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增强食用菌对硒生物富集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硒,被人体吸收与其化学状态有关,通过选取不同培养基成分,探讨香菇和金针菇等食用菌的硒元素生物富硒作用,指出金针菇富集硒能力最强,而硒盐浓度对香菇菌丝的生长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选取迄今世界上唯一发生过人群硒中毒爆发性流行的地区———湖北恩施渔塘坝为研究区.研究结果表明,在渔塘坝废弃的 石煤堆"和富硒岩段,首次发现了多形态、多成因的自然硒和硒铜蓝、水硒铁石等硒的独立矿物,证实了富硒岩石中自然硒的存在.富硒岩石中硒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硒为主.元素硒的形成过程是影响风化岩石硒释放、转化和迁移的重要因素.富硒岩石是渔塘坝高硒区形成的直接因素.硒中毒的高风险主要受玉米硒(主食)的控制,渔塘坝目前依然是硒中毒可能发生的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3.
选取迄今世界上唯一发生过人群硒中毒爆发性流行的地区--湖北恩施渔塘坝为研究区.研究结果表明,在渔塘坝废弃的"石煤堆"和富硒岩段,首次发现了多形态、多成因的自然硒和硒铜蓝、水硒铁石等硒的独立矿物,证实了富硒岩石中自然硒的存在.富硒岩石中硒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硒为主.元素硒的形成过程是影响风化岩石硒释放、转化和迁移的重要因素.富硒岩石是渔塘坝高硒区形成的直接因素.硒中毒的高风险主要受玉米硒(主食)的控制,渔塘坝目前依然是硒中毒可能发生的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4.
硒,被人体吸收与其化学状态有关,通过选取不同培养基成分,探讨香菇和金针菇等食用菌的 硒元素生物富硒作用,指出金针菇富集硒能力最强,而硒盐浓度对香菇菌丝的生长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硒在环境形态的分布、不同形态硒的可给度以及如何控制人体摄入量进行了分析 ,同时也为制定硒的环境标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李娟 《科学中国人》2014,(5S):14-14
本文综述了微量元素硒在人体的存在形式及分布情况,探讨了硒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分析了人体硒的需求量以及缺乏、过量对人体的影响,并对亚硒酸钠、富硒酵母、硒蛋白及硒化卡拉胶四种硒营养强化剂的特征及其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硒(Se)是一种稀有的分散元素,在生态环境中含量较少,地壳丰度仅为0.05μg/g。硒作为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营养元素,由于其对生物生长和人体健康的显著作用,加之近年来有不少关于硒缺乏和富集,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报道,从而越来越受到人类的关注。硒在不同的生态物质环境中,如岩石、土壤、水、植物等,有着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人作为环境的主体,基于硒对人体健康和生物等的影响,研究硒在环境中不同的特征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气候环境     
正硒与典型污染物汞交互作用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冯新斌课题组张华领导的交叉创新团队阐释了对稻田系统硒汞相互作用新认识。研究论文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通过野外实地采样和水稻盆栽实验发现暴露于高大气汞下的水稻植株硒的生物富集特征相较暴露于低大气汞的植株具有一定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水稻叶片对硒的富集。研究进一步发现水稻叶片汞的生物积累和叶片硒的生物富集因子呈现显著正相关,即叶片汞的积累似乎促进了硒由地下向叶片的转运。由于叶片中的汞主要来自大气,因此,高大气汞则极有可能是导致叶片硒异常富集的诱因。  相似文献   

9.
《内江科技》2016,(11):43-44
硒(Se)是动物生长和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微量元素。纳米硒具有稳定性好、吸收率高、生物活性高、低毒等特点,其对动物的抗氧化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提高繁殖能力作用等引起了畜牧业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纳米硒的理化性质、生物学功能以及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旨在为纳米硒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典型草原区栗钙土中53个剖面,106个样品的硒元素背景值调查研究表明占内蒙土壤面积40%的栗钙土硒元素背景值含量为0.0807mg/kg,处于我国及世界低硒土壤带中。硒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系数为1.004,有表聚现象。硒在土壤中含量的多少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正相关,栗钙土在不同的区域中硒元素的背景含量差异比较大研究硒在土壤中的含量,对于环境化学、地方病防治和我区畜牧业生产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04年2月20日上午,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分析测试领域捷报频传,由湖南大学俞汝勤院士领衔的“复杂体系成分分析及波谱结构解析的化学计量学研究“和以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江桂斌博士为首的“有毒化学污染物形态研究中的联用技术、方法学及相关机理“两项成果同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相似文献   

