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华性”知识型是作为与“他者化”的“现代性”知识型相对抗的一个元话语系统出现的,它的目的是取消现代性当中以时间线性为模型所造成的差异,摆脱中国的“他者性”因子,在“中华圈”这个共时性的空间中复兴中华话语。一方面,“中华性”论者们用话语权力分析来解构中国的“现代性”传统,另一方面,其反对者又在运用这个方法解构“中华性”的命题。话语权力方法的娴熟运用将“现代性”的思考诉诸于东西方话语权力的差异.使得对于“中华性”的思考具有了当下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文化知识分子关于大众文化的知识生产与话语陈述,经历了一个从否定拒斥到理性反思、批判接纳的转型过程.这种话语转型,既反映出大众文化异军突起之后,当代文化场权力格局的嬗变与改写,也折射出话语主体身份症候与角色意识的历史性转换.当现代性启蒙文化随同精英主义的衰竭与世俗化浪潮的滥觞而走向匿名时,文化知识分子固守的现代性精英意识与美学趣味已然不合时宜.因此,祛除“立法者”之神圣光晕,在“阐释者”角色的历史建构过程中重塑大众文化时代的世俗化人文精神,成为文化知识分子新的现实使命.  相似文献   

3.
刘士林认为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 ,讲“中国话” ,应特别注意关照现存的边缘话语和非主流话语 ;丁少伦从当代性、文化的具体性、文化的解构和创造等方面阐释了其出版理念 ;张强认为新的人文话语的选择的关键是人文知识分子的主体性和思想的先锋性 ;朱国华分析了中西方两种诗学叙事话语方式的优长和缺失 ;骆冬青认为主流之外的“边缘”、“正统”之外的“异端”是重新发现中国文化话语的灵魂的源地 ;刘墨分析了 2 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位置话语空间和类型  相似文献   

4.
在为少数或弱势群体争取文化和政治权力的斗争中,在构建一种更加宽容多元的文化结构中,“承认的政治”和“少数话语”两种理论立场和论述策略存在对话、互补和辩证的空间。对于弱势/少数族裔文学而言,认同与承认无疑是一场永恒持续的奋斗。实现多元族群、多元文化之间真正的宽容、多元、平等和相互承认,人文知识分子需要更积极的文化参与和政治参与,需要进行不断的“文化抗争”和“文化协商”。海外华人文学的历史即是一部华裔知识分子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展开“文化抗争”和“文化协商”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长期以来就存在着拿“五四”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判断来衡量延安文学,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粗暴简单的推论和误判。延安文人在帮助中共政权普及新的政治、文化纲领,同时也依靠这一逐渐体制化的权力机构,建立起新的话语领域和范式,规定制约新的文化生产。如果说,西方现代性话语在中国“五四”理论旅行的结果,是使中国现代知识者建构一套旨在改造国民的灵魂,扫除封建积弊的启蒙主义西方话语系统,那么经过整风后的延安文人遵循着毛泽东指示,走一条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承担着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由现代性催生出的新的文化形态日益被大众接受,同时作为网络文化传播与继承的载体之一,语言这一特殊符号与社会权力紧密缠绕在一起,形成了一整套虚拟网络空间的话语体系。立足现代性视角,对网络文化的现代性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网络文化背后折射出的话语体系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官场小说"热潮的历史文化缘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形成了一股“官场小说”的热潮。从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进行考察,“官场小说”可以说是百年文学中官场叙事传统在新的时代境遇中的延续和发展。一方面,权力异化而导致的官场腐败与自由宽松的话语氛围为它的兴盛提供了契机和条件;另一方面,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官场小说”是知识分子在当下社会对自身角色的确证,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性批判与建构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8.
关于“全球化”与文化认同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全球化有两种比较典型的态度与回应方式,一种是自由主义与普遍议的,认为人球化将导致经济的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文化的宽容与言论的自由,春结果是中国将变得更加民主自由,人民将有更大的政治与文化权利,这是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批判话语以及五四启蒙主义现代性的延续,它瞳点依然是在民族-国家的框架中分析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在官方/民间的关系中争取政治文化的自由与民主,它是反民族主义,是世界主义的,它的批判矛盾指向国内的文化霸权-主要是官方的文化霸权,认为全球化有助于打破这个霸权。  相似文献   

9.
学衡派于20世纪20年代作为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保守派出现,并掀起了与激进主义长达十余年的论战,在争夺公共权力话语和开创公共舆论空间的进程中,他们暴露了其自身理论资源的局限性,偏颇尤多。他们亦积极地参与现代性在中国20年代的生成与确立,但由于其文化传承与持守理想的时代差异与错位,他们终归被遗忘,并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了其所代表的传统知识分子精英立场在现代中国及其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守与尴尬。  相似文献   

10.
多元文化语境与文学大众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急剧转型,带来了文化的转型。中国文学作为文化最敏感的组成部分,经历了“文革”冲刷后,开始寻找新的话语方式和话语空间。自由市场经济的形成、新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持和文化全球化的趋势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文学话语权力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文学空间被挤压,意义也在缩小,文学道路颇感迷惘。文学在选择元路的情况下,开始取道大众化道路。在当代文学大众化流行时候,文学走出了单一的“审美价值标准”,适应了多元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时期交坛权力话语之一,新写实小说无疑已经成为参照型历史本。究其发生与演进,自然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与化渊源,并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世纪末中国小说的化品位及基本路向。值此世界之交,透过峥崂表象以检视其生成背景,进而省察其无倾向、无英雄、无技巧、无深度等“四无”式本品格,对于当下的小说新创而言,显然不失为一种启示性回眸。  相似文献   

