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研究阐明,如果"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核心,那么,"中庸"就是"仁"与"礼"相统一的方法。"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权(适中)"、实用价值等,都是"中庸"之法的运用与实践,其目的是有效地达到"仁"与"礼"的融合,以最终实现"大同"理想和愿景。  相似文献   

2.
"心灵"这个词,可以作为"美学"的表述。因为,它指我们用"感觉"感觉到的"超感觉",使我们的"感性"之中,存在着"超感性"。从而,在"有限"之中"感"到了"无限",在"自然"当中"感"到了"自由"。"心灵"成了"美学"诞生的基础,也是"美学"研究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王妍玮 《甘肃教育》2011,(16):39-39
"隹"读zhuī,字形和"佳"相近。"隹"是个象形字,在古书上是指短尾巴的鸟。它一般作为偏旁出现在合体字里,有时表读音,有时表意义。"隹"作声旁的字,有"堆"、"锥"、"睢"、"摧"等。"隹"作形旁的字,意思大都与鸟有关,如"雀"、"雁"、"雉"、"隼"。再如,"集"是个会意字,本义是鸟落在树上;  相似文献   

4.
"宁可"只带选定项("A")就能标记取舍句,但其舍弃项仍以"明示"、"蕴涵"或"隐含"方式存在。"宁可A"后之所以无舍弃项("B")照应,主要是为突显选定项("A")和减弱对比性而造成。"明示"和"蕴涵"舍弃项的"宁可A"句式可转换为"宁可A,也不B"句式,而"隐含"舍弃项的则不能。  相似文献   

5.
说“舍”     
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密切的联系。"舍"是个常用字。长期以来,很多学者认为"客舍"的"舍"和"舍弃"的"捨"在意义上毫无关系。这一说法值得商榷,还有待于继续挖掘,文章使用汉字字形结构分析手段,在对"舍"字字形和本义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舍"的词义系统的梳理,分析了"舍"字的意义演变线索,得出"捨"的"舍弃"义是从"舍"的本义"客舍"引申出来的,"捨"是"舍"的分化字。  相似文献   

6.
"性与天道"是宋明理学特别是北宋理学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吕大临"性与天道"思想形成于美学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继承并超越了张载,并在"性与天道"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吕大临以"虚而诚"表达了"天道"无形而实有的特征,并在"性与天道一"的理论框架下,推演出"天道"下贯于"人性"也同样"虚而诚"。在分别阐述"天道"和"性"之后,吕大临又以"理义者,人心之所同然"来表达"性"与"天道"的贯通之意,最终使得儒家的大道精微之"理"落实到现实的"礼"之上。不难看出,吕大临在"性与天道"问题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李美芳 《现代语文》2009,(11):131-133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圣人",《论语》是其思想的结晶,被奉为"经典"。"儒家"是一种学派,不同于西方以"圣经"为依归的基督教等宗教。"儒教"非教,"儒教"之"教"非"宗教"之"教",乃"教化"之"教",同时也具有"政教"之"教"的含义。"征圣"和"宗经"在现代社会仍然不可或缺,同时更应牢牢把握"非教"这一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吴玲玲 《文教资料》2014,(26):178-179
时代呼唤智慧型人才,智慧即知识、能力与美德的综合体。作为培养智慧型人才的阵地——语文课堂,就是要让"真爱"与"和谐"相伴,让"质疑"与"探究"相随,让"激情"与"理性"碰撞,让"简单"与"深厚"交融,让"高效"与"魅力"统一,用智慧让语文课堂敞亮。  相似文献   

9.
唐宋诗词中,"饶"、"未饶"两词经常出现,表示"逊,不如"与"不逊,不亚于"的意思。考察"饶"的词义发展历程,这一用法并非由自身词义引申发展得来,而是通过"相因生义"获得了"羡"的"羡慕"义,在具体语境下解释为"逊,不如","未饶"也就可释为"不逊,不亚于"。  相似文献   

