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如今,在实施素质教育之际,仍然有不少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高谈阔论。而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了老师的“忠实听众”。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老师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觉得自己如果讲漏一点、讲少一遍,学生就可能学不会,一定要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讲得通透明白。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性还存在吗?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了!所以,不少的教育专家提出“精讲多练”。我觉得在练中,一定要突出“多读”。  相似文献   

2.
吴剑如 《现代语文》2009,(7):125-125
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些老师边玩电脑边回答学生的提问:没等学生把话说完就草率地打断他们;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只顾台上讲,学生台下看,似懂非懂,一脸茫然……反思我们自己平时的教学行为,这样的现象是不是时有发生呢?我们给过多少机会让学生倾说论辩吗?我们有多少次认真地聆听过学生精彩而独到的发言?  相似文献   

3.
如今,在实施素质教育之际,仍然有不少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高谈阔论,究其原因是老师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觉得自己如果讲漏一点、讲少一遍,学生就可能学不会,一定要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讲得通透明白。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还存在吗?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了!所以,不少的教育专家提出“精讲多练”。我觉得在练中,一定要突出“多读”。  相似文献   

4.
曹宏霞 《新疆教育》2013,(3):147-147
常常听到有的学生抱怨:“上语文课真无聊,我们挨着时间盼下课”;常常听到有的老师下课回到办公室说:“这节课学生死气沉沉”;常常听到有的老师说:“学生上课都没精神,对语文课不重视,睡觉的人特别多”。但也常常听到有的老师说:“这节课学生听得很认真”。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师生共建和谐课堂?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不少学生,他们在课下扯起闲话来,滔滔不绝,对一些问题刨根究底,争论不休。有时老师进入课堂,他们仍不愿放下争论的话题。可是在课堂上他们则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噤若寒蝉。表面看来,课堂纪律很好,实际上,学生处于消极状态。  相似文献   

6.
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备课时主要在“怎样教作文”上下工夫,而常常忽视了学生“怎样写好”这一制约写作效率提高的环节,结果作文课上教师滔滔不绝大讲特讲,无奈“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实践证明,着眼于“老师教”还是立足于“学生写”,其结果相差甚殊。这里的“学生写”当然不只是每周课堂上的两节作文课,应是教师指导下的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阅读写作有机结合,鲜活的生活应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教师要开掘这“源头活水”’引出“汩汩清泉”。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只有通过他们的主动参与,尊重其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提高作文效率。下面谈…  相似文献   

7.
沈媛 《宁夏教育》2013,(12):55-55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常常为这样的问题感到困惑:学生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课外表现的又是一套;教师把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他们即使会背了,考试取得好成绩,但不一定能律己,把它转化成行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收效甚微,如何来改变这种知、情、意、行相脱节的现象呢?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笔者认为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课堂上,常常会看到两种倾向:一种是教师“口干舌燥”地在讲台前滔滔不绝地讲着,学生在下面默默地听着、练着,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按老师的要求行事;另一种是教师全面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学习”,一节课下来,不知道学生学会了什么,也不知道还有哪些不会。当然,这两种现象都值得反思和探讨。“要把学生引向一个地方,首先得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这是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的一句话。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更…  相似文献   

9.
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备课时主要在“怎样教作文”上下工夫,而常常忽视了学生“怎样写好”这一制约写作效率提高的环节,结果作文课上教师滔滔不绝大讲特讲,无奈“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实践证明.着眼于“老师教”还是立足于“学生写”,其结果相差甚殊。这里的“学生写”当然不只是每周课堂上的两节作文课,应是教师指导下的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阅读写作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在大多数学生的心里,都认为数学是门极其枯燥的学科,如何才能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趣味和奥妙所在呢?这正是我们数学课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刚学数数的小孩子不觉得它枯燥,是因为老师在教他们的时候,都是用的现实中的例子,他们能现学现用。因此据我了解,学生厌倦数学课的主要原因有几点:第一,学生看不到它的用处所在,觉得它离我们的生活太远;第二,学生参与的机会(既包括课堂上,也包括课外)太少,他们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第三,过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很难主动地学习、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压抑,进而影响学生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要让学生彻底改变对数学课的认识,真正实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还得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1.
下午第一节是历史课,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兴致勃勃。一个外号叫“四眼”的同学却趴在课桌上呼呼大睡,老师十分生气,就把他叫了起来。 老师问:“你说,王安石和欧阳修有什么共同点?”“四眼”脱口而出:“他们都是宋朝人。”  相似文献   