12.
文化帝国主义问题涉及到对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活方式、启蒙观念的普世性等现代性问题的审视与批判。在深层次上厘清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表现形式和运作逻辑,可有效辨析文化帝国主义与现代媒介文化、全球资本主义扩张以及现代性普遍主义话语之问的内在联系,阐明在西方(尤其是美国)文化帝国主义冲击下的民族国家内部文化民族主义的矛盾性和困境。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的建构与中国现代性内部的注重悖论和冲突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从"新时期"初期小说将人道主义话语、个人主义话语与人民话语的纠缠,到中期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群体性寻根话语,都是中国现代性及其困境意识在人学和文学两方面的具体表征。作为审美现代性的集中体现,"先锋小说"既是"新启蒙"思潮的深化,又是对它的彻底反叛。"新写实"等"新"字号小说同样显示着中国现代性文化逻辑对主体认同建构的深刻规约。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作为自20世纪以来不可抗拒的社会文化思潮,以其"趋同性"力量不断入侵、同化甚至统摄着以"独特性"为本质的民族文化:一方面,现代工业文明的迅速蔓延,实现了西部民族在"物质层面"的理想模态;另一方面,现代性的核心文化理念,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又与民族文化的"民族主义"之间构成了难以消弭的体系障碍,导致了民族文化当下的生存困境。现代性语境下民族文化焦虑的存在,或导致民族作家价值选择疏离民族本位而倾向于现代性,或导致更强烈的民族本位意识复苏而倾向于民族性,但试图寻求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深层的文化关联和价值共享,构建两者对话的可能与契机,则是他们探讨民族宗教信仰与族属文化命运生存图景的集体认知。  相似文献   

15.
德川时期的日本儒学无论是对社会生活的渗透,还是对知识分子的教养乃至思维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尤其是在德川政权的建构中占据了重要的思想空间。儒学从德川家康起被德川几代的政治家们推向政治舞台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赋予浓厚儒学色彩的尊王攘夷给予幕末维新志士摧毁德川幕府的思想力量,这正是日本知识分子在儒学文化中挖掘出的文化资源演变成的文化力。儒学在日本封建社会结束和近代国家建立的历史运转中找到了自己生存的空间明治政权又一次选择了儒学。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analyses women faculty's discourse about feminism, themselves, and their professional experiences as scholars in the North American university context. This case study pushes at the boundaries of what we believe we know about ‘the gender question' in the academy, opening a discursive space for scholars to examine university policies and practices. Poststructuralist emphasis on the complexity and changing nature of power relations offer a framework that makes sense of the ways in which women are simultaneously affected by power relations and engage in power relations. I use feminist poststructuralist discourse analysis to analyse women's talk about their experiences in order to carve a path for moving beyond the de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in order to unpack how it marginalises and silences women, even within and to themselves.  相似文献   

17.
本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所处的社会和化语境以及中国现代诗歌内在的“现代性”冲动为基础,一方面,力图描述西南联大诗歌“现代性转变”的轨迹,另一方面,是想通过对于具体诗人诗作的个案研究,阐明诗歌在内容与形式、思想和技巧上“转变”的证据。通过分析和探讨诸如反工业、战争、个体存在这样的诗歌主题,我们可以发现西南联大现代诗歌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化语境之间的联系,也可通过诗歌窥见当时的人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精神状态;而与这些主题结合一体的诗歌技巧和诗歌美学,也反映出西方现代诗歌和中国新诗传统的交错影响。所以从一个更宽泛的视角来看,研究西南联大诗人群和他们所承载的中国新诗的现代性转变,也就是在中国现实化语境和西方化影响的交叉点上来看中国新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化逆差与跨文化交际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逆差是文化全球化所传达的现代性与地方文化所固守的民族性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它是跨文化交际的张力所在。通过分析文化逆差产生的经济原因和民族文化心理根源,文章指出文化逆差是现代性话语对民族性话语的暴力征服,在跨文化交际中,弱势文化的逆差直接关系到其文化话语的获得和文化身份在全球化语境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泛后现代话语,重绘东方武侠影视,分析其在当下语境,受众面广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本文首先分析金庸武侠影视剧,满足观众消遣娱乐、消费英雄主义、和介入现实的需要,从而确证其与现代性的关联。然后从其对人性异化的关注,对生存困境的反映,对现代性负面质素的批判,指认其与审美现代性的内在联系。最后通过考察江湖权力话语的运作,描述“正义性”消解的后现代症候,在更深层次地论述其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some of the ways in which the cultural meanings and practices of gender, sexuality and relationships intersect with and are reworked in the same-sex friendships of children aged nine to eleven. Using material from an ethnographic study, it focuses on two boys, Ben and Karl, who identified themselves as best friends.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while the boys clearly knew, positioned themselves in and deployed heterosexual discourse,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is was complex. In particular, they appeared to use it to distance themselves from the feminine and to build their friendship as a pleasurable, intimate and exciting space. The article uses psychoanalytic arguments to explore this material, tentatively suggesting that the boys' access to the cultural practice of 'best friendship' mobilised identifications that both reinforced conventional versions of heterosexual masculinity and questioned these. In particular,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boys' friendship may have involved 'over-inclusive' gender identifications - ones that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boyhood masculinities that are more capacious and flexible than those hegemonic in teenage and adolescent cul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