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经睫状体平坦部硅油取出、人工晶体(IOL)植入联合手术治疗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17只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经睫状体平坦部硅油取出、人工晶体(IOL)植入联合手术.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实施晶状体超声乳化、硅油取出、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未发生视网膜脱离再发,人工晶体移位,硅油残留等特殊并发症.结论:该联合手术是治疗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其手术治疗的方法有分期青光眼、白内障手术、青光眼白内障一期联合手术以及单纯白内障手术等。我们自2004年起采用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112例130眼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8眼术中后囊膜破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术中经处理全部植入人工晶体,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后囊膜破裂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仔细操作可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护理对策.方法:对63例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前后积极控制血糖,做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的护理.结果:本组患者血糖控制满意,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未发生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积极做好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有效的控制血糖,加强病情观察,积极预防并发症,可得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福尔马林气体对眼组织的损害。方法:回顾分析12例视网膜脱离患者,手术前进行常规的眼科检查,巩膜外加压术中所用的硅胶块及玻璃体切割术中使用的硅胶管均采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法。全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果:12例患者均产生了不同的术后并发症,5例行裂孔部冷凝及巩膜外硅胶块加压患者手术后2个月~半年出现硅胶块外露出结膜。7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及注气术患者手术后第2~3天开始出现角膜哈气样混浊,持续时间最少28d,有2例发生角膜内皮失代偿。结论:福尔马林可对眼组织造成一定的损害,应避免使用福尔马林消毒或条件所限时应尽量清除福尔马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糖尿病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角膜水肿和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变化。方法随机选取140例(144眼)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合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做为糖尿病组。选择136例(146眼)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做为对照组,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前、术后l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中央区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密度以及变异系数。结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逐渐下降,变异系数逐渐增加。糖尿病组术前内皮细胞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六角形细胞密度和变异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较时发现三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糖尿病组患者的三项指标变化更为明显。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较单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内皮细胞状况差,在超声乳化术后更容易受损出现角膜水肿。  相似文献   

7.
白内障是由许多因素引起晶状体囊膜损伤,使其渗透性增加和丧失屏障作用,或导致晶状体代谢紊乱,使晶状体蛋白发生变性,造成混浊,是我国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为主,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是一种利用超声波导入眼内,是混浊变硬的晶体粉碎后呈乳状,再通过灌注将乳化后的晶体抽吸出来,从而达到摘除白内障,再植入人工晶体的目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因操作简便、手术切口小、创伤小、无需缝合、角膜散光小、术后视力恢复快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白内障病人所接受.但患者多数由于年龄较大,往往伴有全身性疾病,增加了此手术的风险.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为148位老年人施行了该手术,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该手术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白内障手术后其裸眼视力不足0.1,必须戴眼镜或角膜镜才能提高。如果不戴镜矫正,久之则造成弱视或斜视,尤其是青少年。若在白内障术后植入人工晶体,其视力则明显提高,并避免戴镜之不足。我院眼科自1986.2—1988.9.收治14例白内障,年令在5—16岁。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硬核白内障两种术式的优缺点。方法Ⅳ、Ⅴ级硬核白内障146眼随机分为超声乳化组和手法小切口摘出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结果手法小切口摘出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后囊破裂低于超乳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中手法小切口摘出术角膜水肿,反应性虹膜炎较超乳组轻且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硬核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较好,手术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方法安全有效,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0.
白内障是致盲眼病,手术是白内障患者复明的主要治疗方法.丽水市中心医院在2003~2006年间对210例白内障患者,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体植入术,通过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和出院指导等护理体会,认为白内障患者手术期护理的关键是眼部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的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晶状体囊袋张力环(capsular tension ring,CTR)在外伤性白内障伴晶状体悬韧带断裂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7例(7只眼)外伤性白内障伴晶状体悬韧带部分断裂,在白内障手术连续环形撕囊术(CCC)后植入CTR,然后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后房人工晶状体(PC-IOL)囊袋内植入.[结果]术后7只眼PC-IOL均处于正位,无倾斜或明显偏斜.随访6~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2眼0.5,3眼0.6和2眼0.8,未见有何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外伤性白内障伴晶状体悬韧带断裂患者,术中应用CTR有利于手操作,防止术后PC-IOL偏位,可加快视力的恢复.CTR对外伤性白内障伴晶状体悬韧带断裂者手术是一有用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2.