12.
加工过程中高分子材料形态控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分子材料的性能不仅依赖于大分子的化学结构和链结构,而且在 很大程度上依 赖于结晶、取向形态及多相体系的相形态。开展高分子材料在加工过程中的热、应力场作用 下形态形成、演化、调控及“定构”研究对发展高分子成型加工基础理论、开发高性能化、 复 合化、多功能化、低成本化及清洁化高分子材料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述了加工过程中高分子 材料形态控制的研究进展,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我国的差距及未来研究的重 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3.
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含量虽然少,但是却是人和动物生存的必需元素,硒作为微量元素的一种同机体的抗氧化以及免疫能力密切相关。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作用是双重的,硒含量过高会引起机体中毒,但长期缺失却又会引起缺硒的疾病。并且硒的毒性以及营养性仅在一个较小的含量变化范围中变动,硒缺乏会导致大骨节病、克山病以及非典和艾滋病、癌症等,在中国紫阳以及恩施等富硒带经常会有人畜硒中毒事件发生;而在美国西部富硒区,经过研究发现鸟类的畸形胚胎同过量摄入硒元素有关。所以,提取检测以及分析研究硒元素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文章主要通过各种分析方法对各种样品中硒的含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一、隶属单位: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二、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向:1.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2.分子遗传学3.生物膜主要研究内容:1.胰岛素及有关多肽激素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15.
王美珠,1935年生于浙江瑞安. 1958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土化系,同年,分配至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从事土壤农业化学、磷、钾素的研究工作;1974年在浙江省潮州市农科所从事土壤肥料及化肥污染等方面的研究;1977年在浙江农业大学(今浙江大学)土化系任教,并参与了浙江红壤综合技术改良课题,主持磷肥中三氯乙醛(酸)的污染及有害物质降解的研究;1989年,浙江农大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硒素研究室,她任该研究室主任,主持了8个关于硒的研究课题,从生物地球化学和人类特殊营养食品化学角度进行了硒的生物资源和利用的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6.
葫芦科作物甜瓜,具有丰富的种内遗传多样性和形态多样性,且基因组较小(454 Mb),因此易于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本文重点论述了甜瓜的分子标记以及遗传多样性、功能基因和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甜瓜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生物医用材料是用于对生物体组织和器官进行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生物体组织或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一类高技术材料,具有延长病人生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的作用,是材料科学、化学、生命科学和医学交叉的发展领域. 宫永宽是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二级教授,现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学术带头人、材料科学新技术研究所所长、西安市仿生生物材料与器件工程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研究.仿照细胞膜的结构及功能,合成了含细胞外层膜磷酰胆碱基团的可聚合单体及多种聚合物,研究了含磷酰胆碱两亲性共聚物在材料表面的调控组装及其聚集结构;建立了用仿细胞膜结构涂层修饰生物材料表面的一系列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计划等研究课题1 0余项;发表SCI研究论文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5项.  相似文献   

18.
硒是具多功能的生命必需微量元素。以西安地区土壤中硒元素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少量农作物中硒元素分析结果,对调查区进行硒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农业应用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硒元素浓度相对陕西土壤硒元素浓度富集,高背景主要分布在调查区的冲洪积平原地区。根据土壤的健康元素分级标准将调查区土壤硒分为四级,其中二级土壤是富硒地区,占地面积为760.46km2,占全区比例为5.63%,主要分布在三原县以及华县地区。选定三原县为典型地区开展农作物中硒元素初步研究,认为三原地区适合进行富硒农产品的推广。  相似文献   

19.
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通过让学生改进实验及仪器、设计及独立完成实验几个方面,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对嘉善县水稻土和稻米的硒含量进行了分析.水稻土的有效态硒含量为9.52±2.26ppb,稻米硒平均为0.029±0.006ppm,普遍低于0.040ppm.提高稻米硒的田间试验表明,在水稻齐穗期喷施20ppm亚硒酸钠,可使稻米硒水平提高3~4倍,早、晚稻的稻米硒含量分别为0.197±0.149ppm和0.153±0.101pp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