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侯玉莹  林寅  李然 《成才之路》2022,(13):10-12
社会工作是一种统摄整个助人过程的实践性和技术应用导向的知识体系,注重个体个性和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交流,强调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其在工作理念、模式和方法上与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需求互补相通.在社会工作视角下探究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对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维护民族团结和...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民族团结理论、历史、成就教育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教育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的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育方法封闭、教育内容不够全面、教育评价机制偏向就业等问题。社会工作与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在价值理念上具有一致性、在内容方法上具有可借鉴性、在实施效果上具有互补性,这为社会工作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社会工作可以根据学生面对的不同问题及需求选择个案、小组、社区三种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学校的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的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育方法封闭、教育内容不够全面、教育评价机制偏向就业等问题。社会工作与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在价值理念上具有一致性、在内容方法上具有可借鉴性、在实施效果上具有互补性,这为社会工作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社会工作可以根据学生面对的不同问题及需求选择个案、小组、社区三种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学校的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许多工作是属于社会工作范畴或更适合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社会工作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有交叉但又不相同的社会科学,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学的分支社会工作专业的概念。学校社会工作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的工作配合,有效地整合各方面资源,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高校导入学校社会工作有助于从整体上搭建高校育人平台,协调家长与学校、社会与学校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获得优质的服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是高校学生工作开展和完善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系统承担了很多学生教育的工作,学生工作系统内部存在着分工不明、工作专业性不强等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情况变化,原有学生工作的体系已不能适应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要求,需要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本文从高校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入手,探讨高校社会工作介入的方式,研究学生工作系统的重新构建,以期使学生工作系统更适应其育人要求.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青州市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全市90万人口中有回、满、蒙古等32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共2.6万人。位于青州市的益都师范附属小学现有2600余名学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25人。学校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开发了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青州回族"、"满族家庭"等,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校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有德育室、微机室、实验室、阅览室、科技室、多媒体教室、音乐教室等功能教室,建有校园电视台和校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重要基础。对保山市12所少数民族聚居地学校和民族学校,10所汉族聚居地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少数民族聚居地学校和民族学校在民族团结教育目标设置、课程、活动等方面开展了较多的工作,而汉族聚居地学校基本上缺乏明确而具体的民族团结教育。  相似文献   

9.
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缺失看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急剧转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表现出部分的不适应性,这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学校社会工作和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覆盖面和侧重点、理论基础和价值观、主要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而高校引入学校社会工作,可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拓展高校教育平台,在极大程度上保证大学生获得优质服务和良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高校日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努力探索有效的办法和途径,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本文从学校社会工作这一新的视角出发,把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改进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业绩.民族院校在其5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特殊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适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各专业人才,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民族院校是新建民族本科院校的头等大事.从一名新建民族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师的角度,谈如何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自身建设,把握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为学校发展和民族地区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该文通过论证认为,埃米尔·涂尔干首次将实证主义社会学引入道德教育领域,为现代道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新思路。在涂尔干看来,社会是高于个体的现实存在,同样也是个体道德的塑造者,道德起源于社会,并归属于社会,任何脱离社会集体而谈论个体道德的研究都是片面的。他认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理性和自主的社会个体,并以此提出学校德育论。涂尔干的社会道德论述为国内现行德育模式提供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价值参考和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3.
道德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把握现实世界,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规范、德性和善行实际上构成了作为社会现象的道德的具体存在方式。道德教育要完整地体现其实践意义,必须全面把握道德的存在方式,将受教育者持守规范、提升德性、追求善行作为自身的价值目标。只有从道德存在的三个层面入手开展道德教育,才能使道德的主体性与规范性、实然与应然、他律与自律在价值中获得统一。道德教育的三个价值向度组成一个有机和谐的道德系统,不断促进道德实践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充分的社会支持,是学校德育变革成效不彰的根本原因。社会环境与社会生活是学生道德发展最真实的场域,是一切学校德育变革的逻辑前提。社会发展的道德需求与道德期待是学校德育变革的重要动力支撑。学校德育变革必须置身并充分考量社会发展、社会环境、社会资源之于学生道德发展及学校德育的深刻影响,深入理解并认真对待社会发展对学校德育变革的时代要求与动力支撑,积极拓展社会资源的德育价值及其支持路径,充分考虑并合理利用社会生活对学生道德成长的滋养,从其赖以依存的社会系统中寻找资源、方案、路径与突破。  相似文献   

15.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对道德现实的社会建构、道德权威的产生以及学校德育的社会建构、学校德育系统的形成、学校德育的社会化功能、教育权威与教育意识形态、研究者的立场与道德批判的困境等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道德教育理论问题的理解,从而走出道德批判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借助教育人类学视角,结合田野观察和问卷调查方法,针对北京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进行调研发现,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家校互动中,存在干预性教育行为、非干预性教育行为和情境性教育三种主要实践模式,在每种模式互动中,都彰显着人们对教育目标的理解、社会资本的局限、自我经历的复制等社会文化因素对教育实践的影响。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相对匮乏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需要和其学校教育一起,共同受到社会和政府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道德教育低效是一个难以破解的教育与社会问题。西方文化研究中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为我们洞悉德育过程提供了有效工具。以此理论分析,德育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德育编码""、德育话语形成"和"德育解码"。其中德育解码的正当与否直接关涉到道德教育的效果,德育解码的具体意义生产是由德育话语与学生的先行经验及两者之间的匹配性所决定的。为了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所进行的德育编码需要从价值内容上进行实质性反思,而且德育编码所形成的德育话语要对学生具有亲和性,从而减少道德教育中事实存在的抵制现象。  相似文献   

18.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然而。当今的中小学教育,却过分强调知识教育,德育教育显现出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思想启示我们:把德育工作融入到实践中去;转变德育教育的方式;重视德育主体,明确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19.
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教育的手段,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方面,这对高中生特别是民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民族中学如何从地区和学校实际出发,结合民族学生的特点,建立起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反映学生道德素养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当前中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当前各种新旧思潮冲击着学校的德育教育,致使学校德育工作往往处于内外两难的境地。追求德育过程的无痕教育理念,其必然性是由社会转型时期德育理念的战略选择和德育过程在社会转型时期十分凸显的问题所决定的。为此,道德教育要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走出来,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以及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