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以粤台两地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作为考察对象,基于如下考虑:一是两地居民都以客家人为主,二是台湾地区的客家人的祖先又主要迁自粤东的客家地区。据作者实地考察,从文化渊源上看,粤台客家是一家;从移民史上看,粤东客家人迁台的时间,虽然比较闽南人迟,但他们在参与台湾岛的开发与建设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不容小视  相似文献   

2.
现在台湾地区的客家人绝大部分迁移自清代前中期的粤东地区。在台湾,原籍清代嘉应州地区(即今梅州)的客家人被称为"四县客",而原籍清代陆丰地区的客家人则被称为"海陆客"。"四县客"在台人数较多,势力较大,在全台各地均有分布,受到的关注较多;而"海陆客"人数较少,主要分布于台湾北部的新竹地区,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也偏少。基于笔者在海陆丰地区较长时间田野调查所得民间文献,并结合其他正史文献材料,试图展现清代陆丰客家人迁台的基本情形,以及迁台海陆客家人对台湾的开发与建设做出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海峡两岸客家民间文学有异同之处。闽台客家民间文学与中原传统民间文学有关,同出于北方口头文字体系,台湾客家民歌是随客家人迁台带入的,腔调各有特点。台湾客家民间文学有别于闽南人的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有共同共享的地方,讲述所操方言有差别。  相似文献   

4.
海峡两岸客家民间文学有异同之处。闽台客家民间文学与中原传统民间文学有关,同出于北方口头文字体系,台湾客家民歌是随客家人迁台带入的,腔调各有特点。台湾客家民间文学有别于闽南人的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有共同共享的地方,讲述所操方言有差别。  相似文献   

5.
《嘉应学院学报》2018,(1):21-25
梅县人谢树新,是跟随国民党移民台湾的平民百姓,他赤手空拳在苗栗闯出新闻事业的一片天,但终究没有办法改变自己是政治、文化边缘人的身份。他不甘于边缘人的处境,独立创办客家文化杂志《中原》,组织迁台的梅县客家硕儒俊彦将原乡(华南客家)的中原客家学说传播给台湾读者。让台湾客家人去"日本化",找回祖源,重新回到中华民族大家庭,重建族群自信。小人物干大事,书写了一曲客家族群文化传奇。  相似文献   

6.
客家文化在台湾的承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客家化伴随着粤闽客家人的迁台而由粤闽原乡传播到台湾,并在台湾得到承传,也发生相当的变迁。本着重从衣食住习俗、宗教信仰、艺形式和族群性格等方面,论述客家化在台湾顽强承传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从福建汀州直接移民台湾的客家人有70余万,从广东去台的客家人,其祖籍基本也在闽西汀州.在台湾的闽南人也有30余万人的祖先曾经是汀州的主人.大量的汀州客家族谱是真实反映客家民系不断播迁发展的珍贵家族史料,揭示了汀州客家裔孙东移台湾,开发建设台湾的历史进程.福建汀州的地理环境发展有限,人多地少等因素是造成明末清初汀州客家人纷纷向台湾移民垦耕的原因.闽台两地客家同宗同源,一脉相传,共同造就和传承了闽台客家文化.  相似文献   

8.
鉴于唐代固始移民史的研究现状,本文提出延伸性和精细化研究取向,据此确立唐代固始移民史的独特价值和应有地位。所谓延伸性研究,就是将固始移民入闽迁台视为一个整体,用整体史观书写唐代固始移民通史,完成固始移民入闽迁台的史实重建,进而考察唐代固始移民对福建社会的直接影响和对台湾社会的间接影响;精细化研究,包括史实重建和对相关历史文化现象的厘清,意在将唐代固始移民史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9.
今日占台湾总人口约97~98%的台湾汉人中以漳泉系闽南人为多数(约65~70%),客家人则居人数弱势。清代台湾是“移民型社会”,使各个族群间“械斗事件”频仍,亦使清代台湾“客闽关系”欠佳。因清代台湾客家人处于“闽强客弱”环境,当时台湾客家人也会倾向成立“客家义民军”帮助朝廷平定几场以台湾闽南人为首的乱事,即是寄望朝廷能多垂青台湾客家人,多替台湾客家人主持正义的集体心理。后清朝虽灭,此心理因素在“闽强客弱”环境下仍不断酝酿,到民国时期广东罗香林等人呼吁客家人当“崇正中原”时,便自然地转化为台湾客家人想“崇正中原、孺慕中原”的集体心理。  相似文献   

