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电台新闻频道的对农节目和河北电台同龄,经过56年的风雨历程,由原来的《对农广播》演变为现在的《希望的田野》。作为河北电台唯一一档对农直播板块节目,《希望的田野》从深度和广度上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努力做到权成性、服务性和贴近性的统一,力争办成“三农”领域的资讯平台、农民可信赖的朋友、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通过不断地改版和创新,节目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亲切朴实的风格赢得了听众的肯定、专家的认可。为进一步提高节目质量、加大对农宣传力度、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新闻频道邀请专家学者举行研讨会,共同为《希望的田野》把脉问诊,共谋发展大计。本期摘发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对农节目视角的单一性,从大部分的节目名称上就已经一目了然。似乎总离不开“田野”两字。从《金色田野》、《绿色田野》、到《七彩田野》,从《新安田野》、《沃洲田野》到《田野风》、《金土地》等等,从名称上,就能够一眼看出节目的基本定位框定在农业生产的话题范围之内了。  相似文献   

3.
《希望的田野》、《农村大市场》、《农村新世纪》、《海楠说农村》,——说起这些耳熟能详的节目名称,很多朋友都有印象——这是浙江电台对农节目走过的路程。十多年来,节目名称在变,但节目为农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变;十多年里,节目不仅得到了浙江农民的喜爱,在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周边省市亦拥有广泛的收听群。目前,在浙江省级媒体中,《海楠说农村》是睢一一档专门面向农村听众的广播节目。  相似文献   

4.
对农节目只有不断发展才能让这块希望的田野播种出希望,而发展的核心是创新。对农节目的创新不是瞎子摸象,必须根据电视媒体的特点和对农节目的要求找准定位,与频道协调,与时代同行,与新锐对接。湖南卫视的对农节目《乡村发现》是一个全国知名的品牌栏目,有很好的口碑,但因为与频道定位不协调,曾一度被停了下来。2005年被国家广电总局确定为“农村服务年”,于是,栏目于2005年5月再度面世。因此,关于《乡村发现》的定位和创新问题,倍受各级领导和电视工作者的关注。本文希望通过对《乡村发现》定位和创新思路的探索,能给对农节目特别是省级卫…  相似文献   

5.
鲍兰 《视听纵横》2002,(5):24-25
1998年5月,兰溪电视台在局台合一的改革中进行节目改版,推出对农节目《金色田野》。经过五年的实践,这档对农节目已成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它为兰溪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该节目不仅连续多次在省、市年度好作品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而且还被兰溪市人民政府列入农业发展十年规划之中,被当地百姓誉为“兰溪的七频道”。作为《金色田野》节目的制片人、编导及主持人,我在节目运作中,力求在增加可看性和强化可信度方面下功夫,并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河北电台农村频道的《供求双通道》是一档经济信息类节目。节目自开播以来,内容力求贴近三农,以农民需求为目标,突出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服务的节目定位。开播后的头4个月,就有听众热线1000多个,短信参与达到6000多条,受到了广大听众的欢迎和好评。从办节目的实践中,笔者感到,对农广播节目只有增强服务意识,突出服务功能,才能办出效果,办出品位。本文拟从《供求双通道》节目的实践来谈谈如何增强对农广播节目的服务性。  相似文献   

7.
在2000年广东台在广东省内的观众调查中,开办16年的对农栏目《摇钱树》名列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成为厂东台的一个品牌栏目;从2002年的下半年起,《摇钱树》进入广州地区央视——索福湍凋查的每周排名榜,在厂东电视珠江台的收视调查中排在专题节目的前三位。根据广告部反馈的讯息,在《摇钱树》前后7分钟的广告,被客户全部买断,每年的广告额是500万,是台内专题栏目广告额最高的栏目。  相似文献   

8.
高坤 《新闻爱好者》2010,(11):168-169
在对象性节目日趋发展成熟的今天,对农节目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通过对中央电视台《乡村俱乐部》、湖南卫视《乡村发现》等对农节目的主持人风格特征的研究,发现从上到下的对农节目需要解决好主持艺术的定位问题。从对农节目的内容、节目的形式和受众群的多元化调查发现,对农节目必须在内容上贴近农民、在形式上突破创新,重视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需求。同时,对农节目主持人要增强现代传媒意识,按照农村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创新和拓展,使主持风格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曾看到《宁波晚报》一则消息,鄞县农民利用英特网推销农产品。这则报道引发笔颇多思考与感悟,当今农民已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土包子”,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有了与时代发展基本同步的新思维、新观念、新追求,成为引领农村进步发展的先进代表。我们的对农节目也只有把更多的镜头瞄准他们,反映这些当代新型农民的心声,才能把握住当代中国农村变革的脉搏,使我们的节目更具时代特色,更富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0.
詹雯 《中国广播》2005,(8):74-75
一、半个世纪以来,对农节目是甘肃台长盛不衰的重点节目甘肃台的对农节目创办于1951年9月。在五十多年的甘肃广播历史上,许多节目不断地被创办,又随着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要,被调整或取消,而对农节目是各档专题节目中历史最长的一个节目。这期间节目名称用过《农民广播》、《农村广播》、《农村天地》等等,2001年更名为《金色田野》。  相似文献   

