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英语介词的妙用学英语,最难用的是介词。英语的介饲用得极广,而且意义特别多。同汉语比起来,汉语中动词用得多,而英语的动词用得就不那么多,汉语中有些动词的意义,在译成英语之后就要由介词体现出来了。比如:“我打发吉姆拿着他的雨衣去追他”这句话,有三个动词:打发、拿着和追,但译成英语,我们只须说:Isent刀m。herhmwi山Hsr。i;;。。。t.就行了,只用了“打发”一个动词,“拿着”和“追”全由介词表示出来。再比如“她给我写了一封长信,谈到她的未来。”有两个动词,“写”和“谈到”。我们把这句话译成英语,也只须说…  相似文献   

2.
黄敬轩 《双语学习》2007,(5M):68-70
“就”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用法非常灵活,包括介词,副词,和连词用法,前人对“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副词用法上,对介词的研究较少,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就”从动词向介词演变的轨迹,揭示汉语介词“就”从古汉语动词,向近代汉语介词“就”演变,又向现代汉语介词“就”演变的一个历程  相似文献   

3.
“就”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用法非常灵活,包括介词,副词,和连词用法,前人对“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副词用法上,对介词的研究较少,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就”从动词向介词演变的轨迹,揭示汉语介词“就”从古汉语动词,向近代汉语介词“就”演变,又向现  相似文献   

4.
汉语句子中紧接动词后边的“到”的词性既不是介词,也不是趋向动词,也不是以语素的资格同它前边的动词构成一个整体动词,而是与动态助词“着、了、过”同类。动词后边连接“到”具有普遍性;“到”是动作行为状态的一种标志;“到”跟时间无必然联系;“到”的句式分布具有广泛性。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中的名词能直接修饰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凭借、方位、时间、状态等。这与现代汉语中的情况不同,现代汉语中的名词要跟介词组成介词结构才能去修饰动词作状语。可以说,名词作状语在功能上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介词结构。因此,我们在语译时一般都要在这个名词状语的词汇意义前配以适当的介词,从而把它变成一个介词结构状语。如: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廷”(朝廷),直接修饰动词,“叱”(叱责)作状语,表示“叱”的处所;“廷叱”可译作“在朝廷叱责”。②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  相似文献   

6.
汉语介词的功能怎样,它能介绍一些什么性质的语言单位,语法界的看法还不是十分一致的.目前高校三种协作教材关于介词的不同提法,就是这些分歧的反映.张静的《新编现代汉语》认为,介词“只能介绍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这是传统的观点,也是最普遍最有影响的体系之一.近似这种观点的是黄伯荣的《现代汉语》,它说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词组前面”.跟这种观点不同的是胡裕树的《现代汉语》,它指出介词“附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但没有提及词组.可见,介词能不能介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所介绍的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有什么特点,承认介动结构的存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价值,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在”和“从”的发展演变看词的兼类现象吴承玉汉语的词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有实词虚化的现象。现代汉语里的许多介词都是从古代汉语里的动词发展演变虚化而来的。动词是实词,介词是虚词。汉语的动词在逐渐虚化为介词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词的兼类现象。因此,我们在研...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的“打”字用法比较灵活,特别当作为动词使用时,有很多含义。本论文从汉语中作为动词时“打”的本意,引申义,与其他动词结合后成为另一个动词,以及作为介词使用时等方面,举例分析介绍了汉语“打”在朝鲜语中的对应形式。  相似文献   

9.
“动词后附成分”的语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后附成分”的语法分析宋卫华在汉语词类划分过程中,动词和介词一直有些纠缠不清.吕叔湘先生说:"跟动词有牵连的还有介词"。①这种牵连现时主要表现在对动词"后附"成分的认识上,(动词的后附成分指,"在、到、于、向"等词,本文以"P"来代表),或者从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了28个汉语常用介词在新加坡中学生作文中的使用情况。首先提出了鉴别新加坡汉语学习者使用汉语介词的特点和偏误的标准。在此基础上,认定了新加坡中学生使用汉语介词的4个特点:“被”字句的使用频率、存在句句首处所词语前使用介词“在”的频率、“当……时/的时候”的使用频率都很高,以及目前已经很少使用带“来得”的“比”字比较句:8类偏误:有关框式介词的偏误、介词冗余、介词短语所处的位置有误、介词与介引成分及介词短语与谓语动词搭配不当、介词之间的混用、将介词短语用作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的否定表达有误、语句意义不明;并进而提出了5项教学建议:通过汉英对比强调汉语介词用法上的特点、突出强调时间词作状语和方位短语作定语的结构特点、确立易混淆的介词并加强辨析教学、依据语块教学理论加强框式介词的教学、用认知图式来阐释结构和语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古汉语的新兴介词“寻”用来引进动作沿循的路线。本文论证了“寻”从表示“寻找、追寻”的动词转化为方所介词的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比较英汉两种语言我们会发现,汉语中动词的使用频率很高,而英语中介词非常活跃,有许多介词带有动作概念。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在英汉互译中我们可以将英语介词和汉语动词进行转译。我们可以利用英语介词用法广泛,搭配能力强的特点,将汉语动词译成英语介词。有时同一英语介词与不同介词宾语搭配可以表达多种词义,代替多个汉语动词。  相似文献   

