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农民工是目前人数最多的一个乡城移民群体,随着城市化的深入推进,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乡城移民还将在长期内存在。中国社科院2010年城市蓝皮书统计,到201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2%左右,2030年达65%左右,这就意味着今后每年仍将有近1000万农民进入城镇。乡城移民群体有别于知识移民和财富移民。知识移民和财富移民能够顺畅地被城市社区接纳,知识和财富就是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是用以表明其基本素质符合在城市社区生活的无形标准。知识移民可以凭借人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和培训能改善乡城移民的生计资本束,从多个维度促进其融入城市。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乡城移民的职业知识素质、职业能力素质、职业心理素质均能得到提升,随之工作搜寻的市场范围得以拓展,更为接近体面就业,从而奠定在城市生存的经济基础,为建构可持续生计奠基。职业教育和培训通过培养经济社会转型所需的技能型人才,能够降低经济转型、技术进步带来的结构性失业。  相似文献   

3.
<正><正>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来提升乡城移民的生计资本水平,特别是提升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水平,能够助推该群体在城市建构可持续生计,并加快其融入城市的进程。这是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井喷式需求的可行路径。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将乡城移民培养为技能型人才,特别是中低端技能型人才,既可以解决结  相似文献   

4.
乡城移民家庭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部分,如何在道德观念上融入城市,是乡城移民家庭市民化的关键要素。从道德心理学的视阈研究乡城移民家庭城市道德融入的影响因子、道德困惑、道德迁移,建构乡城移民家庭城市道德融入路径,既有理论研究的意义,也有社会实践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在乡城移民家庭市民化的过程中,乡村的伦理道德必然会与城市伦理道德产生冲突和碰撞,但乡村伦理可以为乡村移民家庭城市道德的融入提供伦理基础,城市道德也可以为乡城移民家庭的融入提供新的道德元素。  相似文献   

6.
从移民生计方式、生计发展动力机制和移民权益保障三个方面,对国内移民生计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国内学界对水利工程移民生计及其权益保障的研究为政策的实施提供了许多颇有价值的建议,但是系统化研究和定量研究还非常缺乏,可操作的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也还没有建立。这应是未来水利工程移民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现有安置方式因受环境容量和移民心态等诸方面的制约,安置量以限制。若解决不好农村移民的去向,将会出现长期的社会问题。农村移民城市安置,实现非农化转移是很有必要的。兴建“移民城”组团式安置农村移民,集中实现非农化转移,无论是对农村移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库区社会的稳定,还是对土地资源的开发,移民资金的利用,以及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城市新移民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融合——以宁波新移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大规模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千万移民,如何吸引并留住移民人才成为关键问题,新移民只有顺利融入新环境才能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以宁波新移民为例,从新移民的社会网络切入,探讨了社会网络与社会融合之间的关系,并由此获得对我国移民融合问题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农民对其子女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大量农村中小学学生向城市"移民"。研究发现:"农村教育移民"社会适应状况良好,特别是人际关系方面;"移民"后班级的竞争程度、"农村教育移民"的家庭月收入、移入学校对待"农村教育移民"的态度等是影响其社会适应状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迁移人口和流动人口急剧增长,很多城市形成了庞大的移民群体.本文以社会融合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杭州市新移民为研究样本,从文化融合、地域融合、地位融合、群体融合和职业融合五个方面对城市新移民的融合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他们融合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促进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德国移民教育策略对我国城市新移民职业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一直以来是世界移民的目的地,除了因为德国经济发达,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量大之外,更因为其推行的移民政策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多个方面都能促进移民融入德国.文章从德国对移民的教育策略出发,分析德国移民种类和德国移民教育就业情况,以此深入探讨我国城市新移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德国教育策略对我国城市新移民职业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给城市贫困带来输入性影响.农民移民群体与城市制度内人口、知识移民和财富移民相比,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水平的低下是其在城市贫困的主要致囡.因此,政府只有通过加强积累个人资本的方法才能消除农民移民过程中的贫困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邱兴 《教育导刊》2006,(12):14-16
在近十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出现了一个数量巨大的城市新移民子女群体。然而,有关城市新移民子女教育的研究很不足,学校相应的教育干预措施也很缺乏。这既不利于城市新移民子女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相似文献   

14.
务工移民对我国当前农村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这些影响具体可以从农村经济基础、制度构成、社会结构这三个方面的变化得到证实。务工移民也使我国的农村社会出现了新的法律问题,从而使我国传统的农村社会走向法治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当前,生态移民在经历易地搬迁到安置点后面临社会适应的问题,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生计转型和生计可持续问题。根据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资料,针对移民搬迁前后生计方式的变化、遭遇的现实困境,从搬迁政策、搬迁距离、迁入地城镇化水平等方面分析,探讨了移民生计转型的影响因素,为生态移民实现民生福祉,提出了促进移民生计转型、实现生计可持续发展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发展,国际移民也日益频繁和快速发展,并且对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移民问题也逐渐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首先阐述了国际移民理论研究的背景,并根据国际移民产生的原因介绍了目前西方主要的国际移民理论,最后根据我国是一个移民历史悠久的人口大国的实际,结合西方的国际移民理论分析了我国当前应当如何利用好移民这一优势资源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水电移民城镇化安置是水电工程移民正在探索实施的一种安置方式。城镇化安置方式一方面有效化解了土地资源紧缺与分配纠纷问题,另一方面满足了大多数农村移民的进城愿望,从政府和移民两个立场来看,都不失为一种较为妥善的安置方式。城镇化安置方式带来移民生计方式、生活习惯、心理观念、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变化,使相当一部分移民在生活生计、文化心理、思想观念、社会融合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一些困境。安置小区的区位优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和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是破解城镇化安置方式困境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移民是近代东北人口的主体。20世纪20年代,随着移民的不断增多,东北城市移民的职业构成形成三个特点:第一,城市移民中第一产业从业者减少,表明东北城市经济已逐步摆脱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模式,开始向现代城市迈进;第二,东北城市经济的主体是第二、第三产业;第三,在两种产业中,传统性职业所占比重较大。城市移民的下层,即工人和苦力,是东北社会中最进步的阶级之一。但由于下层移民来自贫穷的华北农村,华北破产农民自身的诸多弱点不可避免地直接影响了东北工人队伍建设,从而间接地作用于东北工业乃至东北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海水到处有华侨”,在现今世界五大洲散居着为数众多的华裔移民达三千万之多,中国移民经历了古代移民和近代移民两个过程,方式上也有自由移民和强迫移民的区别。本文试就中国人民移居海外的历史原因进行探讨。古代中国人民移居海外的原因 (一)经济原因。隋唐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国内经济、对外贸易和海上交通的发展,长安成为当时世界的国际城市。与世界各国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但整体素质偏低,造成了农村人力资源乡城流动与就业困难,劳动力剩余严重,劳动效率低下。刘易斯的零值劳动学说以乐观的态度看待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流动,从而实现工农业齐头并进的前景,对研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出路不单是乡城流动,而必须在充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在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和形成的过程中,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多产业、多领域、多渠道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