12.
张爱萍 《中国德育》2014,(16):75-76
正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目的是内化为道德认识,外化为道德行为,做到知行合一。然而,在平时的思品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不和谐的现象,有时候老师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但学生却无动于衷。或者课堂上学生听得动情,辩得激烈,说得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但走出课堂却没有良好的道德行为。课堂内外的表现完全是阴阳两重天,这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知行失衡现象。可见,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是思品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的同步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位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课,企图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牵着全班学生“齐步走”。然而,班上的后进生却在“听天书”。每次考试,这些后进生都是“红灯”高挂,老师却振振有辞:“我对每位学生讲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别人能学好,为什么你们几个总是不及格?”其实,学生不会学习,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也是徒劳无功的。老师的责怪,更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就像一只无助的小鸟一样,在知识的大海中迷失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的改评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尴尬:教师拼死累活,全批精改,学生瞟一眼分数,看一下评语;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为什么老师费时、费力、费情,却换来学生如此的“不屑一顾”、“薄情寡义”?我想最重要的是忽视了学生的“人性”,在课堂上我们都知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可在作文的改评中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陈英 《语文知识》2014,(12):65-67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刚开始上课时学生思维积极,两眼放光,师生配合默契,互动频繁,课堂气氛活跃,这样的课堂自然是高效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讲台上的老师仍然滔滔不绝,讲台下的学生却是恹恹欲睡了。这时,学生不再是课堂的主人,他们不再仔细地思考、质疑,他们不再热烈投入课堂,似乎以旁观者的身份被动地听课。这样的课堂,丢失了主体,何来优质?  相似文献   

16.
前段时间,听了一节外校教师执教的品德与生活课“生活中的困难”。在课上,有一句话反复响起:“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教师一直在重复这一句话,这似乎是他心中的“标准”答案。教师问道:“遇到困难了,我们应该怎么做?”“你有什么体会?”学生都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老师也不忘满意地表扬学生一句:“你说得很好!”我在思索,学生在这样的课上究竟能收获多少?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可能仅仅是教师常挂在嘴边的那几个“高尚”口号似的词语。当我们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真能做到这些吗?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有克服困难的决心?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过孑L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谁没犯过错呢?学生更是如此。作为教师,就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他们。并将他们犯的一些“错误”作为自己教学的资源去研究利用。每位教师都幻想着课堂教学能像自己设计的顺利进行,认为这样才是成功的课堂。其实不然,在每一节课中,学生常常“答非所问”,让老师事与愿违,如果这时老师一味地“拨乱反正”,既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所“犯”的错误,教师应该把它当成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对它合理利用。如何正确利用课堂教学巾的“错误”资源呢?本人有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何谓课堂生活?赞科夫指出;课堂生活就是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生理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总和。这里主要是指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是指人的生活愿望,思想活动和情感体验,它是课堂生活的核心。用精神生活的尺度来衡量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有的课是“积极的,丰富的,多方面的”;有的课是“贫乏的,萎靡不振的,单调的。”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唤起儿童生气勃勃的精神生活”,“使儿童在课堂上过着一种积极的——甚至可以说是沸腾的精神生活。”几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应用赞科夫的“课堂生活”理论,努力使“课堂生活”丰富起来,从而改进作文教学,收到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师生谈话丰富写作内容 学生作文时最感头痛的就是没有写作题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谈话,向他们提供一些有用的写作材料,可以消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激发起他们的  相似文献   

19.
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堂教学的普遍现状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语文课堂是真正的“讲堂”,教师是真正的“讲师”。一上课,老师便拼命向学生“灌”知识,或娓娓而谈,或绘声绘色,或滔滔不绝,或慷慨激昂,直讲得口干舌燥,一堂课下来,觉得痛快淋漓、问心无愧。可课堂效果如何?学生习惯丁做一个三尺讲台下的听众,被动地接纳着老师硬“填”给他们的东西,没有表达自己的机会,慢慢地丧失了“说”的欲望,久而久之,思想停滞、反应迟钝、表情呆板,以致课堂上死水一潭,激不起半点波澜……难免出现讲台上老师津津乐道、眉飞色舞,而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死气沉沉的尴尬局面。如何改这种被动局面,这是需要我们每个教师都来探讨的问题,也是语文课改的使命。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变“讲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20.
爱唠叨的我     
啥?你问我叫什么?我告诉你,我叫何倩,是个爱唠叨的女孩。我酷爱作文,从三年级开始写日记一直写到六年级,从未间断过,至今总共写满了七八本了。早就说了,我是个爱唠叨的女孩,爱凑热闹,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在一起议论什么,只要我在场,就一定会凑上去。听一阵后,我就开始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了,为此,妈妈常常说我没礼貌,有许多老师也讨厌我。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布置了一道应用题后,说:“写得快的同学不要把答案说出来。”可我一写完就脱口而出:“得数是7!”老师很生气:“我不是说不要把答案说出来吗?真多嘴!”我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