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竟陵文学及其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末年,继公安派而起,诞生了一个风靡文坛的文学流派——竟陵派.其代表人是竟陵人钟惺和谭元春.这个流派问世后,“海内称诗者靡然从之,谓之钟谭体”.(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然而,自钱谦益对竟陵文人不遗余力攻击诽谤之后,竟陵派一直遭到明清正统文人的蔑视,其诗文被侮为“亡国之音”,“诗妖”.直至现代,竟陵派在文学史上还未得到应有的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就认为在竞陵文学中,“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作家孤僻的情怀,对现实的淡漠,在那里冷静地观赏自然,自得其乐.竟陵派把这切美化为‘孤怀’、‘孤诣’,并且夸耀说:‘我辈诗文到极无烟火处.’其实是比公安派更消沉,更脱离现实.作品内容更加苍白空虚.”  相似文献   

2.
“厚”是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提出的诗学主张。一方面,“厚”的提出是对公安派诗歌创作弊端的反拨;另一方面,“厚”又是竟陵派的自救方法。竟陵派论“厚”,其内容主要表现为用词用字的贴切有力、表现手法的含蓄蕴藉、风格的自然天成、内容意义的深刻丰富、人的稳重深沉之气五个方面。但由于竟陵派的最终追求和目的并不是使诗歌走向复古派所谓的温柔敦厚,而是求新求异,求幽远之境和幽邃之情,致使竟陵派论“厚”与传统意义上“厚”的内涵有所偏离,且有了以“厚”寻“幽”的倾向。因此竟陵派之“厚”论不仅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公安派诗歌创作的俚俗之弊,也使其自身创作陷于幽深孤峭不可自拔。  相似文献   

3.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诗学理论贡献也多为学者所论道。在其诗学论述之中,尤以其诗歌批评方法最有特色。“胎性说”是钱谦益独创的诗歌批评方法,它包括“先天胎性说”、“圣胎说”两层含义,是钱谦益考察诗人诗歌水平优劣高低的基本方法,在中国古典诗歌批评、鉴赏活动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游玄岳记》是谭元春山水小品的代表作,它颇能体现谭元春甚至整个竟陵派诗文幽深孤峭的审美旨趣。《游玄岳记》的幽深孤峭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幽深静僻的境界,险怪奇峭的物象,孤衷峭性的性灵,自由尖新的表达方式。本文还简要分析了《游玄岳记》幽深孤峭特点形成的个人、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5.
钱谦益是清初著名的诗学理论家,他对前后七子诗派的批评是其诗学理论构建的重要内容和现实要求。钱谦益与前后七子之间的关系可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前后七子诗学对钱谦益的影响,主要集中于钱谦益诗歌创作的早期,这种影响既有负面的不利的一面,也有正面可取的一面。一是钱谦益对前后七子诗学理论的批评,在具体的批评中钱谦益注意到了知人论世和区别对待,这些批评几乎贯穿钱氏的后半生。  相似文献   

6.
钱谦益因其政治立场问题,是明末清初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他在诗学上的理论贡献也多为学者所论。其诗学观念之中,尤以诗歌批评方法最有特色。“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然而此种方法传至钱谦益手中,却有了新的涵义与使用。按照这一批评方法,诗歌中能否看到人世间真实的历史痕迹,能否感受到诗人的内在心志,是钱谦益判断某位诗人诗歌“有诗无诗”的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7.
有明一代,唐音充满天下,“诗必盛唐”是明代最具强势、最有传播力的诗学思想。明末清初,情况有所不同,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学宋诗的风气,钱谦益可以说是这一诗风转变的代表人物之一。文章主要是从钱谦益学宋诗作诗之法;学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学宋诗有品节、有涵养的精神特质三方面来探讨钱谦益倡宋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四库全书总目》中的《诗经》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诗类”与“诗类存目”共收《诗经》研究著作 1 47部 ,对于从两汉至清乾隆时期《诗经》研究的特征进行了总结 ,尤其对宋、明两代的研究进行了批评。在批评思想上 ,《总目》坚持汉学正统观念 ,坚持“发乎情 ,止乎礼义”的批评原则 ,反对明代竟陵派诗学理论对《诗经》研究的影响 ,推崇以意逆志的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9.
作为竟陵派的两大旗手,钟惺和谭元春在党争中的态度迥然有异,性格上的反差导致交往原则的不同是造成这一差异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促成了竟陵派幽深孤峭的文风。然而,随着政治危机的加剧,竟陵派无法避免重蹈公安派的覆辙,体现了东林党议对晚明文学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10.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茶陵(今湖南茶陵县),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年间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卒谥“正”,故世称“李正”、“李西涯”、“李长沙”。李东阳是明代前中期坛领袖,复古格调派诗歌理论的奠基,他的诗论观点集中在《怀麓堂诗话》及为友人所作的诗集序言当中。本拟从体批评、诗学风格与诗学取向三个方面来探讨李东阳诗学理论的主要成就与特征。  相似文献   

