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飞 《考试周刊》2012,(82):88-88
在2011年7月14日上午,我有幸在江苏省泗洪县第一实验学校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徐斌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认识乘法》,徐斌老师真实自然、动态生成的教学,让我领略了新课程理念下的精彩课堂。其中精巧独特的教学设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将感受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以“一堂好课”为观察对象、实验对象,思考了多年,但真正让我难忘的一堂好课是从一本杂志上“抄”下来的别人的课。这本杂志就是《中学语文教学》,这个“别人”就是北京的宁鸿彬老师,“课”就是他1995年12月执教的《皇帝的新装》实录。十多年来,这节由两个著名的问题生成出来的教学情境,一直活跃在我的教育生活中,成为思考教学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3.
看了徐斌老师《一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实录与反思,我深切地感觉到徐老师“追寻有效的数学课堂”的足步。  相似文献   

4.
新课改倡导: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得到发展。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常常不断反思:什么才是我们理想中真实有效、互动生成的课堂?起初,我认为一节好课应该"目标明确""程序严谨""板书精美""语言精密"。我努力精心设计全过程,牵引学生学习,我常常  相似文献   

5.
好课离不开良好的教学方案,但好课不需要将课堂封闭在某个流程的固定式教案中.因为好课更重视教学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蕴含在教学互动中的课堂生成.下面结合一节教学实践课一第15章平面直角坐标系(复习课),浅谈我们关于“好课无定案、大课求无痕”的部分感想.  相似文献   

6.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趣味学习是儿童永不厌倦的学习方式。在日常教学、赛课活动以及公开教学中,他总要设计一些趣味练习,或做一个游戏,或穿插一则故事,或举行一次小型比赛,他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讲故事和动手操作等形式进行教学。他把学生带进了数学乐园。三、互动生成,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新世纪伊始,徐斌的教学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他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追求真实有效和互动生成。对此他是这样进行阐释的:真实的课堂应摈弃演练和作假。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  相似文献   

7.
通过各种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我摸索出了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的思路:新课引入注重"引趣";新课教学注重"放、引";新课结束,注重"回应".下面我就各教学环节提出几点不成熟的见解.一、新课引入,注重"引趣"在我听过的"好课"中,发现有一个共同点,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有幸听了特级教师徐斌执教的《认识乘法》一课,不禁被他精湛纯熟的教学艺术所折服。本文试图撷取徐老师《认识乘法》课上的几个片断来感受一下徐老师如何在一节看似平淡无奇的数学课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与方法的。对话中的师生关系新课程观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  相似文献   

9.
一堂好课好在课前的预设,更好在对课堂动态生成的成功操作,20年前关于《荔枝蜜》的公开课考验了我,也启发了我,引领着我对精彩的"课堂的动态生成"进行着不懈的追求。通过这节课,结合当前教学,我进行全方位反思,以求更完美改进教学。  相似文献   

10.
不难发现,走进新课程,伴随着新型的师生关系,面对越来越多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课堂上精彩的预设与即时的生成,许多老师仍在疑惑,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实有效的,才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来自课堂的诸多案例告诉我:教学生态学视野下的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态场,生态课堂强调真正以人为本,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强调课堂的真实有效.由此可见,小学数学课堂应该走向生态课堂.  相似文献   

11.
当下是课堂教学资讯不断升级的时代,报刊、电视、网络以及各种教学观摩活动当仁不让地随时提供各种教学资讯,使一线老师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茫然不知所措。有时,老师们在炫目的教学资讯中打转,追逐新的资讯,却难以明辨一节好课里有什么。一节好课里有什么?有学生、老师,有文本、媒介,有授受、习练,有互动、生成……答案远远不止是这些显性的东西。一节好课里究竟有什么?小故事也许能映射出大道理:记得,小时候有一年闹水灾,我家种的豆子蹲进了“水牢”里,几乎全军覆没。收获的季节到了,我随奶奶来到地里,奶奶还是把满心的希望都寄托在右手的拇…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一堂好课要看师生有没有很好的“交往”,老师是不是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全面的看,一堂好课应具备这样一些特点: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贺丹 《考试周刊》2013,(31):177-177
<正>一、好课的标准吴永军在《当代教育科学》中提出:课程改革视野中好课的总体要求应该体现为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的统一。建构性是好课在科学规律上的体现;生成性是好课在教学展开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多元性是好课判断中的一个重要标准。从教学过程的"结构要素"角度分析,好课的具体标准包括:  相似文献   

14.
好课无标准     
常有老师问:“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叶澜教授曾提出好课应该符合五个标准,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我认为,所渭好课的标准问题,这本是一个伪问题。就某节具体的课而言,好课的标准是不确定的,古人说“文无定法”,其实教学也无定法。好课要依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主体的不同而不同,这也符合本课中陈怡老师所讲的一个哲学原理: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读了《小学教学》2013年第4期张广明老师的《我没想到,他却成了……》一文,我仿佛走进了张老师的课堂.分享着张老师“让意想不到的生成拓展下去”的精彩。  相似文献   

16.
韩英蓓 《广西教育》2005,(1A):34-35
常听人说,特级教师的最大本事是把简单的教案上出精彩。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苏州特级教师徐斌的“认识乘法”一课,印证了这一说法。徐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学技艺、挥洒自如的教学风格博得了听课老师的赞赏。下面对徐斌老师的“认识乘法”教学预案与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对比赏析。  相似文献   

17.
课堂是一个不断互动生成的教学过程,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任务的过程。理想的课堂是真实有效的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是实现对文本、教师、学生超越和扩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提起特级教师徐斌,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都不会陌生,他的示范课例,精彩讲座在一线教师中广为流传,影响颇深.我第一次听到他的课是在2004年的一次数学观摩课上,记得上的课例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和"确定位置".那鲜活的教学情境,循循善诱的儿童语言,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深深地震撼了我.  相似文献   

19.
好课无标准     
常有老师问:“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叶澜教授曾提出好课应该符合五个标准,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我认为,所渭好课的标准问题,这本是一个伪问题。就某节具体的课而言,好课的标准是不确定的,古人说“文无定法”,其实教学也无定法。好课要依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主体的不同而不同,这也符合本课中陈怡老师所讲的一个哲学原理: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孙建锋 《教师》2010,(36):1-1
一节好课里有什么?有学生和老师,有文本、授受和习练,有互动和生成……答案远远不止这些。一节好课里究竟有什么?小时候,有一年闹水灾,我家种的豆子几乎全被水淹了。收获的季节到了,我随奶奶去收豆,一个一个豆荚剥开,一声声叹息。蓦然,我发现地头的高坡上风舞着的一株硕果累累的大豆,我喜出望外地跑过去,摘下上面的全部豆荚。一共有79个。我们剥下了226颗豆粒,小心翼翼捧回家,放在一个平底瓦罐里,让它们风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