10.
"廉"侧重于正直,"洁"侧重于不贪,合称则是指人的正直而不贪的高尚德行。《道德经》提出了"廉而不刿"的命题,并指出以"无私"、"不争"、"不以兵强天下"、"以百姓心为心"、"以正治国"等重要观念和思维方式来解决这个难题。而"洁"主要是指不贪财色功名以洁身自好,要做到这一点,《道德经》指出应"功成身退"、"不贵难得之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致虚极,守静笃"、"知足知止"等。《道德经》"廉洁"思想是以其"道"论为核心的辩证的自然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1.
《型世言》中"虚撮脚"、"撇呆"、"找截"、"间壁"、"隔夜"、"锅边秀"等六条没被解释或解释不确的词语,其义当为:1."虚撮脚"的本义是"空拉架势,作出要干某事的样子",引申义是"敷衍,虚于应付"和"阿谀奉承,假奉承";2."撇呆"即"发呆";3."找截"即"简捷,利索";4."间壁"即"隔壁"之意;5."隔夜"意为"昨天","前一天"或"前一天晚上";6."锅边秀"也做"锅边转",本义指厨房中烧火做饭的人,后引申指"粗使丫头"、"女孩"等。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根据意象图式、隐喻、语义链等理论,着重研究了介词"for"的语义扩展机制,并建立了"for"的语义链。当射体指向界标时,介词"for"的语义扩展模式为:从"方向"到"目的地"、"空间/时间距离"、"爱好、特长",同时又从"目的地"依次扩展到"目的(获取、代表、利益等)"、"交换"、"相当"等义项。当界标指向射体时,"for"从"方向"引申为"原因"。  相似文献   

13.
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在班主任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教育者应讲究方法和策略,既要抓住其规律性,又要不失灵活性,一定要处理好"言"与"色"、"听"与"说"、"忍"与"争"、"急"与"缓"、"奖"与"惩"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4.
钟嵘的《诗品》反复以"怨"论诗,发掘五言诗"雅怨"、"凄怨"、"典怨"、"孤怨"、"清怨"的美学特色,进而以"愀怆"、"凄戾"等强化"怨"的深度。探究钟嵘以怨为美的诗学审美标准,不难发现其独特的文化历史成因。《诗品》上承"诗可以怨"、"发愤"论形成的诗学标准,下启"不平则鸣"、"诗穷而后工"诗学理论,在中国诗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教育"概念"、"试验"以"新"字开头的有很多,如"新教育"、"新学校"。最近,我对这"新"作了思考。与"新"相对应的,是"旧",进而又在思考"旧教育"、"旧学校"。什么是"新教育"、"新学校"?什么是"旧教育"、"旧学校"?我以为这里的"新""旧"肯定不是时间概念,不是时间的先后,"新"与"旧"是由内涵决定的。在2011年一个题为"面向未来"的全国教育论坛上,  相似文献   

16.
金雪芬 《考试周刊》2011,(54):67-69
"言"和"意"的矛盾统一关系是言语的基本矛盾,是语文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言"和"意"存在一定的动态转化关系。"意"是个性化"激情"阅读的根本,它既是阅读的前期准备,又是阅读的主要目的,还为写作的蓄"意"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同样,"意"是写作的"催情剂",没有"意",谈不上"言"。只重视"言"而忽视"意",无异于舍本逐末。个性化"激情"阅读与"催情"写作两者并举,方能实现"言"和"意"的高度统一,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减负提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中的"神秘"谱系相当浩瀚,其中古典"神秘"小说学系统有些薄弱,古典"神秘"诗学系统却相当发达,现当代"神秘"小说学系统曾一度遭到社会"集体无意识"的扼杀,现当代"神秘"诗学系统却内在地继承了古典"神秘"的精神而表现出强劲发展的态势,在中国文学"神秘"谱系中,时常伴有"神圣"因子的渗透与萌芽。  相似文献   

18.
马慧敏 《师道》2009,(11):37-38
现今,中国学校的教育对象多数已是"90后"(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孩子)了,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分别是生长在"激情燃烧岁月"的"50后"、文化大革命中的"60后"、"短缺经济"中的"70后"和"温饱年代"的"80后"。  相似文献   

19.
关于汉字"甲"的造意,《说文解字》提供了两种解释,第一种是"从木戴孚甲之象",第二种解释在版本流传过程中产生了"人头宐为甲"、"头玄为甲"、"人头空为甲"三种不同的说法,主要分歧在于"宐"、"玄"和"空"的不同。从"宐"、"玄"和"空"的书写事实和可能存在的讹误情况可以看出,"宐"和"玄"均由"空"书写传讹而出。因而,"人头空为甲"是《说文解字》对"甲"造意解释的最合适的校订方式。通过对"人头空"含义的探究,我们发现,"人头空"的意象与"从木戴孚甲之象"是一致的,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人头空为甲"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参加工作近三十二年来,路梅热爱教育事业,治学严谨,教书育人,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水利职教名师"、"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优秀教育世家"、"河北省水利学会活动积极分子"、"沧州市师德先进个人"、"沧州市三育人先进个人"、"沧州市三八红旗手标兵"、"沧州市十佳知识女性"、"沧州市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首届沧州市十佳科技工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