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俗讲、转变伎艺与宋元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俗讲、转变与“说话”的世俗化 佛教俗讲、转变等讲唱伎艺与说话之间到底有何关系?这是小说研究者探讨已久的问题:李褰《唐话本初探》称:“唐代说话是在古代的宫廷优人说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路工《唐代的说话与变文》说:“变文的出现,比我国说唱文学出现的时间迟得多,应该说变文是吸取了我国说唱文学的营养发展起来的”;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云:“主要是市民和市民的‘说话’影响了俗讲”~①,凡此云云,其核心观点为:说话伎艺是在中国本土俳优诵说的文化传统中独立成长起来的,而唐代佛教俗讲、转变所呈现出来的种种…  相似文献   

2.
背景链接 《孔子项讫相问书》是一篇唐代变文,变文是唐代兴起的说唱文学。“变”指“经变”,是佛教用语,最初是寺院里以通俗语言解说佛经的俗讲,连说带唱,后来趋向于以故事为主题的方向发展,内容逐渐扩大,也演唱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清末在敦煌石室里发现了一批唐、五代的俗文学写卷,即敦煌变文。  相似文献   

3.
背景链接 《孔子项记相问书》是一篇唐代变文,变文是唐代兴起的说唱文学。“变”指“经变”,是佛教用语,最初是寺院里以通俗语言解说佛经的俗讲,连说带唱,后来趋向于以故事为主题的方向发展,内容逐渐扩大,也演唱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清朱在敦煌石室里发现了一批唐、五代的俗文学写卷,即敦煌变丈。  相似文献   

4.
宝卷与变文的继承关系,前贤们已经沦定:郑振锋先生说:"宝卷确为变文的长房子孙,一直承袭其遗产以至于今的."李世喻先生说:"宝卷是一种独立的民间作品,是变文、说经的子孙,不是他们的别称."苏莹辉先生说:"我国的民间文学,如宝卷、弹词、鼓子词等,实皆导源于唐代俗讲、变文"变文的韵式,至今还为宝卷、弹词、鼓子词所保存."近来,段平先生说:"河西宝卷来自敦煌变文,它就是活着的敦煌文学."唐代的变文已经湮没不传,今天已无法见到它的全貌,仅能见到敦煌藏经洞出土的  相似文献   

5.
1957年由王重民、向达、周一良、启功、王庆菽,曾毅汇校出版的《敦煌变文集》,蒐集了当时可能找到的一百九十个敦煌说唱文学写本。1981年第二期《中华文史论丛》载王重民《敦煌变文研究》云:“这可以说是最后最大的一次整理”。其中有二十三卷被曲艺词典收为“唐代曲艺作品”类的所有条目,如《伍子胥变文》、《董永变文》、  相似文献   

6.
唐五代,我国民间盛行着一种“俗讲”文学,内容大多是佛经故事,也有不少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记录这种“俗讲”的文字,就是“变文”.因为俗讲是一种讲唱文学,变文的作者又大多文字水平不高;因此,变文中的语言不仅保留了许多唐五代的口语、俗语,也参杂了不少错字、别字,存在着大量的同音替代现象,如:  相似文献   

7.
因为变文所依托的‘‘俗讲’’“转变”之俗,故变文思想内容通俗易懂,其中蕴含的忠孝观念及对天堂、地狱的描写,均体现出世俗化的特点:变文语言因为使用了大量的口语俗语词及熟语成语,体现出强烈的通俗性。  相似文献   

8.
<正> 王重民等六位先生编的《敦煌变文集》(以下简称《变》),搜集了敦煌石窟所发现的变文中的七十八篇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大概都是唐末到宋初的东西”。这些记录寺院中俗讲的变文,“是  相似文献   

9.
《祖堂集》中出现了唐代新产生的近指词“这(者)”,其后都有连带成分。与《敦煌变文集新书》的比较,《祖堂集》“这(者)+连带成分”大体上比《变文》发展得快。  相似文献   

10.
敦煌石窟出土的7世纪前我国寺院俗讲的变文,接近口语,有散有韵,有说有唱,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株奇葩。拙文依据王重民、王庆菽、向选、周一良、启功、曾毅公六先生合编的《敦煌变文集》,探索其迭字运用的特点和技巧。敦煌变文用迭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11.
佛教音乐是赞颂佛陀、宣唱佛理的重要载体,曹植首创中国式佛教歌曲“鱼山梵呗”。隋、唐时期以法曲为代表的佛乐进入了鼎盛阶段,而唐代以来的俗讲、变文则对我国近代曲艺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代佛曲创作、传播中的问题不少,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2.
“变文”就是“文不同,互相通”(孔颖达《书·尧典》注),“变词以成文”(王筠《说文句读》),也即是将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词语分置在语位相同的句子中来表达。古诗文中“变文”主要有以下两类: 一是同义选用如: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捅蛇者说》)“殚”、“竭”变文,都是竭尽、用完之意思。  相似文献   