11.
"海虞二冯"指的是明末清初常熟的两位重要诗人:冯舒与冯班。"二冯"上承诗坛巨擘钱谦益"通经汲古"的诗坛变革旗帜,下启虞山诗学的新路向,实为虞山诗学的新一代盟主。"二冯"诗学之共同点颇多,如抨击明末"七子"、"竟陵"诗风,重申诗文之辨,推崇晚唐诗风等等,凸显出虞山诗学的显著特色。然两者诗学也存有一定差异,论及者较少,当结合其人格禀性、学术经历作进一步分疏,深化学界对"二冯"诗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闽中诗派是明初诗歌创作的重要力量,其成员高棅在翰林二十余年,编选《唐诗品汇》,为明代的翰林院诗歌创作确立了宗师对象,影响深远。闽中诗派因其科举繁荣而作家成员众多,在正统以前,深刻地影响了翰林院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3.
李东阳《联句录》对于了解茶陵派的创作和互相酬唱,明中期文人集会等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联句录》版本作考察,分辨源流,厘清正误。  相似文献   

14.
林家骊教授《谢铎及茶陵诗派》是系统研究谢铎与茶陵诗派的新著,其书在挖掘谢铎与明朝诗歌流变,阐明谢铎在茶陵诗派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归纳为四大特点:一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促使茶陵诗派研究益趋深化;二是以文献整理与文学批评相结合,材料丰富新颖,立论坚实可靠;三是研究视角独到,把谢铎放在明朝中前期历史背景中作纵深而系统的考察;四是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理论视野广阔。  相似文献   

15.
钱谦益的文学理论和创作与其人生际遇紧密相关。钱谦益转益多师,在广泛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出奇,对有清一代诗风的确立起了先导作用。其对明代文学的总结批判,其性情、学问、世运参会之诗论,其对后起诗人的扶持,在明清易代之际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其为中心而形成的虞山诗派,对清代前期文学影响甚大,其影响一直延续到清代中期。  相似文献   

16.
周茂源家族乃云间著姓望族。周茂源为明末幾社之翘楚,其从侄周立勋则是"幾社六子"之一。周氏家族系云间文化世家,周茂源、周纶、周稚廉祖孙三代皆工于诗词,秉承复古宗风,间有新创,在云间派文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蒋平阶的词直接唐人,专意小令,为云间词派之旁支,他与弟子合著词集《支机集》。《支机集》纯为小令,局度不大,力量未充,但那种纯粹之美,天籁之音,堪称云间三子《幽兰草》之外的别一境界。  相似文献   

18.
钱载为乾隆诗坛诗歌宗宋,且刻意追求诗歌技法的诗人之一。回顾钱载研究历史,其中旧式以诗话、笔记为主,近乎感悟式的点评,虽时有精到之见,却往往言不尽意。20世纪80年代以来,钱载诗歌不断受到学人关注,不仅考察领域较为全面,并将研究引向深入,尤其是钱钟书、严迪昌二位先生,功不可没。但限于体例,难以展开,仍需做进一步的拓展与深化,以便对钱载诗歌做准确诗史定位。  相似文献   

19.
作为明代"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重要成员,作为闽地阳明心学的早期主要代表,郑善夫是福建文学发展史上较早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著名诗人。通过认识诗人对明代闽派、"前七子"复古派及其阳明心学的多重贡献,可以进一步客观地定位其在明弘治、正德年间的诗坛地位。  相似文献   

20.
贵阳黔灵山是驰名西南的佛教名山 ,它的开发得助于赤松和尚。赤松乃清初贵州临济禅宗高僧 ,自幼入黔 ,弱冠出家 ,悟西来意 ,得临济法 ,开发黔灵山 ,创建弘福寺 ,大建道场 ,阐扬禅宗 ,与地方宰官、文人名士交相往还 ,共参“教外别传”之旨 ,遂使黔灵山佛教传响海内 ,弘福寺成为贵州乃至西南的著名十方丛林。又续佛慧命 ,上接天童 ,下开黔灵 ,使弘福寺临济法脉代代相传 ,历经十余代而至民国末年 ,这在贵州佛教史上可谓独具独色 ,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