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通过剖析西部铁路建设融资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资金存量转移的融资思路和操作设想.本文对于解决西部铁路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剖析西部铁路建设融资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资金存量转移的融资思路和操作设想。本文对于解决西部铁路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铁道部提出了铁路建设和管理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和战略,对铁路建设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铁路施工企业普遍存在作业队伍力量弱化、技工缺乏的问题,在此,铁路党员干部应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铁路工程施工队伍  相似文献   

4.
周君 《中国科教博览》2005,(4):111-112,121
介绍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深刻剖析政府管理铁路建设项目时存在的种种弊端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高速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体系的设想和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5.
永安地区是福建省地层分布和出露最完整的地区之一,从下古生界到新生界地层均有分布.本文对燕溪观测点、大湖石林观测点、桃源洞观测点的地质现象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燕溪流域的规划开发设想及磷隐石林和桃源洞的旅游开发设想,并对永安市区的规划建设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十余年来中国铁路史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铁路史是经济史研究中的新兴领域.十多年来,学术界对铁路史的资料整理和专题研究均取得丰硕成果,成果主要集中在与铁路发展有重要关系的关键历史人物、铁路外债问题、铁路与社会变迁等方面.此外,学者还对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概况特征也予以客观分析和评价.当然,研究中的不足显而易见,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铁路于晚清时期出现在中国,但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却是十分艰难的.来自中国社会各方面守旧因素的阻碍,使得当时的中国错过了发展铁路事业、缩小与西方列强之间差距的时机,导致了中国的铁路建设在这一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铁路、公路发展非常迅速,这样对交通安全的控制和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者仅从铁路与公路交叉口的安全控制提出了自己一点新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作为晚清铁路建设的主要主持人之一,张之洞的铁路外债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代铁路建设进程.文章从铁路外债思想的演变过程、以夷制夷的制衡策略、让利争权的维权思想三个方面阐述张之洞的铁路外债观.让利争权的维权思想,体现了张之洞的国家主权意识.以夷制夷的制衡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晚清铁路外债受制于人、利权外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作为洋务运动后期的领袖人物,张之洞力倡修路,并付诸于积极行动。在清朝末年主持或参与了多条铁路的修建,其修路的目的在于实现中国的富强,并以此贯彻于修路之始终。在此过程中,张之洞排除了许多困难,为中国铁路的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且他在铁路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于今仍有其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缔造中国的ERIC——谈我国远程教育资源建设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介绍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的结构与运作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中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的设想,并就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中投资、资源建设主体、资源中心运作、资源的有效利用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1871—1918年是德帝国时期,这段时间内德国铁路交通发展异常迅速,而中国亦开始了独立的铁路建设。两国铁路交通发展的不同在于:德国铁路交通建设起步早,工业基础比较扎实;中国铁路建设起步晚,工业基础薄弱。德国铁路交通建设的主体是由私营发展至国营,而中国铁路交通建设的主体是由外资筹资、发展至民营为主。德国开始步入交通科学制度化建设时期,形成初步的交通科学体系;而中国在缓慢地推进国内的铁路里程,为后来的铁路建设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清末,修筑铁路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政府和绅商集团对铁路重要性的认识发生重大转变,自办铁路被认为是挽回利权的主要手段以来,加上清政府对铁路修筑权的开放,中国出现了一个商办铁路的浪潮.在此背景下,安徽省开始筹议商办芜广铁路,但在修筑过程中由于资金困难、管理层频繁变更、地方主义阻碍等问题,商办芜广铁路困难重重.民国初年,在铁路国有政策的推动下,芜广铁路被收归国有,并入宁湘线的筹建之中.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前后,刘少奇关于革命基本胜利后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仍是主要矛盾的观点,并没有发生变化.虽然他一度不用"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的提法,但这并不表明他放弃了此观点.1952年,他接受毛泽东关于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的观点,放弃了巩固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设想,这一切与中国即将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铁路尤其是高速铁路飞速发展,铁路企业对铁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迅猛发展。铁路职业院校作为铁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重要使命。在对铁路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培养目标确定、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三方面提出了铁路职业院校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越来越引起铁路企业的重视.本文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提出了铁路企业安全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功能,并阐述了建设铁路企业安全文化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7.
郑观应对中国传统的、封闭式的藏书楼文化进行了批判,介绍了西方图书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对中西藏书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建设三级制中式书院的设想.在中国近代图书馆学史上,郑观应中西藏书文化比较研究方法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恩来长期任总理职,为新中国铁路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认为,铁路是先行部门,对经济建设、巩固国防、改善人民生活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举足重轻。在指导铁路建设时,周恩来提出了三项原则:既加大投资,又不操之过急;各级政府、各部门要都支持铁路建设;铁路要与其它交通运输部门协调发展。周恩来还亲自参与解决铁路重大问题,如恢复淖线,大力建设新线;排除“文革”干扰,确保行车安全;加强铁路的集中统一管理,严守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19.
王霞 《文教资料》2020,(2):97-98
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孙中山意识到铁路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提出建设二十万里铁路的宏伟计划。社会各界对此褒贬不一,并引起广泛的争论,不少人对其方案采取谨慎怀疑的态度。尽管孙中山的这一宏伟计划未得已实施,但他从宏观上阐述了铁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国铁路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铁路建设延误原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近代铁路建设初创时的艰难历程,印证了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的现代化。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防御型特征制约了铁路建设的健康发展,一是要不要建铁路,二是中国早期铁路功能偏重国防。中国传统社会的内在因素阻碍铁路建设,长期争论使中国错过发展铁路的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