探讨国产干涉条纹视力计对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力的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05例(105眼)白内障患者,年龄为69.89±10.04岁(30~92岁),术前分别用德国Heine视网膜视力计和国产干涉条纹视力计检测患者的术后预测视力,与术后1月最佳矫正视力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国产干涉条纹视力计和德国Heine视网膜视力计测量的预测视力分别为0.13±0.04和0.17±0.11,术后1月的最佳矫正视力为0.07±0.03,三者之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国产干涉条纹视力计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之间的差异较小。国产干涉条纹视力计预测视力符合率为66.67%(两者之间相差≤2行)。晶状体重度混浊和合并眼部疾病如青光眼、黄斑前膜、糖尿病性眼底病变等是其影响因素。国产干涉条纹视力计能有效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力,但在重度白内障和合并眼底其他疾病的患者应结合相关临床检查做综合性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RON)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的手术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选择7例视力0.1或以下的CRVO患者,病程1~6个月,手术常规做睫状体平坦部巩膜三切口玻璃体切除术,应用显微玻璃体视网膜(MVR)切开刀,做一个RON,切口在视盘鼻侧边缘,避开损伤鼻侧视网膜血管,刺入深度约为2.2mm.[结果]7例RON手术都很成功,无有任何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12个月,患者眼底表现均有好转,术后视力也都有增进.[结论]RON有助于缺血性CRVO患者视网膜内出血、渗出和黄斑水肿的消退,以及视力的改善,似可适当用于选择性治疗此种难治的眼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规模化高龄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摘除手术中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2006年6月-2007年8月297例高龄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摘除手术的护理配合。结果297例手术顺利进行,既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培养了一支业务娴熟、配合默契的护理团队。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是规模化白内障高龄患者超声乳化摘除术成功的基础,完美的术中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细致的护理是手术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我院眼科自1988年开展囊外摘除10多例,预期效果良好。兹就对手术配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浅谈如下: 一、囊外晶状体摘除的优点。①人工晶体位于原有的生理;②与前房和角膜相距较远,角膜水肿色素膜炎前房出血,青光眼并发症明显下降;③术后瞳孔可正常活动,有利于调节光线;④多为囊外术后植入,黄斑水肿、网膜脱离发生率下降;⑤防止玻璃体脱出;⑥在娩出晶状体核以后,  相似文献   

16.
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Phcao)手术中使用低温灌注液,以防止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把乳酸钠林格氏液经低温处理后,于手术开始时取出使用。将行Ⅳ、Ⅴ级硬核白内障Phcao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使用低温灌注液组)和对照组(使用常温灌注液组),比较两组术后角膜水肿、角膜内皮细胞情况。结果,术后角膜水肿方面实验组较对照组轻;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实验组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在硬核白内障Phcao手术中使用低温灌注液,可有效降低术中产生的热效应,减轻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基层3年的扶贫脱盲复明工作中,采用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对29例(33眼)伴虹膜后粘连的并发性白内障进行了手术治疗,根据虹膜后粘连病程、虹膜受损程度和瞳孔粘连情况采用不同手术方法进行分离,取得较好效果和一定经验,现报告如下,供同道尤其是基层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进行激光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青光眼术后发生上方裂孔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未采用手术治疗,而是先通过合适的体位及双眼包扎后,当视网膜下液全部或大部分吸收后采用了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的方法。结果:随访6月~1年,8例患者视网膜均复位,且未破坏青光眼手术的效果。结论:对于青光眼术后上方视网膜裂孔的孔源视网膜脱离,通过合适的体位及双眼包扎后,当视网膜下液全部或大部分吸收后可采用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不用手术治疗,以避免因手术治疗而破坏抗青光眼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角膜内皮炎的病因、诊断、抗病毒药物及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角膜内皮炎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患者均获治愈,随访6月~1年,复发3例,所有病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经治疗后:视力达0.1。0.3者3例,0.3。0.5者12例,0.6~0.8者5例,〉0.8者4例,5例遗留角膜瘢翳,11例遗留角膜云翳。结论:角膜内皮炎强调早期诊断、及时给予病因治疗,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病毒药物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可有效缓解病情,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双眼进程不同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学变化,探讨白内障进展程度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视力一眼≤0.2,另一眼≥0.6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00例,视力≤0.2眼为A组,视力≥0.6眼为B组,分别对其双眼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大小变异系数(CV)及六角形细胞比例进行检查。结果A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2297.65±364.66(cells/mm^2),变异系数(56.65±7.28)%,六角形细胞比例(35.06±5.45)%;B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2570.46±340.25(cells/mm^2),变异系数(47.59±7.03)%,六角形细胞比例(41.97±5.19)%.A,B两组比较,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大小变异系数(CV)及六角形细胞比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随着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进展程度的加重,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降低、细胞大小变异系数增大、六角形细胞比例减少,显示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凋亡可能与白内障的进展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