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后殖民译论影响的扩大,"翻译冲突"的问题开始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国内专门针对"翻译冲突"的研究仍相对薄弱。对此,本文尝试对"翻译冲突"在中西方译论中的表现形态进行发掘,辨析中西译论对"翻译冲突"的认知差异,并据此探讨中西译论在此问题研究上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常波 《文教资料》2008,(33):57-58
马建忠于19世纪末出于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提出了基于传统比较语言学的"善译"翻译理论,但是没有得到当局和当时中国知识界的重视.导致马氏译论被边缘化的主要不利因素包括当时的主流翻译观、语言观和文化观,当时的翻译活动情势,马建忠译论自身的语言学理论基础以及随后严复译论的登场.  相似文献   

3.
我国近千年的佛典翻译活动孕育了自己的佛典译道。该译道散隐于历史文献中,历经漫长的佛典翻译活动之洗练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知识谱系。以"译道"之视角来看,该谱系由译文论、原文论、译者论和方法论四论构成。对它们的爬梳和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重识古代佛典翻译思想,而且也有利于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翻译文化。  相似文献   

4.
"不可译"论有着悠久的历史,不论是关于语言结构的"不可译",还是文化传统的"不可译"断言,都是对人脑认知功能潜势的低估,是对语言本质认识的讹推,是对主体性的过分执著和对主体间性的无视。从主体间性的认识论出发,那些看似"不可译"的语言、文化现象天生就带有"可译"性的语言哲学基础。基于此,根据"互文性翻译"理论、社会语言学的"语言变化"理论、"解构翻译"理论对"不可译"论依次进行审视,并最终从语言的主体间性角度指出"不可译"论忽略了语言的人文主义根本属性,可以彰显其本质上的"不可知"论属性。  相似文献   

5.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是翻译目的论。钱钟书在译论方面提出"化境论"。本文通过对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和钱钟书译论的梳理和比较,认为二者承认译文可以同源文的功能是不同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能对二者的关联建构提出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6.
冯婷婷 《考试周刊》2014,(52):22-23
许渊冲"三美论"是古诗词英译理论发展过程中诗词路径翻译的本体论。本文以许渊冲所译的《沁园春·雪》为例本,从"三美论"的翻译观分析许先生在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翻译原则,以期为汉诗英译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丁星星  岳国法 《海外英语》2013,(21):145-146
在西方译论史上,美学所起的作用仅是一个推动作用,而早在中国,译论和美学早就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是诗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许渊冲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标准。该文旨在以其英译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分析研究其诗歌"美"具体体现,并为诗歌翻译提供参考和标准。  相似文献   

8.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作出描述和解释的新译学理论。翻译行为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文章将译者对翻译环境的适应与选择作为切入点,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比较杨宪益英译《红楼梦》和霍克斯英译《红楼梦》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转换上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两千多年以来,equivalent/equivalence是西方翻译理论的中心概念,其意义为"相当""配当""对当""相似",中国一些译论家将其误读和误译成"对等",一些翻译理论家将"对等翻译"描述为翻译的理想。"对等翻译"又被推衍成"等值翻译"和"等效翻译"。"对等翻译"或"等值翻译""等效翻译"作为翻译理想受到中国译论大师批评,认为它违背了翻译本质,是不可实现的理想——幻想和空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助现代计量学工具Cite Space对15年来中国知网上以"韦努蒂"为主题的研究论文统计分析,发现国内韦努蒂研究始终围绕"保留原文语言、文化差异"的"存异"翻译策略而展开。对比以"求异"为导向、"挪用"原文"挑战文化霸权"为旨归的实际韦努蒂译学,发现由于译学观、翻译研究语境差异、"异化翻译"概念"嫁接"等原因促发了韦努蒂译论在国内的"本土化"。探究韦努蒂译论在国内的"本土化",在于突破"忠实""文本中心"局限,以"为何译"引领"如何译"促进我国译学发展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方向指引下,我们应把中国话语与中国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构建中国外交翻译话语权。在建构中,理论层面要突出中国的文化价值选择;实践层面要体现自己的"说话方式";创新层面要吸收西方外交翻译话语体系中的积极性成果,并为我所用,使之自我化、中国化、民族化,并用自己的、中国的、民族的译文表述出来。如此,建构起用中国自己的"说话方式"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并体现出"中国话语"本质特征的外交翻译表达语用体系。  相似文献   

12.
"的"是现代汉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助词,被广泛使用.但是,在英汉翻译时,若使用过多,则会直接影响译文的意思.本文分析了助词"的"使用过多的原因并结合有关翻译理论和实例,就英汉翻译中助词"的"的省略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中"蓝"与英语中"blue"这对颜色词极其构成的词语都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分析汉语颜色词"蓝"与英语颜色词"blue"在英语翻译中意义的对比变化,指出在英汉翻译中也应注意到其他颜色词在翻译中意义的变化,并应注意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准确恰当地运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第一个被引入中国,继而在不同时期形成两个“言必称奈达”现象的西方译论,奈达译论有其自身魅力。通过回顾其理论形成过程,探究在中国形成“奈达现象”的原因,进而对当前中国译者引进西方译论以及建立翻译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语言中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统一。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使译语读者充分感受诗歌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获得最大程度上的听觉、视觉和心灵上的享受,成为每一位译者追求的目标。我国翻译大家许渊冲教授提出的译诗的"三美论",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试从"三美"原则出发,以许教授《长恨歌》译本为研究对象,探究许教授如何使译本体现原诗的三美,旨在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蒙元硬译体是将蒙汉两种语言及语法夹杂到一起的特殊翻译体例,学术界通称为“元代白话”,或是“直译体”。但这些通称其实并不妥当,因为:该文体里的汉语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白话,也不是元代白话语言的变体;该文体出现于元朝前,所以称为“元代白话”在时间上并不十分妥当;而且“硬译”与“直译”是不同的翻译方法,称为“直译体”是把“直译”与“硬译”混同了。笔者从以上三方面分析了该种文体的不同称谓及其不当之处,认为将该文体称之为“蒙元硬译体”更加确切。  相似文献   

17.
该文主要论述了严复"雅"在英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运用.作者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对严复"雅"的历史局限性及其作为翻译标准的"合理内核"进行了辩证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诗歌艺术特征及诗歌翻译的基本要求,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雅"作出了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18.
解构主义翻译观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对世界的二元划分,反对原文和译文的传统界限,认为原文并不是一个界限分明的、封闭的、自足的体系,相反,原文的意义具有多重性和不确定性.原文意义的多元性和译者对原文意义的参与性决定了翻译是译者的决定过程.译者对其选择承担责任.解构框架下的"信",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的标准和尺度,它成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需做的选择和必须承担的责任."信"在解构主义的背景下,成为译者社会伦理道德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译论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并深深地烙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中国现代译学应以传统译论为基础,立足本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建立起适合中国文化特色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20.
"势"(energy)与"语势"(energy in language/energy of language)是研究庞德翻译理论的重要概念。庞德通晓十几种外语,试图通过大量的诗歌翻译为英诗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势,力图改变维多利亚时期抑扬格五音步抽象说教的诗风。因此,庞德采取了"解释性翻译"和"原文写作"(亦"创作新诗")的翻译策略。在翻译中浸入原诗氛围及诗人"情绪",极力移植"强烈的情感"。"势,即情寓于形"的观点使庞德在翻译中通过音象、形象及义象等"有机形式"或"内容派生"取势。他在翻译中强调"创新",强调声音、节奏、措辞、词语并置及位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