13.
唐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处于繁荣时期。诗、词、赋、散文、小说、变文等都有不少优秀作品出现。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玄烨命令曹寅等编纂了九百卷的《全唐诗》;嘉庆十九年(1814年),董诰等编纂了一千卷的《全唐文》。宋代的洪迈说:“唐人小说……与诗律可称为一代之奇。”今逢解放后的盛世,王汝涛教授又编纂成《全唐小说》,问序于余,谨陈鄙见如次。  相似文献   

14.
“甚大”作状语最早出现于东汉译经,魏晋南北朝和唐代译经续有沿用,用例甚多。与这种状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甚大”作状语在中土文献中极为少见,我们只在《太平经》、《太平广记》、《祖堂集》、《敦煌变文》等几部文献当中发现了几个例子。所以,“甚大”作状语能在中土文献中出现,是佛经语言现象“直接移植”的结果,而其不能真正融入汉语,则是因为与汉语的语法规则有抵触。  相似文献   

15.
变文是和尚俗讲的话本,有说有唱,是用接近日语的文字写成的。研究变文中的语言材料无疑会对汉语史的认识有所裨益。“与”在《敦》文中共出现约553次,在60万字的全文中比重可算不小。本文考察其意义、功能及分布,进而对“与”字作了如下分类:一、动词“与”:二、同索“与”;三、介词“与”;四、助词“与”;五、连词“与”。重点谈了“与”在“给予”意义上的使用情况。一、动词“与’”“与”作为动词在《敦)文中是“给予”的意思,共用86次。而“给”在撤冲基本表“供给”的意义。“给”在文中共用ZO次,只有两例是“给予”义。…  相似文献   

16.
面对题名为“变”或“变文”的作品,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名实关系,这是敦煌文学尤其是敦煌俗文学研究界几十年来一直探讨,然而至今悬而未决的问题。“变”字的基本意思是“变化”,但我们显然不能据此说明敦煌所出俗文学写本中原题“××变”或“××变文”的问题。比如我们不能说《舜子变》就是“舜子变化”,《汉将王陵变》就是“汉将王陵变化”,《大目犍连变文》就是“大目犍连变化文”等等。这就往往使人们从,“变”字的引申义或借用义上去考虑问题,从而作出多种似通非通、似可非可的解释。比如说“变文”是变佛经为通俗文,就解释不通与佛经无关的“变文”;说它是佛教术语,由印度传入,然而所有佛教术语、经典中均不见“变文”这个字眼和对音;说它是“变相”的解说文,则又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变相”,即使有个别  相似文献   

17.
一八一 嗔 《说文》三上:“(讠真),恚也。”段注:“今人用嗔,古用(讠真)。昌真切,十二部。”河东方言称责怪、恼恨为chu,本字即“昌真切”之“(讠真)”,今多作“嗔”。如说:“你这样说,他会嗔你的。”“他嗔你那天没帮他说话。”此“嗔”今普通话口语中多用“吃腻”,书面语偶或见之。而古籍中则颇习用,兹举隋唐五代时的例子。如《敦煌变文·父母恩重讲经文》:“……阿娘几度与君  相似文献   

18.
北图新0866卷《李陵变文》首残尾全,题目是据故事拟补的,敦煌写卷中只存此一本。关于《李陵变文》的创作时代,笔者以为《李陵变文》是唐代河西陷蕃时期的作品,上限可定在786年,并且《李陵变文》的产生时代与《王昭君变文》相近;其作者应为敦煌陷蕃地区的文人。  相似文献   

19.
佛教将一年中的正、五、九三月称为三长斋月,简称三长月,又叫神变月.三长月是诸天帝释鬼神运用神通,巡行天下,视察善恶的时间,所以要奉持八戒,吃斋、礼佛、讲经、布萨、禁屠钓,以求福避祸,俗称八关斋戒,又叫三长月斋、神变月斋戒.俗讲是唐代寺院在三长月举行的重要法事活动之一,目的是修善求福,传布佛法.本文论述了唐代俗讲与三长月斋戒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作为考察敦煌变文的讲唱时间与名称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20.
变文是唐代说唱伎艺转变的底本,它已经具备了成熟小说的特征,是唐代与文言小说并行的通俗小说。佛教变文来源于佛经故事,题材与内容都是讲神魔之争,它的基本特征是神变、斗法。佛教变文创造了一个人神混合的世界。形式上,佛教变文散韵结合,善于铺陈,这些写作手法被明代神魔小说所直接继承。所以,佛教变文就是唐代的神魔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