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古代审美感应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感应论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审美感情发生的经典理论,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理论内涵,其功能既体现在审美创造方面,也体现在审美欣赏方面。审美感应论涉及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艺术活动的本质及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等重大理论问题。古代宇宙创生论及“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影响了审美感应论的生成。审美感应论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梁宗岱是现代文学京派文学批评的重镇。1944年,他创作了长篇美学论文《试论直觉与表现》。在此文中,他批判了克罗齐的“直觉即袁现”说,并从自己的诗歌创作和审美批评出发,将审美创造过程分为受感、酝酿、结晶和表现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深入地揭示了审美期待的表现、审美意象的生成、审美体验的回味及审美传达的整体过程.深化了中国现代美学在审美创造论方面的研究,其理论创新思维对当代美学的建设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典诗学视野中的诗味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味”作为诗歌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诗味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诗味创造与生成的考察。古典诗学对“味”的论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味”审美范畴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典诗学视野中的诗格论,主要在四个维面上展开:一是对“格”作为诗歌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诗格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诗格创造与生成的考察;四是对诗歌“格调”之论的理论反思。古典诗学视野中诗格论的展开与发展历程,鲜明地呈现出承传、提升与消解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论对“韵”的论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古典诗论对“韵”的论说,二是古典词论对“韵”的论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韵”作为文学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韵”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韵”的创造与生成的考察。我国古代文论对“韵”的论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韵”的审美范畴提供了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6.
意境,是中国独特的审美范畴,它处于美学的中心地位。意境是在审美的背后,不断发生且发展出来的,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及历史的含义。本文从意境的审美生成论的视角,探索"物化"、"心物交融"、"言意之辩"等方面与意境的审美生成论,揭示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对意境美学源发和构建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意境是中国美学特有的重要审美范畴。意境论在中国古代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对意境论进行传统研究的章很多,本拟从化学的角度简要疏理一下意境论生成的总体缘由。追根溯源,中国古人对意境的经久不衰的审美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化“天人合一”的浑融性哲学观念。  相似文献   

8.
童庆炳在《文学与审美》一文中首次提出"审美溶解说",以通俗易懂的形象化比喻,正确而客观地揭示了审美作为文学的本质属性与其他非审美属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审美是多层面的整体关系的创造。审美溶解说作为对文学本身的特殊本质的研究,在不断的深化发展过程中,也与"审美反映论"、"审美特征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等一起构成了整体性的中国"审美论"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意象、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两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意象是作品意境创造的重要因素,也是审美意境生成的前提、基础。意境的创造与生成离不开对意象的建构与赏玩。不同类型的意象或意象的不同组合方式,对于意境创造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张戒继承、发展了传统诗学重“情”的诗歌审美生成论,认为诗歌审美生成离不开审美主体的审美情兴。基于此,张戒要求“情真”,“情意有余,汹涌而后发”;同时,作为儒家诗教的继承者,他又以“诗言志”、“思无邪”理论对“情”作了规范和补充。  相似文献   

11.
在《易经》中论述的关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推演原理,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本文援引数学的排列原理对卦象演变过程进行重新推导,发现八卦不是由四象所生,而是由两仪所生,同时又反过来印证了排列原理有所缺漏,应加以扩展.  相似文献   

12.
“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知行合一”对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知行合一”对培育时代新人的作用,在于敦促时代新人务求“真知”,强化“强国一代”的实践追求,提倡“须在事上磨炼”。时代新人坚守“知行合一”的实现路径,在于形成“知行合一”的践行方式、培育系统、评价机制,以及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和利益诉求逐渐左右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以及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逐渐演变成为公共空间的普遍性交往原则。于是,“雷锋过时”的论调不绝于耳,“雷锋精神”逐渐被边缘化。然而,在后现代历史语境下,在连云港这个区域,“雷锋车精神”却能够得到发扬光大,以客观事实向我们明示“雷锋精神必将世代相传”的真理。由此可见,探究“雷锋车精神代代相传”的深层次原因,是实践活动本身向理论提问的诉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获得幸福人生的认识需求。本文主要从“需要层次”的理论视角,探究“雷锋车精神代代相传”的深层次原因,以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结构理论,探讨“雷锋车精神代代相传”的历史文化根源,从而反驳“雷锋过时论”,警醒人们抗拒奢侈的消费欲望,拒绝物化需要,恢复和强化敬业爱岗、助人为乐的精神,回归人与人交往的自然本性,达到幸福指数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写实”是新生代诗歌一个明显和直接的特征。如果通过对新生代诗歌所主张的“还原”、“零度写作”、“冷态抒情”等的实质进行挖掘和探究.以及对新生代诗歌中诗歌主体和诗歌对象之间的根本关系进行考察和分析,可以看出:新生代诗歌中的“写实”不是与现实主义而是与现代主义诗歌(比如“朦胧诗”)中的“写实”取着同一精神路向。  相似文献   

15.
在手机短信中,"包袱"是创造幽默效果的一种重要技巧,而它的形成与语言模因变异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语言模因论的视角出发,分别从语音、词汇和语篇三个层面的模因变异探究手机短信"包袱"的生成,研究发现语言模因论对于手机短信中"包袱"的生成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6.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一纲四目”主张;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提出了“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则提出了“八项主张”,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这些主张和方针形成了光彩照人的清晰的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从一定要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轨迹点,精彩地凸现出“一国两制”理论形成发展和创造性运用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7.
同形声符表意“代次”混杂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一组同形声符的形声字字群中,其声符表意都面临着三个问题:声符字面相同而实为异族;声符表意的代次混杂;声符表意悖反。尤其应该注意的是第二个问题。具体说来又有“超越声符代次”表意和“颠倒声符代次”表意诸现象。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形声字的声符表意,更能揭示表意的形声型汉字其形声字声符表意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流传于施秉地区的苗族“刻道”,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也被称为“歌棒”,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唯一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刻木记事方式,是苗家人世代相传的独特的民间音乐文化,也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要保护和研究好这一“歌棒”.  相似文献   

19.
我们曾经有人用“享乐的一代”、“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来描述“80后”的青年。然而,从抗击雨雪灾害,到反对“藏独”分裂,从护卫奥运圣火传递,到四川抗震救灾,“80后”一代在以他们的实际行动改变我们的看法。正确分析“80后”一代青年思想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应该把他们放到时代发展的背景坐标下观察评判。这一代青年,是伴随改革开放进程成长的一代。他们是改革开放压力的承受者,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亲历者,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他们是由个体本位走向社会本位,由独自享受走向同甘共苦,由自我中心走向自觉担当的一代青年。  相似文献   

20.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开创党的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指引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成就。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拨乱反正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恢复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指引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将它同“与时俱进”相结合,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在新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了“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必将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