13.
日语中的“-につぃて”“-にぉぃて”“-につれて”“-にしたがつて”等由动词转换而来的表达形式.通常被称为“复合辞”“复合助词”“后置词”等。该文选择“复合助词”的说法,考察源自动词的这一表达形式的语法化情况。主要参考汉语中相关介词方面的研究,分析日语动词语法化的诱因、前提条件,考察动词语法化的复合助词与原动词的关联。结果表明,在意义用法方面,复合助词与汉语的介词基本呈对应的情况,但在词义范围和细节表达方面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相对于汉语的动介兼类词的概念,日语中也有必要对兼具复合助词功能的动词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4.
“到”这个词,一般语法书都把它作为兼类词,即分属动、介两类.但是,“到”在什么情况下作介词,什么情况下作动词,一直未有明确的界说。张志公先生曾在《汉语语法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一九五九年版)一书中讲到,“从”“往”“把”“被”“对于”“至于”“由于”等,是典型的介词,它们完全没有动词在造句法上的作用。“在”“到”“拿”“用”等是处在动词和介词交界的地方的。(第148页)他曾提出区别动介的三条标准,但未涉及到具体词的区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把“干到第三天”之类的结构中的“到”作介词,但又提出“这种结构很象是动词和介词结合到一起,成为一个他动词,后面带宾语,这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第219  相似文献   

15.
位移体空间运动的参照,由“处所词”充当,按语义特征可分为“起点”、“经过点”和“终点”等。由介词标引的处所词,部分可以位于动词前,部分可以位于动词后,但有些介词结构位于动词前和动词后时。表义上往往不同。表示“起点”的处所词可以用介词结构置于动词前,表示“终点”的都不能用介词结构置于动词前,而可以由趋向词标引用于动词后。处所宾语语序基本遵循“起点在动词前,终点在动词后”的时空像似性,体现了人类普遍的“终端焦点化”的认知倾向。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比较”有副词、动词和介词三种用法,其中最常见的是副词用法。但是在动词和介词的用法上。词典和教材的解释和用例很多都不大能令人信服。该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出发,考察“比较”的历时变化,认为其经历了“虚化一实化”的演变过程,“当代”汉语中的“比较”基本上失去了介词的意义,而成为一个弱动性的动词。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的“于”,常见的语法著作都认为它是介词,一般只交代它能带名词或代词,组成介词结构,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作用,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其实,介词“于”在现代汉语里的意义和组合能力同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不打算对介词“于”进行全面的论述,只着重从构词法的角度对单音动/形 后缀“于”的词的构成及语法特点作些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往”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主要用作介词。作为连接处所名词的成分,“往”最初其实是个表示趋向的动词。“往”大概在唐宋年代开始虚化,到了明清年代,用作介词的例子已经比较多见。但其完全作为介词来使用,还是近一百年的事。其语法化的动因,首先是处所词语的出现,再就是连谓结构的形成,这是从结构上说的。从语义上讲,处所词表示的语义指向由“往”移到了后面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中,有那么一种最常见的语言现象,即介词结构对动词谓语起修饰或补充作用。《中学语文教师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在谈到这种现象时说:“介词结构,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做状语,也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后做补语,这是古今汉语共同现象。”介词  相似文献   

20.
我们先来看两组例句: Ⅰ组中的两个“有”都是动词:一个表领有;一个表存在。这是大家所公认的。问题是Ⅱ组中的“有”,分歧就大了。有的说是动词表比较(如吕叔湘先生等),有的说是介词表比较(如宋玉柱《介词“有”应该肯定》,见《汉语学习》一九八七年第二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