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辽河稠油油藏历经30年的蒸汽吞吐开发,已经进入蒸汽吞吐开发后期,地层压力低、周期产油量低、油汽比低,亟待开展进一步提高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研究。针对此项问题本文通过室内物理模拟研究,认识CO2等气体PVT性质,揭示不同气体辅助蒸汽吞吐开发机理,建立气体辅助蒸汽吞吐数值模型,开展油藏适应性研究,针对曙一区超稠油油藏特点,完成不同气体辅助蒸汽吞吐关键参数设计研究,取得了显著的开采效果,为中深层稠油蒸汽吞吐后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2.
孟强 《内江科技》2019,(3):88-89
目前蒸汽吞吐是超稠油开发应用最广的开发方式,油井经过多轮次的吞吐,其生产规律、特点等方面认识也取得了较高的认识。超稠油蒸汽吞吐开发过程中,不同吞吐周期间,不同周期内,不同油藏特征,体现不同生产特征。虽然超稠油开发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但通过对开发规律的逐渐认识,对热采技术的不断完善,使超稠油的开发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
杜813兴隆台油藏已进入蒸汽吞吐后期,随着采出程度的提高,油层压力大幅度降低;同时受到层间差异影响,油井纵向动用不均矛盾逐渐突出。针对上述矛盾研究了超稠油复合驱油增产技术,该技术具有注汽增效、及调剖、驱油助排等多重作用,改善油层纵向动用程度,提高油井回采能力,改善中高周期超稠油井开发效果。现场试验表明,周期对比累增油1635t,创效208万元,投入出产比1:2.54,取得良好的措施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辽河油田W块为深层薄层状特超稠油油藏,2005年采用水平井蒸汽吞吐整体开发。在水平井蒸汽吞吐周期生产规律研究基础上,运用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影响水平井蒸汽吞吐的主要地质参数及动态操作参数进行了研究,认为油层厚度、流动系数、注汽速度及蒸汽干度是水平井蒸汽吞吐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鄢旭 《内江科技》2011,32(3):135+155-135,155
曙一区超稠油为疏松砂岩油藏,在蒸汽吞吐开发过程中,出砂成为制约其高效开发的主要矛盾。通过对出砂机理进行分析,对适合超稠油油藏的各种防砂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在前期采用防砂射孔,生产过程中采用耐砂泵,对出砂井采用TBS防砂筛管、人工井壁防砂等机械和化学方式防砂,可以有效的解决油井出砂对生产的影响,提高油藏开井率,改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前SAGD在国际超稠油开发领域相比传统蒸汽吞吐具有高产高效的技术优势,同时受油藏分布地理环境,油藏埋深、储层物性不同等条件影响,SAGD生产过程中蒸汽腔发育形态、水平段动用程度、开发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根据蒸汽腔发育形态、开发效果差异性,结合油藏埋深和储层物性,将SAGD蒸汽腔形态划分为均衡发育、散点分布、汽锥频发、局部不发育四大类,并对每一类蒸汽腔形态的特点分别制定针对性的调控技术政策,通过改善蒸汽腔发育状态,达到提高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特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实践及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坨82断块做为一个典型的强水敏特稠油藏,开发中具有区别于其它类油藏的特殊问题。本文结合区块的特殊油藏特征,针对地质、工艺参数对开采效果的影响,对蒸汽吞吐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从而改善开采技术,提高了蒸汽吞吐开发效果,形成了一套适合强水敏性特稠油油藏开采的技术系列,对国内外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很强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峡沟西山窑普通稠油油藏2008年实施蒸汽吞吐开发后,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文从油层热效率、油层加热半径、储层非均质性、地层压力降等四方面对西峡沟区蒸汽吞吐井生产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改善蒸汽吞吐效果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春光油田春10区块主要生产层系S1Ⅱ高孔高渗,含油性好,但原油性质差,属于超稠油油藏。根据2012年蒸汽吞吐试采的情况来看,整体效果差,油汽比只有0.24,鉴于此情况,希望通过此次探讨研究,提出合理的注采参数及注汽组合方式建议,进一步提高区块整体的开发效益,为油田生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边底水稠油油藏开发后期,水侵成为影响蒸汽吞吐效果的主要因素。我们对断块进行精细研究,通过利用新井的电测解释结果、各种监测资料,结合动态分析,开展水侵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从而有效地实施剩余油配套挖潜技术,达到改善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胜利油田石油开发中心王庄油田郑411区块为带边底水的特超稠油油藏,其西南边部油井随蒸汽吞吐轮次及采液量的不断增加,地层压降不断增大,边水沿低压、高渗带指进到井底,从而造成油井高含水,开发效果变差。本文针对郑411区块边底水问题,从现场表现开始对其成因、机理、影响因素及危害展开分析,先后采用常规氮气泡沫和耐高温多相复合栲胶泡沫堵调体系进行堵调,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2.
