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王芙蓉 《现代教学》2014,(9X):43-45
<正>一、健康的人格特征与历史教学人格是"一个人多方面特质的总和,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的特质,也包括道德方面的特质,简言之,人格就是由诸多活跃的心理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体现个人品格的独特的反应系统"。[1]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全会影响自身的认知和行为,当一个人人格不健全时,其行为和认知就会出现偏差,严重的话会导致错误的行为,这就不仅影响到其自身的生活,也可能影响到他人的生活。相反,一个人人格健全,不仅是自身的一种幸福,  相似文献   

2.
“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persona,原指“面具”、“脸谱”,用来表现剧中人的身份、性格和角色特点。在“面具”转化为“人格”时,产生了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一个人在生活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行为;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人的真实面目。现代教育伦理学认为,所谓人格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文化关系中所显现的品格和行为程式。马克思也曾指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由此可见,人格应该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某一部分(道德、文化关系)中形成和塑造的。所谓“学生人格”则是学生在一定的道德文化关系中所显出的品格特征和行为程式。  相似文献   

3.
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字靠什么来支撑 ?一靠左撇———杰出才能 ,二靠右捺———健全人格。人格是一个人的特质 (如智慧、气质、情操等 )与品格 (如社会行为、心理品性、道德品行等 )的总和。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完善人的人格、提升人、发展人。可以说没有人格 ,就没有教育 ,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历史学科连接过去、现实与未来 ,它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轨迹在人们意识形态和知识系统中的反映 ,故它是一门具有“价值理性”的综合性知识学科。可见 ,在学生人格养成方面历史学科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历史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人格?我国的《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和“教育卷”都指出 ,人格也称个性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认为人格即“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辞海》对人格的定义是 :“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在人格主义哲学中 ,指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它是惟一真实的存在 ,是一切其他存在的基础 ;在心理学上 ,即个性。”从上可见对于人格概念的理解。那么 ,什么样的人格才是健康的人格呢?对此 ,不同的人则见仁见智。马克思主义认为 ,全面发展的人是一种“新型的完…  相似文献   

5.
一、人格教育在新一轮历史课改中的突出地位人格是一个人的特质(如智慧、气质、情操等)与品格(如社会行为、心理品性、道德品行等)的总和。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完善人的人格,提升人,发展人,可以说没有人格,就没有教育,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学校历史教育是一门以理解人类社会文化现象,追求美好社会发展的人文科学。从概念上说,  相似文献   

6.
浅议教师人格和教师的角色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教师人格 人格分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两种。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般指个体人格,通常被定义为个体具有的特质模式和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它可以反映一个人总体的心理面貌,可用以区别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个体人格是以个人的先天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下和对环境的适应、改造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作为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个人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各个方面互相联系而构成  相似文献   

7.
所谓人格,是指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活动中形成.并在行为和各种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特质和外在特质的总和。因此,人格并不是人的自然属性和肉体生命价值的显现,而是人的社会特质和精神生命价值的显现。人的精神特质,是人的理性、道德和意志三个方面的统一,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的统一的精神特质。当然,不同的人,由于生理、心理的差异,以及社会环境和个人实践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差异,必然造就不相同的精神特质,形成具体的人格。尽管人们知、情、意的…  相似文献   

8.
1994年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健全人格 ,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针对学生的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着眼于对学生的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 ,以加强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这既是现代学校优化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也是落实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必要措施。人格是指一个人多方面特质的总和 ,是由诸多活跃的心理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体现个人品格的独特的反应系统。人格是个人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9.
<正>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性质的定位,落脚点之一就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较为赞成以下解释:"人文素养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或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基本品格和基本态度,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让自身在道德、智力、情感等多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李彦玲,2010)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气质、品格、修养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课的威力是靠真理的力量。所谓真理的力量,是指政治教师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所谓人格的力量,是指政治教师个人的政治品格、知识才能、道德情感、意志作风等,即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真理的力量是巨大的,然而真理的力量通过政治教师的人格示范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由此可见,政治教师的人品示范作用十分重要。一、政治教师要具有优良的政治品格在人格因素中,政治品格居于第一位,它体现在政治教师的一切言论和行动中。有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课的威力一是靠真理的力量,二是靠人格的力量。所谓真理的力量,是指政治教师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所谓人格的力量,是指政治教师个人的政治品格、知识才能、道德情感、意志作风等,即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  相似文献   

