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受西方评价理念的影响,表扬和鼓励在基础教育中受到推崇,而批评、惩罚和体罚则“集体失语”,导致人们对批评、惩罚和体罚等概念的混淆。但在中国的文化环境当中,一味照搬西方评价理念并不可取,更何况这一理念本身还未经检验。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恰当的批评和惩罚是必须的,这需要对批评和惩罚的范围做出准确的界定,并明确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2.
惩罚,至少是没有境界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了《人民教育》2004年第8期顾国瑜老师的《惩罚要讲力一法》,很受启发,但顾老师文中讲的两例经典教育故事,事实上都不能叫做批评,更不能叫做惩罚。顾老师举的魏巍的例子,并不是惩罚适度的问题,而是老师用一个幽默的举动,给学生一个暗示,既表明自己的态度,也使学生感  相似文献   

3.
学校惩罚存在的合理性在于其具有秩序功能和矫治功能。但作为一种消极的教育和管理手段,学校惩罚使用不当易于异化为破坏性教育力量。本文对学校惩罚主体及其权限、学校惩罚对象及受体、学校惩罚方式及其选用进行了深入解析,以厘定学校惩罚要素的边界,导向惩罚的教育性目的。  相似文献   

4.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老师们也非常普遍地有一种感觉:不敢批评孩子。媒体对几个因受批评而自杀的学生的报导,更使“惩罚”成为教育中一个不言而喻的禁区。然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却明确地提出了“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观点,为“惩罚”讨说法,引起了广大师生、教育工作者及各界人士的关注。孙教授的观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  相似文献   

5.
胶水大侠     
丁玎最见不得有人闹不和吵架,若是被他遇上,少不得要受些惩罚。他的惩罚也很奇特,一管脱胶枪,一管胶水枪,直到吵架的人真心和好,惩罚才会结束。  相似文献   

6.
完整教育是既有赏识也有惩罚的教育。受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不少教师"谈罚色变"。合理的惩罚是完整教育的一部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品行,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教师应把握好惩罚的根本目的,以审慎的态度合理惩罚学生,并在这一过程中辅之以爱,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赫尔巴特在其教育目的和学生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严厉的教育手段。其中,关于惩罚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惩罚实践颇具启益:惩罚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手段,在实施教育惩罚时,一要立威与示爱并重,二要将外在惩罚与内在约束统一起来,三要注意惩罚的条件和度。赫氏思想受其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从当下社会环境来看,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而有必要对惩罚的概念、效用机制、性质、条件和限度作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如何实施表扬(奖励)批评(惩罚)的艺术问题.作者认为表扬(奖励)批评(惩罚)的目的,是而且只能是使受表扬(奖励)批评(惩罚)的学生得到教育.据此,作者指出,实施表扬(奖励)批评(惩罚)时应该注意形式、时机、范围、频率等问题,使之成为一门教育的艺术.  相似文献   

9.
新南威尔士狱中成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布莱恩·诺德博士著屠道仁译现今的监禁形式大约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惩罚、改造、修善、重新做人一直是惩罚学上往复运用的体系.研究犯罪学的专家和监狱行政管理人员曾意识到一个哲理,即在监狱里给犯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对于这一问...  相似文献   

10.
惩罚问题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但研究大多出自惩罚对惩罚的思考,几乎没有从惩罚对象的角度来研究问题,通过儿童对惩罚的态度和实际行为表现来揭示惩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惩罚问题是当今教育界争论的热点之一,解读古今中外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惩罚观,对我们理解和探讨惩罚教育有很大裨益。教育思想家主要从人性观出发讨论惩罚的轻重问题,心理学家主要从惩罚对行为结果和对行为过程来论及惩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学教育》2005,(7):6-7
作为一名教育,当我们面对学生的错误时,首先不能带着泄私愤、消火解气这样的动机去惩罚学生。因为,犯了错的学生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要受到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了让他们以后不去再犯。带有私人情绪的惩罚或只是为了惩罚而惩罚,都已失去了惩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时下,我们应该走出惩罚教育的两个误区——滥用惩罚和不敢惩罚。一方面,教师迷信惩罚的管理功能,把本应主要用在处理学生的严重问题行为的惩罚教育用得太滥,几乎用于教育的一切方面,以致惩罚存在着随意性,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在长辈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的,稍遇严格管理就闹得惊天动地,于是家长对他们更加呵护,生怕孩子受半点委屈。即使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是正当的惩罚教育,一些家长也会强烈反对甚至上告。这样,很多教师在该进行惩罚的时候不敢惩罚。其实,这既不利于学校教育的顺利实施,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教育惩罚正误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物往往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于惩罚过重在舆论界和家长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所以现在大有“谈罚色变”之势。为了澄清在惩罚问题上的模糊认识,避免其给教育带来不利影响,本文试从不同角度,对惩罚的正误作一分析。1.从惩罚的性质来看,有正当惩罚与不当惩罚(1)正当惩罚。这种惩罚是与学生的不良言行相称的。它有利于学生坚强性格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衡量自己言行对错的正确标准,是一种能激励学生积极上进的惩罚。(2)不当惩罚。这种惩罚与学生的不良言行是不相称的,会损害…  相似文献   

15.
惩罚能否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社会、家庭以及学校都不同程度地为惩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出了难题。只有明确适度惩罚的问题,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掌握惩罚的艺术,才能使教师走出使用惩罚教育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6.
戈向红 《江苏教育》2007,(21):42-43
惩罚的形式多种多样。就其结果来说可以划分为教育性惩罚和非教育性、反教育性惩罚(如体罚)等;而就教育惩罚的形式来说,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常常使用的惩罚形式往往包括语言责备、隔离措施、剥夺某种权利、没收、留校、警告、处分、停学和开除等等。教育惩罚实施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往往是惩罚的不当使用,而不是惩罚本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切勿只“惩”不“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苏联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是的,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但是,光有惩罚没有警戒的教育更糟糕!惩罚带来的警戒作用才是惩罚教育所真正需要的。留美博士黄全愈在《家庭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写道:“惩罚的目的是警示孩子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而是为教育孩子而惩罚孩子。换一句话说,惩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一位中国校长问新加坡的一位中学校长:“是否…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当前众多对教育惩罚研究的基础上,肯定了把体罚排除在外的教育惩罚的教育作用;继而分析了教师的道德品质对正确、合理地运用教育惩罚的重要影响,阐明了在采用惩罚这一教育方式的同时,应该注重培养教师包容、宽厚的道德品质,趋利避害,以发挥教育惩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惩罚行为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儿童施加某种影响,使儿童身体或心理产生不快的行为,其目的是通过不快或痛苦的体验,使学生“不当行为”减少或消失,从而最终达到人性之完善的教育行为。当前关于惩罚的相关讨论中,基本认同惩罚在教育中的警戒与教育作用,认为适度惩罚也是一种爱的表现。是教师的教育权力。主张惩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是有条件的,惩罚应是适度与有限制的。然而由于惩罚实施过程中的非理性特征和对惩罚行为的本质缺乏深入和辩证的理解,实践中容易造成“滥用惩罚”和“谈罚色变”的倾向,使惩罚失去其积极的教育价值和良好的心理意义。  相似文献   

20.
惩罚是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一种。按照实施的手段和目的,可分为不当惩罚和合理惩罚,我们所提倡的是合理惩罚的教育性。父母对孩子合理的惩罚必须以爱和尊重为基础,以权威为前提,在掌握一定沟通与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