稠油开采是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国际稠油界最重大的石油科学攻关课题之一。稠油的开采主要表现为两大难题:一是由于稠油在油层中不流动或流动性差,原油流入井筒困难;二是原油可以流入井筒,但仅靠油藏的压力和温度原油难以流出地面。因此,稠油开采的技术攻关都是围绕这两大难题展开的。目前以蒸汽吞吐和蒸汽驱开发为主,并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这两种开发方式都比较熟悉,不做详细介绍,本文通过近几年的资料调研,重点介绍特超稠油HDCS技术、浅层超稠油HDNS技术等四项稠油油藏开发技术。  相似文献   

13.
李增辉 《内江科技》2010,31(4):102-102
目前,我国东部以蒸汽吞吐开发的稠油油藏大多已进入高轮次吞吐、高舍水、高采出程度的“三高”阶段,大幅提高采收率的难度较大。本文依据草20馆陶组特稠油油藏的开发实践,在总结近几年来提高采收率主要做法的基础上,提出该类油藏高轮次吞吐后期的潜力及对策,对该块以及同类油藏开发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春光油田春10井区为典型的稠油油藏,目前采取蒸汽吞吐的方式进行开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暴露出较多问题。蒸汽吞吐生产效果受油藏地质特征、井参数、注采参数等多方面的影响,本文应用统计法、灰色关联法、对比法、数模法等分析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而后对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统计法、灰色关联法在本区影响因素评价中不适用,综合对比法、数模法分析结果,认为影响开发效果的主控因素为油层厚度、水平段长度、水平段垂向位置、注汽干度。针对主控因素进行了数模及实验研究,得到了适合于春10井区油藏热采开采的最优化参数,为本区及同类油藏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稠油油藏是孤东油区的重要油藏类型,其动用石油地质储量占全区的16%,标定可采储量占全区的10%,主要采取蒸汽吞吐的开发方式,部分单元采取蒸汽吞吐+间歇蒸汽驱开发。稠油油藏开发初期主要采用参数类比法、经验公式法、地质综合研究法标定可采储量,开发中后期主要采用注采关系曲线法、递减法标定。从应用效果来看,注采关系曲线法和递减法能够比较准确的反应开发实际,但递减法是稠油油藏可采储量标定方法最终选择,而初始递减率及递减段的选取是递减法标定可采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连军 《内江科技》2012,(7):135+74
针对草104块的油藏原油粘度高,储层厚度薄、储量级别低,储层敏感性强,油井出砂严重,注汽压力高,井筒举升困难等开采难点,有针对性地对敏感性超稠油开采工艺的全过程油层保护技术、深穿透射孔工艺及混排解堵工艺、封隔高压充填防砂工艺、蒸汽吞吐工艺优化和举升配套工艺等方面进行了优化与改进,在现场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敏感性超稠油开采提供了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7.
针对坨82断块井间储层差异较大,热开发效果差异大的特点,试验研究特稠油氮气辅助蒸汽吞吐技术,改善热采效果,减少井筒热损失,增加波及体积,控制底水锥进速度.在探索强水敏特稠油油藏氮气辅助蒸汽吞吐技术的同时,提高坨82断块的整体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18.
王克兢  姚兰芳 《内江科技》2009,30(1):100-100
通过对王庄油田沙一段油藏进行研究.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薄层稠油油藏的散热规律,根据由藏性质特点.对注汽强度、千度、速鹿及注汽量等参数进行研究及优化.从而提高薄层稠油油藏开发效果。本文以王庄郑41块为例介绍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在注汽过程中的热损失研究应用.从而为薄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隔夹层在陆相沉积中是普遍存在的,其规模、展布及在储层中的发育位置对流体的流动有重要影响,也是油田开发中后期储层描述的重要内容。认清层内及层间隔夹层的分布规律,有利于进一步进行剩余油挖潜,提高注水开发效果。坨A块纵向及平面非均质性强,隔夹层较发育。由于对隔夹层认识不清,导致设计的一口水平井实际穿越泥岩隔夹层,S11-X井1428m~1435m段为蒸汽吞吐,开发效果较差,对该层段进行精细分析,发现该段存在3个隔夹层,净毛比为0.5,不利于蒸汽吞吐。因此准确识别隔夹层,对精细表征油藏地质特征,研究剩余油分布,采取有效的挖潜措施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逯长安  马秀美  赵华 《内江科技》2009,30(9):95-95,107
单家寺油田稠油油藏一直采用蒸汽吞吐方式开采,产量递减幅度较大,制约了区块开发效果。针对这一现状,选择了单83块进行了转换开发方式研究,在蒸汽吞吐开发方式评价和蒸汽驱可行性分析研究基础上,开展了单83块蒸汽驱先导试验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区块开发效益明显提高。在单83块基础上又对单56块进行了蒸汽驱推广试验工作,初步见到较好效果。两个区块的转换开发方式探索与实践为同类油藏后期开发方式的转换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