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如果说西周以前的“礼”过多地体现了它的伦理功能,而西周以降则使“礼”更多地体现了它的政治功能。周公礼教思想的形成与实施则完成了礼的伦理化向礼的政治化的转变。因此,周公礼教思想之于中国后天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2.
礼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墨子熟悉儒家的礼乐传统典籍,对礼的态度与儒家有联系,更有明显区别。其联系在于他并不反对有益于治理社会的礼,其区别在于他主张节礼。他在反思西周礼乐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非乐""节葬"等主张在内的节礼思想。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春秋时期,儒墨两家同样出于现实关怀而反思礼,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儒家力主"克己复礼",回复西周礼乐之大统;墨家则反对一切繁文缛节,主张"背周从夏",走上了"节礼"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西周"礼"、"刑"法制文化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的礼是在维护男尊女卑、等级秩序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旨在确认、调整和维护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政权组织关系和伦理社会秩序的规范体系。周礼对西周社会起着法律调节作用,具有法的构成要素: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西周的礼、刑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礼是刑的渊源和基础,礼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礼是禁恶于未然的预防,刑是惩恶于已然的制裁。西周礼刑法律原则的适用,旨在维护等级秩序、强调官僚贵族与平民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4.
燕飨礼仪与春秋时代的赋诗风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西周相比,春秋时代的燕飨礼仪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对春秋赋诗风气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礼终乃宴"、"宴中赋诗",<诗>与礼的关系进入一个特殊阶段,燕飨礼仪成为赋诗言志机制产生和发展的礼学渊源.独特的用诗机制表现出春秋士人特有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制礼作乐的产物。礼乐制度从建立到完善,几乎贯穿于整个西周时期。《诗经》之前的乐诗文本,在西周时进行过两次编订。其编辑思想、宗旨以及诗集的功用,都是为礼乐所用。第一个定本应是伴随着周公制礼作乐编订于周康王朝。它以祖先和上帝一体化为对象,为西周王朝封建宗法政治而颂祷,其特征是“颂声大作”;第二个文本是以王政的礼舣活动与政教内容为对象,表现“王者之迹”,其编定的时间为周宣王朝。  相似文献   

6.
儒家思想论述儒家的"礼"、"中庸"思想对中国书法创作品评的影响。 "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西周姬旦曾为确定奴隶制国家的统治秩序而"制礼作乐",从孔子"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来看,孔子是很推崇周礼的。"礼"在《论语》中先后出现了几十次,但孔子始终没有对"礼"作为完整概括、定义。从《论语》中孔子有关"礼"的言论来看,"礼"则是人们为了"致仁"、成为"仁人"而在日常生活、人生实践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孔子曾对其儿子伯鱼说"不学礼,无以立",而且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要求伯鱼所学的"礼",后代儒家发展成为"恭、宽、信、敏、惠、忠、孝、诚、悌、义",这种思想深深地、广泛地影响制约着封建士子对书法的创作和欣赏。  相似文献   

7.
:《周礼》与《礼记》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旨在尊老的养老礼、乡饮酒礼、射礼 ,也记载了政府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解决老人们日常生活困难的诸多政策。西周的尊老养老礼仪与制度是中华民族尊老养老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8.
西周春秋时代贵族教育的科目,不是《周礼》记载的“六艺”,而应该是河南信阳长台关楚简记载的书、言、射、御、礼、乐,其中“言”的科目因西周“言礼”而设,又因“言礼”需赋诗言志而有诗教。西周春秋时代的诗,除了“诗”之外,还包括某些有韵的“书”,因此“言”是孔子“六艺”中诗、书的源头。  相似文献   

