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河南省高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了河南省社区和高校体育场地现状、高校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认识,以及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兼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因素.文章认为,河南省高校体育场地具有向社会开放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2.
高等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情况与经营管理方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高等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情况和经营管理方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高等学校体育场地总体对外开放比例偏低;高等学校体育场地在不同标准之间、不同种类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和不同省份之间的对外开放比例上存在一定的差距;高等学校体育场地在开放经营管理上呈学校体育部门管理、个人承包经营、学校专门机构或后勤劳务公司管理、物业公司管理和学校——社区体育俱乐部管理等基本方式并存局面.国家及地方政府应继续完善相关法规,促使和监督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有序开放和规范经营,学校也应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加大法规贯彻力度,采用适合的经营管理方式,提高体育场馆设施开放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中日美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管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中日美三国关于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找出中国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管理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加大政府投入;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的积极性;全面地推进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教育系统体育场地开放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就福建省教育系统体育场地基本状况、不同地域和类型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程度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教育系统体育场地个数、占地面积、场地面积占据了全省的大部分份额;教育系统体育场地开放程度低于体育系统和其他系统;影响学校安全与管理及教学秩序、缺乏专门管理人员、学校领导的认识程度、学校体育场地条件等是制约教育系统体育场地开放的主要因素;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是保证学校体育场地对社会开放,促进学校体育场地资源共享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从永州市地区农村体育活动开展和场地设施建设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综合整理分析新型城镇背景下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中影响主要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归纳了农村场地设施建设中存在经济基础薄弱、政策法规管理机制不健全、农民体育意识缺乏等诸多因素。依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具有较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健全的政策法规管理机制的完善、提高农民健身意识等方面的对策与建议,为农村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发展作出一些建设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研究的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研究结论:徐州市城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但仍存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管理和使用方面不能完全满足群众的体育需求,制定的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法规实践性不强,城市居民健身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国民体质监测流于形式等诸多问题,提出建设和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加强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的培养,制定切实可行的公共体育服务的政策法规,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和经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有关资料的研究显示,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比例偏低,不开放率达70.80%。研究认为,国家及地方政府应继续完善相关法规,促使和监督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有序开放和规范经营,学校也应增强服务意识,加大法规贯彻力度,采用合理的经营管理方式,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并积极宣传和引导大众体育消费。  相似文献   

8.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分析、研究我国城市社区居民使用学校体育设施锻炼的情况.分析社区居民在使用学校体育设施中出现的问题,结合理论研究提出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影响社区居民使用学校体育设施锻炼的几类因素,应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对社区开放相关政策法规的建设;完善学校体育设施资源配给;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相关服务建设;提高开放学校教学管理的效率;综合提高政府在开放中的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鄂豫皖老区群众余暇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实地研究等方法,对鄂豫皖老区群众余暇时间的支配方式、活动内容、活动形式、设施与场所、活动动机及影响余暇体育活动的主、客观因素等进行分析,从加快老区经济发展,提高群众余暇体育活动意识,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完善开发体育场地,增强政府对群众余暇体育活动组织、引导和监督职能,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力量的培养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描述了安徽省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现状,分析了安徽省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提出了进一步做好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工作的建设性意见,为职能部门和高校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政策法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发展成人高等体育教育积极构筑学习型社会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是新世纪成人高等体育教育所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从构筑学习型社会的必然性,在学习型社会中成人高等体育教育的地位,以及在学习型社会构建中如何发展成人高等体育教育等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对高校体育市场开发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何更好开发利用高校体育资源,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已成为体育界一个新的热点。本文从高校体育市场的发展背景和目的出发,阐述高校体育市场发展的现状,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高校体育市场发展的形势、特征及开发中的成功范例,论证开发高校体育市场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管理策略,为促进高校体育市场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精品课程内涵的分析,对普通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进行研究和探讨,认为普通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应摆正体育课程的位置,重视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以“五个一流”为核心,把握精品课程的目标要求;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硬件的投入。  相似文献   

14.
终身体育观念的培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大众体育奋斗目标的关键。个体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包括感知、态度和信念等不同的认知层次。大众终身体育观念的培育应遵循个体终身体育观念发展的心理规律和社会心理学规律,要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15.
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思想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体坛土的“新生事物”,故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认识与探索。本文就如何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思想教育这一问题进行论述:(一)必须重视思想教育;(二)思想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三)搞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思想教育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学校体育与职工体育的协调发展进行管理学分析,并通过分析总结两者协调发展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作用。研究显示:学校体育的人力、物力资源,职工体育的财力资源和体育市场需求是其各自内在的发展优势;学校场馆管理的多元化、传统的课程设置,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的欠缺、管理的异位是其各自内在的劣势;和谐的社会环境、宏观的法规文件等是两者发展的外部机会;传统保守的管理理念和相关法律法规界定的限制是两者发展的外部风险。学校体育与职工体育的协调发展推动了新型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建立,促进了体育资源的协同发展,明确了社会体育发展的角色与职责,构建了社会体育发展的和谐环境。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等方法,对日本《体育基本法》的立法情况和立法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分析其对中国《体育法》修改的可借鉴之处。研究认为,我国《体育法》应该对体育进行较高的价值定位,并界定清楚所调整的"体育"的概念和含义。《体育法》修改应确认公民体育权利,并要以公民体育权利保护为立法理念的核心,促进全民体育的发展。还应明确法定体育管理体系,确定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体育社会组织的权责与义务,增加对基层体育机构和组织建设的立法内容。要考虑到配套法律和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使《体育法》及其配套法律和政策能够为新时代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动因,即缓解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发挥高校体育公共资源优势.阐述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政策法规及理论依据,明确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对象与内容.探讨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如组织与管理,多渠道筹资的资金保障机制,监督、激励与评估机制,适时引入的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相关体育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19.
培养中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除了提高学生的认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并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在中学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培养中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才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