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探索——研讨——创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只有提供广阔的问题解决活动的空间,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实现“再创造”,升华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复习引入——讲授新知——巩固提高”转变为“创设问题情境——探究问题解决——建构反思提高”,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和猜想的探索过程.反映在教材上,新教材更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设计.无论是北师大版、华师大版,还是浙教版的教材。基本上都采用了先给出一幅或几幅图画创设情景,接着提出问题,示例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等探究活动,使学生在从事数学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中,建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思想方法,掌握数学技能技巧.然而,如何将教材的设计意图有效地转化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透过“形式”,不要为情景而设计情景;在支持学生探究方面,切忌照本宣科、不讲策略.笔者认为耍把“情景”变为“情境”。营造出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引导、定向、驱动支持学生探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尝试中的一些想法与感受.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提倡学生“做数学”,即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此外,数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课堂教学要追求真实有效,互动生成,这更应强调学生的探究,强调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相似文献   

5.
研究“问题解决”促进“自主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新的情况下,根据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找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而数学问题解决是以数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教学手段和艺术。它具有四个显的本质特征:一是它强调学习的主体性。“问题解决”教学,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直至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都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二是它强调学习的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探究新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6.
段玉文 《物理教师》2013,(10):2-3,6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精心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其价值在于它的“动态”.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强调克服过程的低效性,使过程情境更有效、学生参与程度更高、过程实质体现更完美、过程组织更优化,我们更追求在“预设”、“调控”方面提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真正让探索过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7.
纪利霞 《教学与管理》2009,(12):124-126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强调教师对教学的控制,注重学生接受式的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试卷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而新课标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生通过过程理解一个数学问题的提出,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是一个体验探究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重视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及获取新知的体验过程,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现以…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问题探究”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索问题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探究学生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应试教育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的惟一标准,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现代教育极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维、探究。创设问题情境,是在学生新知与旧知之间造成“不和谐”,引起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问题探索过程的“主角”,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探索。1.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课堂教学成功与…  相似文献   

11.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它不再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置的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是一个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发展过程。但是,这并不等于放弃教师教的责任,而使学生放任自流。所以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让学生‘自行“研究,而要掌握策略,适时调控,那么,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怎样把握好指导“尺度”呢?一、促问———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通过需要探究的问题来呈现的,因此教师应该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从而成为学习的…  相似文献   

12.
“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以问题情境的形成,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为主线索,突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探索意识的培养,强调  相似文献   

13.
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学段教学目标中多次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探究一合作”学习方式正符合了这一要求,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的机会,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探究一合作”式学习主要包含五个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分析问题;师生、生生合作,交流互动;精讲释疑。深化新知;及时训练,巩固提高。  相似文献   

14.
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探索——研讨——创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只有提供广阔的问题解决活动的空间,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实现“再创造”,升华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5.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它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去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科学探索精神。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首要环节,而“问题情景”的创设是该环节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已持续一段时间,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可以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三大优势,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一、发挥“体验性”优势,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研究性学习的“体验性”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内在动力。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和亲历问题的过程,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起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并逐步形成稳固的喜爱质疑、勤于思考、乐于在探究中获取新知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7.
“问题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问”与“答”的思维活动过程中掌握汲取知识的方法。“问题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它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任务。其优势突出地体现在: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从“复习——引入——讲授——巩固——作业”转变为“情景——问题——探究——反思——提高”,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想的探索过程,把数学课堂从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构建自己有用的数学理解的场所.需要教师具备编剧的本领、导演的才能和演员的素质.特别是掌握数学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艺术.  相似文献   

19.
著名科学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基本过程,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科学探究过程被分为六要素,其中第一要素就是“提出问题”。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广大科学教师不妨试试以下策略。  相似文献   

20.
《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促进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