9.
西周社会是宗法封建制社会,周天子按照父权家长制的班辈来分田制禄、设官分职。为了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周人改革夏礼、殷礼,形成了严密完备的周礼。《诗经》中的宴饮诗原是燕礼、乡饮酒礼等典礼上的演唱用诗,是应周礼的需要而产生的,出自西周贵族之手。因此,它既反映出西周贵族的思想意识,也揭示出周人的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10.
聘问礼属于五礼中的宾礼,是西周、春秋时期邦交中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与诸侯之间的一项重要的交往礼仪,主要有诸侯聘问天子、天子聘问诸侯和诸侯之间的聘问三种类型,又各有大聘小聘之分。聘问礼仪节复杂严谨、以德为先、讲究对等性和礼尚往来,但又具有一定灵活性,对于巩固西周统治、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国末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聘问礼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11.
"谟"体是生成于诸侯朝聘天子之礼的.<皋陶谟>是春秋时人面对当时诸侯朝聘天子之礼的崩坏,而欲建构新的政治组织结构,托之于上古的舜与大禹、皋陶的一次朝聘之礼,以君臣问对的方式对西周诸侯朝聘天子之义的当下诠释,体现出了周公礼乐为治的精神和原则.  相似文献   

12.
匍盉出土于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作器者匍是应国贵族。铭文记录了王室大臣青公遣使慰问应国大臣匍之事。铭文内容与军事行动相关,说明在某些情况下,王朝大臣可以派使者直接与诸侯国的大臣接触。匍盉铭文是西周王室与诸侯交往的记录,反映了西周宾客之礼的内容,但还不能成为西周时期诸侯遣使互聘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漫话谥号     
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品德修养及褒贬评定,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恶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并相沿成为制度,这种制度被称为谥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谥法起源于西周。评定帝王的谥号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事情,必须由礼官斟酌议定,  相似文献   

14.
《易·讼》反映西周初年有争财的官司。讼属民事,有民事才有完全意义的诉讼观念,这是法律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法的发展与完备。西周的法制建立在礼与刑的基础上,礼强调秩序与道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又强调等级与安分,实质上是人治。  相似文献   

15.
西周春秋时期的婚姻礼仪,不仅是婚姻成立的必要程序和婚姻合法性的重要标志,而且关系到西周春秋时期的婚姻形态和社会形态。谈及两周春秋时期的婚姻礼仪,一般都引用见于《仪礼·士昏礼》的婚姻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仪礼》中的婚姻六礼,烦褥复杂,有的地方又语焉不详,明显地带有礼家的斧痕。本文就西周春秋实际社会生活中流行。实施的婚姻礼仪和它的社会功能作一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世卿世禄制”此称谓始于何人,已不可考.但是,关于“世卿世禄制”是不是我国西周时的官僚制度这个问题,过去却存在着不同的两种看法:多数人的意见认为,它是西周时的官僚制度.其中把意见表述得最明白的是《中国史稿》一九七六年第一版,第266页文中说,西周时“各种各样的官吏,大都是世袭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但有人却认为,它不是我国西周奴隶社会的官僚制度.韩席筹先生在《左传分国集注·鲁》的按语中说、“周之兴,曰:建官惟贤,任事惟能.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乌有世卿之制乎?”可见,对“世卿世禄制”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是史学界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试论干戚之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戚作为礼器,由实用兵器演变分化而成。干戚之舞源远流长,化内蕴深厚。干戚之舞滥觞于龙山化时期,形成发展于夏商时代,规范定型于西周。干戚之舞初为军事巫舞,后演绎成为重大祭礼必备武舞,具有严格的乐舞程序和礼教功能。晚周后干戚之舞衰落。  相似文献   

18.
孔子崇"礼",面对"礼崩乐坏",希望重振西周那种等级有序,人们各安其位的局面,但春秋时,权力下移,"上位"思想兴起,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囚徒困境"的局面。所以孔子"不能用"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9.
西周、春秋时期,与言相关的教育有言教育和言礼教育。言教育培养学生直接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言礼则是西周、春秋时期的一种政治外交活动。言礼教育建立在言教育的基础上,是对诗书运用于社会实践而进行的教育。这两种教育都贯穿广义的诗、书教育,到了孔子,这两种教育便融于对《诗》《书》《礼》《乐》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魏振雷 《文教资料》2009,(25):114-115
西周的"制礼作乐"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环境下,如何发挥舞蹈艺术的美育功能来促进青少年身心和谐、健康成长,成为校园舞蹈教育的焦点.本文旨在借鉴儒家之"礼乐"思想,在不同层次的学校开展适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校园舞蹈教育,为中国的未来培养"关乎情、合乎礼"的快乐、和谐身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