12.
人格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物质经济关系和文化道德因素交互作用于人,并通过人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格、精神素养、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人格虽然是通过个体得以表现出来的,但人格不仅仅是个体的。人格是人的社会性的集中体现,它带有职业的烙印,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人格特质和模式要求。“教师人格”是指教师应具备的优良的情感及意志结构、合理的心理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古人云:师者乃人之模范也。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还要成为信息鉴别者、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现…  相似文献   

13.
人格,指人的品格,是人的性情、素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与他人不同的特质的综合体现。教育领导者的人格力量是指领导者个人所特有的性情、素质、能力的综合表征,是被教职工、学生群体认同的人格行为形成的力量。学校领导者的人格是建立在学校及全体教职工、学生利益基础上的,是为学校求生存、求发展、为学校教职工谋利益、为学生谋成长的。高尚的人格能形成力量,这种人格的力量具有鲜明的特征和巨大的功能。从特征看:(1)人格具有综合性。人格力量不仅是领导者某一品性、某一素质的简单反映,而是其政治素质、个人品质、知识素养等多…  相似文献   

14.
中学教育必须致力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这是由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所决定的。 人格作为一个人内在特质的总和,包括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其中,知,是指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知识;情,是指一个人的情感、情操、情趣;意,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格;行,是指一个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这就是说,为了使我们的学生能够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他们不但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应该有高度的思想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坚韧的意志品格。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人格?美国人文主义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指出,人格是人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真正构成一个人特征的,从而使个人与他人区别开来的各种心理特质的总和。也就是说是个人的品格,是个人价值和品质的总和,它既有先天性的气质,更主要的是后天形成的,是人们受后天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经过个人后天的努力与实践,不断沉积的一种内在的品质。作为政治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非权力性的力量,是基于政治教师的高尚人格与学生建立起来的一种感情的力量并由这种力量形成的教师威信,是思想道德、学识能力、工作作风的综合体现。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人格无条件也具有真理性。”在教育中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课的教化作用是靠真理的力量来实现的。所谓真理的力量,是指政治教师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及人格力量把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所谓人格的力量,是指政治教师个人的政治品格、知识才能、道德情感、意志作风等,即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教师人格在师生交往中的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也称个性。对于人格概念,由于站的角度不同,不同的学术领域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的思想家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侧重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角度理解人格,可以把人格看作是一个人与社会有关的完整而稳固的行为倾向的总和,把它理解为一个人在社会情境中所表现的独特的动作、思维和情感方式的一套社会性行动倾向。既指一个人在社会情境中特有的行为模式,也指这些活动对别人的影响。教师人格,就是教师的个人的人格规定,是教师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教师个人的行为和品质的高度统一和集中体现;是教师认知…  相似文献   

18.
在美术设计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丽娟 《教学与管理》2009,(12):154-155
“人格”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包含着复杂的内容。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是个人的道德、思想、灵魂、行为、态度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统一。人格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中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人格的发展。那么,什么是健康人格呢?我们认为,“健康人格”是一个统一的、和谐的,具有协调能力、富有创造性和丰富情感内涵的自我有机体。  相似文献   

19.
刘莉 《贵州教育》2005,(24):24-25
“德操”指人的道德操守。我这里所说的教师德操,主要指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行为。“人格”泛指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个体的人格,系由其表现于行为上的心理特征所认定”。我这里的学生人格,主要指小学生在思想、认识、品性方面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小学德育纲要》(试行草案)中“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小学…  相似文献   

20.
所谓文化人格,是指“人的世界”或属人世界的历史创造活动在文化深层结构即人类群体和个体意识信念、性格意志、惯常行为和心理状态中的历史沉淀,它表现为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自我确证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品格。西行求法运动作为佛教文化信息传播现象,一向被佛教史、中西交通史史学工作者们历重视。本文拟从广义文化史学的角度去审视西行求法运动,并以对文化人格的上述界说来具体论述西行求法僧在“丝路世界”中所展现的人格力量、人格风貌和人格范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