能分析理论的概念系统,即势能分析理论的新概念:势能具、势能阈、势能场、势能流、势能阵。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应该在当代社会生活和文化思考的立场上来看待古代文论,会觉得古代文论大有升值的可能,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能够以真正的当代思维、当代视域看待古代文论。当代艺术许多种类都是以视觉的方式呈现,古代文论的底蕴是时时闪烁其中的。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流变性和贯通性,是当代文艺学吸纳古代文论以建构新框架的重要条件。古代文论的精髓,更多地内在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之中。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的观念,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原型,潜移默化地在艺术家的头脑和艺术语言中存在并且不断地生发出来。古代文论并非与当代的文学艺术隔绝,确乎是活在当代的艺术创作之中的。  相似文献   

17.
现实主义在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现实主义被异化了。现实主义的含义不是单一的,它既指一种文艺创作方法,也指一种文艺流派、思潮,还指一种文艺创作精神。从创作方法来看,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源远流长,可以说是与人类的艺术生产的产生是同步的,但是真正确立这种创作方法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实践转向",并且把它命名为"莎士比亚化"。从文艺流派和思潮来看,现实主义历经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现实主义,19世纪中期的批判现实主义,20世纪初的革命现实主义,中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末期的无边的现实主义等发展阶段,而只是在"现代实践转向"过程中现实主义流派和思潮才明确地发展起来,同时在"后现代实践转向"中逐步多元化,成为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流派和思潮相抗衡的强大流派和思潮。从文艺创作精神来看,现实主义是永恒的,因为文艺永远不可能脱离社会现实生活,永远在社会实践之中进行恒新恒异的创造。因此,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仍然应该坚持现实主义精神,鼓励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流派、思潮,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植根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8.
苏轼提出的“不求形似”的艺术观,不少人认为他强调的是“在于写其生气,传其神态”。这一看法过于简单,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从苏轼对吴道子的高度评价,说明他并不反对形似,我们对苏轼的画论加以认真的研究,就会发现他所说的“不求形似”,是要画家作画时象诗人作诗一样,不能仅仅局限于所描写对象本身,要有艺术联想和想像力,绘画中的主观表现与客观物象相结合,直接在所描写对象的身上寄托更丰富的意蕴,让读者“得之于象外”,取得诗一般的意境。  相似文献   

19.
“韵”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创作概念,受到历代文人的重视,在我国古代关学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本文拟通过对“韵”理论的形成、“韵”所包含的音乐、人品、艺术三方面审美层次的界定以及“韵”衍生意义的阐述.揭示出这一中国古代文艺关学重要范畴的审美本质。  相似文献   

20.
司马相如提出的"得之于内"说,既表述了辞赋的审美创作构思"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的"自得"性,极言创作构思中艺术想象的包容性和时空的无限性,同时也适用于所有的文艺审美创作,它揭示了中国美学所崇尚的文艺审美创作自由创新的美学精神。而其中所体现出的自由恢弘的气概和创新的美学精神又同巴蜀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