10.
三山国王是粤东地区的地方保护神,特别为粤东客家人所信奉.在明清时期,伴随着粤东客家移民台湾,三山国王信仰也飘洋过海到台湾.三山国王信仰曾被视为台湾客家人所特有的信仰,是台湾族群辨别的标准之一.目前两岸交流是文化先行,三山国王信仰可借其在两岸客家人的特殊地位,推动两岸客家及与其他族群的文教交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人类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解析客家族群原乡民间“三山国王”信仰在台湾宜兰地区的变迁,提示此种变迁在文化移植问题上具有的现象与意义。汉人移垦台湾自17世纪中叶以后,移垦的居民多数来自中国东南省份,如闽南、粤东等地区,由于客家族群文化习性遵守先人之法观念较为执着,因此生活中保有许多原乡之习俗。台湾宜兰地区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后,嘉庆年间再次由官府配合民间开发的典型案例,由于资料完整,历史发展与目前社会环境变异不大,且田野调查便利等研究条件具备,因此作为本论文研究客家族群民间“三山国王”信仰变迁“王爷公”的时空区域,企图藉明显的历史发展说明客家文化中民间信仰变迁的“土著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民间信仰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百姓的生活、生产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当人们向外迁移时,原居地的各种民间信仰往往也随之传播到迁入地,并在移民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台湾的闽粤客家移民为例,探讨民间信仰在移民社会的传承与变迁及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清代台湾社会中,闽客移民之间冲突不断。引起冲突有三个主要影响因素,一是官府的分化策略,二是闽客之间的气类差异,三是水利和土地等资源之争,在清代台湾闽客冲突的影响因素中,民间力量起着比官方策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清代台湾中部地区客家移民家族族谱中所记载的开台祖先传说,考察在当时当地的地域社会复杂条件下,移民建立自己家族意象的过程。家族系统在错综复杂的环境包围之下,不仅能够生存、发展,而且能够不断地自我分化。藉由对开台祖先的尊敬,在族谱内记载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传说,使得家族成员自我反思,产生一种族群自我参照的系统。祠堂与祭祀公业的确立,让家族成员间有互相沟通的网络。并藉由编修族谱的过程,汇集家族成员共识的基本准则。族谱编修完成,即表示已达成族群共识,宗族组织运作亦随之系统化。家族意象在抽象的宗族精神与具体的经济生活都确立之后,家族移民由原乡到移居地的移民过程才算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15.
钟肇政是台湾乡土文学"承前启后"的小说大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客家生活经验的展示和乡土情怀的抒发著称。其中《台湾人三部曲》的第一部《沉沦》,通过客家观念的融入、客家民俗场景的展现和客家词汇的使用,展示了客家人爱土爱乡、生生不息的精神。《沉沦》对于台湾客家人客家意识的提升和客家文学在台湾文坛的彰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至今所见,中原姓氏入闽迁台之相关研究,在海峡两岸先后出现三个研究视角。先是福建地方史研究中涉及的中原姓氏入闽问题,此类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等闽籍学者对福建民间家族再造中关于"闽祖光州固始"的回应。再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跨区域移民史研究,尤其是闽台学者对闽南、客家姓氏祖地及姓氏播迁的溯源研究。然后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两岸关系缓和及闽台同胞寻根活动之开展,由豫、闽、台三地学者共同推动的两岸关系视角下的中原姓氏入闽迁台研究。由福建地方史向跨区域移民史和两岸关系研究视角之转移,总体上呈现为历史向文化演进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闽西客家对定光古佛普遍信仰,从宋代延续至今.武平县岩前均庆寺是宋代以来最受信众敬崇并唯一香火延绵至今的定光古佛寺庙.定光佛信仰不仅辐射到赣南、粤东等客家聚集地,而且传播到台湾岛内,成为两岸客家同胞联系的精神纽带和桥梁,对于海峡两岸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血缘认同具有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台湾的客家人,多为从粤东梅州迁徙而至。历史以来两岸客家族群一直保持不同形式的互动。从移民初期的民间信仰互动,到清代中后期直至民国时期的以宗族为单元的寻根问祖成为两岸互动的重要形式;1980年代以来,两岸民间活动则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历史以来两岸客家人的互动交流印证了两岸客家人同根同源的史实。当前在两岸交流上应该加强原乡客家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加快民间交流互动的力度,不断推进两岸关系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客家"受到日本学者关注的历史已逾百年,至今仍是日本文化人类学的热门话题。然而,或许是因为人数较少的缘故,客家人移民日本的故事反倒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相关的研究少之又少。为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尝试以人类学的观点,结合文献分析和田野调查的结果,将客家人移民日本的历史背景、客家文化在日本的现状做一个大概的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