11.
张家港人民广播电台对农村节目一向十分重视,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推出《田野新风》节目,每周一档。当时张家港还没有报纸和电视媒体,广播在农村改革风起云涌的时代发挥了重要的宣传导向作用。1999年12月18日,对农广播直播节目《走进乡村》正式开播,节目立足农村、服务农业、贴近农民,积极为农民提供各种政策和增收致富信息,反映农村的新人新事,深受广大农民的好评。  相似文献   

12.
宁波电视台《田野》栏目八年来辛勤为农服务,在农民群众甚至城市观众中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田野》栏目是全省电视优秀对农栏目,曾获全国城市社教节目栏目类一等奖。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栏目同时在宁波农经网上点击播出,也获得了很高的点击率。《田野》栏目追求的是:从围绕农民身边的人、事、物,说农民的心里话,讲农村的实在事,聊农业的大前途,节目贴近农民、农村、农业,力求使节目不说教  相似文献   

13.
“三农”政策利国利民,“三农”宣传必须做好。我们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开办农村专题节目已有50多年的历史,我们的体会概括一句话就是要以爱农、近农、为农的精神,全身心做好对农节目。我们台现有两档农村专题节目:《对农村广播》节目和《科技助农》热线咨询直播节目。《对农村广播》节目历史最久,是我们台传统的品牌节目,在周边许多省份,甚至东北,西北地区都有听众。《科技助农》热线直播节目则是新世纪紧扣“三农”开办的一档新节目。从听众热情洋溢的来信和电话.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两个节目的喜欢程度。如江西彭泽县一位  相似文献   

14.
对农节目的生存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翀 《视听界》2004,(3):16-17
今年,一号文件如春风般吹遍大江南北,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国的农民看到了希望,感受到温暖,但同时他们也在追问,一项项利民政策如何变成他们口袋里的现金。的确,农民的担心是有根据的,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整个社会对“三农”的关注还很不够,就媒体来说,近年来对农节目大大减少。以江苏省为例,新华日报社主办的对农报纸《致富报》停办,江苏电视台的对农节目《乡间彩虹》停办,江苏三大主流媒体中只有江苏电台的《农村节目》硕果仅存。这样的现象在全国都很普遍,对农节目被大大削弱甚至取消,充分地说明了现阶段媒体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作为一个企业来运作,作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甘肃电视台时农节目<田野之光>的分析,指出其经验主要在于以"民情"入手构建栏目,更新涉农报道理念,以提高节目品质,并对进一步提高对农电视节目质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现今,在对农节目中,专家为听众解答种植生产中的疑难,主持人为听众耐心的介绍生产知识等丰富而贴心的节目形式,深受听众喜爱,在此同时,2008年1月,河北电台农村频道在科技类节目《科技村村通》中新增设了一档特别节目——《农博士来咱村》。这也成为一次全新的尝试,主持人带领着农业专家定期到各个乡村,来到老乡们身边,为大家解决实际的农业技术问题,在农民朋友们身边,为他们设立面对面、贴心的“直播间”!  相似文献   

17.
作为最贴近农村基层的县级广播电台,办好对农节目义不容辞.紧紧围绕“三农”,做到以“农”为本,架通与农户的连心桥,是《淳广新农村》节目在实践中得出的深刻体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农节目更应该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倾注更多的精力,精心策划和播出各类更受农民欢迎的节目.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能够顺应时代的步伐,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有效、真诚的服务,已经成为广播媒体人关注的话题。本文以含山人民广播电台对农品牌栏目《田野四季风》(以下简称《田》)为例,剖析县级广播媒体在如何办好对农节目方面所进行的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对农节目,是对农民群体有着较强的适用性和贴近性的节目,是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强烈的针对性的广播电视节目。这样的节目理应受到广大农民的喜爱和欢迎。然而,目前不少市县广播电视台的对农节目办得变了昧,农民不愿意收听收看,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张晓媛 《新闻窗》2006,(2):60-61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各级新闻媒体也加大了对农节目的宣传力度。应运而生的一批对农节目主持人活跃在黄金收视时间里。同其他类型的主持人一样,对农节目主持人也需要以亲和力来吸引、感染观众。我们通州市广播电视台的广播专题《今日农村》开办已有10多年了,电视专题节目也开办6年了。作为《三农在线》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我深深感到:对农节目主持人的亲和力对节目的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