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童年·木桥     
【简评】作者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家乡小木桥的回忆.表达了自己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令人称道的是,一篇怀念童年生活的文章因为小木桥的丰富内涵而引人深思、耐人寻味:小木桥连接的是“我”懵懂的童年生活和长大后的未知世界.孩子们总是会憧憬和追寻彼岸的精彩.这小木桥其实就是每个人童年生活中的一道彩虹。  相似文献   

2.
“小作文”之“小”,并非指文章短小,而是指平时由教师自主安排训练的作文。其特点是:教师自由布置,学生自主写作,批改简单快捷。相比“大作文”,许多语文教师更喜欢指导学生写“小作文”。如果说大作文是“米饭”,能让人吃饱;小作文则是“水果”,让人更有营养。“大作文”训练中读不到的佳作,在“小作文”中却常能见到。为“小作文”正本清源,完全可以让“小作文”收获“大效果”。  相似文献   

3.
古代的隐士,有“大隐”与“小隐”之分。王康琚《反招隐诗》云:“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陵薮”即山泽,“朝市”即朝廷和集市,泛指公众聚集的地方。一个人淡泊名利,甘居山泽,容易做到,而处身公众聚集的地方尤其是在朝廷为官,面对滚滚红尘和横流的物欲能够坚守隐者的高尚操守就难能可贵了,故前者为“小隐”,后者为“大隐”。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质疑新记< 大公报> 的“小骂大帮忙”》一文试图完全推翻“小骂大帮忙”之说是站不  相似文献   

5.
“德是表现在行为上的习惯”。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在学习、生活、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累积而成的。正因为如此,养成教育这个“大课题”,必须从“小”做起,从小事着眼f从细节入手,行小善、拒小恶、谨小言、慎小行,让习惯终成自然。  相似文献   

6.
“德是表现在行为上的习惯”。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在学习、生活、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累积而成的。正因为如此,养成教育这个“大课题”,必须从“小”做起,从小事着眼f从细节入手,行小善、拒小恶、谨小言、慎小行,让习惯终成自然。  相似文献   

7.
王荆 《现代语文》2005,(5):17-17
韩非子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以致“吹毛求疵”成了人们常用的贬义词。针对这种社会认识效果,文章着重评论的是韩非观点中的片面性。作者在了解韩非(《大体》中的“全大体而不求小疵”的观点之后,提出了相反的观点:指出“全大体”与“求小疵”完全可以结合,对“小疵”“求”而去之,会使“大体”好上加好,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8.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尤负盛名的教育理念之一,在新思潮冲击及信息技术迭代的影响下,“生活教育”也被赋予了更广阔的时代意义。“生活·实践”教育便是在“生活教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文章从“生活教育”进行溯源,阐释“生活·实践”教育的发展路径,并对“生活·实践”教育的践行路径进行研究,以期对当代教育所遇困境提出突围之径。  相似文献   

9.
“大”和“小”与数量范畴关系密切,用于区别量的大小。称谓名词不需要进行量的区别,却可以受“大/小”修饰限制。称谓名词前的“大”和“小”分别几种使用情况。“大”和“小”常体现出不对称现象,有多种原因共同决定了这些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10.
农村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要教师用生活的热爱去感染学生,用“小”“真”“想”的方法指导学生练笔,就一定会改变农村学生写作难的问题,作文将真正成为他们表达生活、体验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重点分析了形容词“大”和“小”插入数量短语中间的不对称分布,并分别对形容词“大”和“小”与数量短语组合以及与名词组合时的相互制约进行了初步分析。形容词“大”和“小”与数量短语的组合是一个相互选择的结果,与量词本身的语义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样,形容词“大”和“小”与数量名短语的组合也要受到名词语义特点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大思政”强调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充分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教育元素,以丰富课程内涵、创新教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用.“大思政”以生活元素为逻辑起点,重视拓展思政教育资源、场域和办法,用方式更灵活、内容更丰富、师资更庞大的教育格局,全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激励广大学子担当历史重任,交给党和人民一份满意的答卷.  相似文献   

13.
杨尔升 《新读写》2013,(2):16-18
历史是一部硕大无比的书,它的每一页都书写着前人的智慧、勇气和毅力;足迹是勇者前行的印记,它的每一步都记载着前人的艰辛、奋斗和创造。“足迹”无所谓“大”与“小”,你看,无论是“龙的足迹”、“长城的足迹”,还是名人的足迹、文化的足迹;无论是家族的足迹,还是城市发展的足迹,作者娓娓道来,都饶有兴味。花的绽放,靠的是根的积聚。追寻前人的足迹,我们要承前启后,踏着他们的脚印继续前行!  相似文献   

14.
作者以“小气”为题,撷取生活中弟弟“亲近”姐姐的细节,再现了姐弟情谊的“成长”过程,“小文章”道出了“真性情”。  相似文献   

15.
牛静 《现代语文》2009,(8):57-58
与“大”文章相对而言的“小”标题,从古至今备受文人青睐。俗语说得好:“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标题尤如文章的眼睛,眼睛乃心灵之窗,最容易令人“一见钟情”。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重视文章的标题。因此,本文拟对课文标题在语文教学中的功用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6.
美术专业教学应重视“小构图”、“小色稿”的应用,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正稿写生时少走弯路,而且能培养学生构图能力、组织画面色彩能力和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能力;同时能帮助学生学会概括画面、整体的处理大关系、大色块、大色调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品位,这也是学生作品从初步设想逐步迈向成功和形成作品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理解《诗经》中“二南”和“以雅以南”的关键,是明确其中“南”字(词)的确切含义。文章的结论是,“南”字本为“有南氏”族徽性质的符号,指代“有南氏”之氏族、部落或方国。“二南”,从地理上来说,乃指附属于“周公”的“南(国)”和附属于“召公”的“南(国)”;从作为《诗经》中二“国风”之名来说,则是指从附属于“周公”之“南国”和附属“召公”之“南国”采集而来的民歌(乐)。因为“南”族本是“夏”朝分封的分支,“南”地或“南国”本是“南”氏族、部落或方国的领地,作为音乐的“南”亦本是“夏”乐(“雅”乐)的一支,所以“南”(乐)就既是“夏”乐,也是“雅”乐(“南”既是“雅”乐又区别于“雅”乐)——“以雅以南”乃是既演奏夏人或周人的中央或官方的“雅”乐,也演奏同属于夏后氏姒姓的“有南氏”或“南国”的地方音乐。  相似文献   

18.
“不禁”、“不仅”、“不尽”三词读音相似,“不禁(jin)”、“不仅(jin)”、“不尽(jin)”,在词性上几乎同属副词,词义上有相同之处,都与“不”有关,但它们在词义上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里,小小鸭蛋背后,生活的滋味令人回味;小思的《蝉》中,小小躯体里面,生命的执着让人感叹。生活中,“小”无处不在:小人物,小物件,小细节,小感受……对于这些“小”,有人忽略,有人在意。有人觉得平淡,有人看见深刻;有人认为应舍“小”求“大”,有人坚持安于“小”,做好“小”……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礼仪文化中称谓词语很多,如(“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诀:“家”,是自称长辈和平辈家人的谦称,如“家父”、“家母”或“家兄”等等;“舍”,则完全是谦卑的自称,即当着别人称呼比自己辈份小或年龄小的家人,如“舍弟”、“舍妹”等等;“令”,美好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