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2 毫秒
1.
为了丰富武术的训练体系,探索新的训练方法和理论,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探究SAQ训练法对高中武术套路特长生身体素质的影响,提供校园武术训练的理论经验。研究结果表明,SAQ训练对于高中武术套路特长生的灵敏素质、跳跃能力、100米成绩、800米成绩以及武术套路成绩的改善尤为突出,说明SAQ训练能够有效提高高中武术套路特长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是一种高效而又全面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耐力素质是提高普通高校体育系武术套路专选班学生武术动作质量和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从普通高校体育系武术套路专选班学生发展耐力素质特点入手,分析了影响耐力素质的因素,发展耐力素质的方法和手段,并对武术套路专选学生如何进行耐力素质训练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提高普通高校体育系武术套路专选班学生耐力素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武术套路运动中影响表现力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论认为:在竞技武术套路运动中影响运动员表现力的因素可分为运动员本身的因素和教练员的因素,通过对这两个因素的分析研究,总结和归纳了培养和提高表现力的训练方法,即可以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基本功训练、音乐素质培养、心理训练四个方面对运动员进行训练,从而为武术套路运动员提高表现力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武术套路运动员必须具备较好的柔韧素质,它是完成大幅度高难度动作的技术基础.通过对武术套路运动员柔韧素质的训练特点、影响因素、训练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为武术套路运动员进行柔韧性素质训练提供更好的训练参考,以期进一步提高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相似文献   

5.
优秀女子武术套路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套路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对运动竞技成绩至关重要。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量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全国优秀武术女子套路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指标进行专家访谈和统计筛选,并对指标的权重加以确定.最终确立我国优秀女子武术套路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为今后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及运动员选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略论7-12岁儿童武术训练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武术运动竞赛的日趋完善和发展趋势清晰地告诉我们,要获得高超的技艺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训练必须从儿童开始。但儿童的早期武术训练不等于儿童的“成年化”训练。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早期武术训练必须考虑儿童的身体自然发展规律,特别是身体素质的敏感期,科学地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和手段来发展儿童的全面和专项身体素质,培养武术套路运动所需要的专项意识,打好武术基本基础。儿童训练的成年化,则不是考虑儿童的特别而简单地照搬成年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和手段,结果不但不能提高专项素质,而且还  相似文献   

7.
良好的柔韧素质是正确掌握武术技术动作和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文章从武术套路专修学生发展柔韧素质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影响柔韧性的因素、发展柔韧素质的方法、柔韧性训练应注意的问题,并就武术套路专修学生如何进行柔韧素质训练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武术套路训练的心理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武术套路训练中的心理意识分析。武术套路训练不仅包括素质训练,基本功、技战术的训练而且还包括各种意识的训练。这种意识的训练,在武术中就是心理方面的内容。在武术教学训练中由于动作变化多样,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非常重要,使学生学会分析动作中肌肉用力感觉,充分发挥心理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从而使动作完成得迅速准确。  相似文献   

9.
武术套路是现代竞技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亚运会等重量级比赛上,都设立武术项目。武术套路要求运动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体能,对身体的核心部位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强运动员核心部位的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完成动作的稳定性。武术套路运动员不仅仅需要的是对时间和空间的感觉,而且还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通过研究发现,核心力量的训练对运动员的平衡能力、专项技术等都有比较明显的效果。而加强核心力量训练可以使运动员的身体稳定性得到改善,以此来提高运动员的竞赛成绩。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武术套路中协调性训练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培养其协调性和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增强自信心,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塑造良好的性格。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青少年武术套路协调性训练的重要意义,之后分别从重视基本动作训练的开展、重视协调训练中对练训练的应用、将舞蹈和音乐融入到青少年的协调性训练当中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青少年武术套路中协调性训练应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