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所谓控制,即互动双方中的一方对另一方所施加的制约性的社会行为.课堂教学中的控制主要指拥有优势文化地位的教师对暂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学生所施加的一种制约性课堂行为.教师通常被奉为社会代表者,这预示着教师文化地位上的优势,也宣告学校生活中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实."学生在学校中处于作为社会代表者的教师控制之下,……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具有‘系统性'与‘可控性'."[1]学校对学生施加的这种"可控性"影响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于是有学者说"控制乃课堂行为的社会学本质".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质量控制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所施加的制约性的社会行为,存在于知识的获取、传送、交换、加工、储存和输出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控制是拥有优势教育信息的教师对暂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学生所施加的一种制约性的课堂教学行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质量控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教师课堂角色类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研究目的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也是学生在学校中的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社会身分与文化知识的“极差”(教师是成人与文化高位者,学生是未成年人与文化低位者)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地位“极差”(教师是社会代表者,学生是社会学习者),因此,学生在课堂中的社会化过程必然要受到教师的极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源自教师的课堂角色。而教师作为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正式权威,其社会角色的一个主要范畴便是课堂角色。  相似文献   

4.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文化的高度浓缩。我校秉承“为拥有‘绿色人生,而完善自我”’的办学理念,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建设,着力打造“绿色课堂”,用教师“绿色的情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心灵,搭建起学生发展的平台”。[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认为:“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1]在这个意义上,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建设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的过程”^[2]。因此,课堂作为一个担负着特殊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使命的组织,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由于重集体轻个体、重竞争轻合作,实际上它已成为一种凌驾于个体之上、忽视学生主体尊严和独立品格、与个体对立的实体化的“虚假的集体”。  相似文献   

6.
曾勇  黄芳 《四川教育》2001,(2):20-21
传统的德育理论认为:学校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是指“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和教育”;客体是指学校德育主体认识和施加可控性影响的对象,“它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而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始终认为:学生应是德育的主体,在德育中应居于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7.
“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是新课程改革追求的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但由于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和客观条件的制约,特别是教师专业素养和学术见识的限制,学校教学氛围和社会环境的制约,新课改理念在实践中往往会“走样”或“跑调”。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那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呢?我认为,教师若能做到以下几点就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于唯 《吉林教育》2005,(1):40-40,64
一、平等——新型课堂建立的前提 传统观念认为:师生之间很难形成共同的群属感.其原因在于“教师和学生在社会学特征方面是分属两极的异质成员.在社会责任上是文化传递者与文化学习者.在社会地位上是社会代表者和社会未成熟者”。这种社会角色上的差异不仅使师生难以形成群属感.  相似文献   

9.
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 ,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 ,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1]这话至少有这样三层意思 :一是教学即是对话 ,二是对话是一种精神 ,三是贯穿对话精神的教学才是优秀教学。而“灌输型”的语文教学不具备对话精神。它以教师为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 ,是一种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单向行为。教师按照自己设计好的讲稿在课堂上表演 ,在这种表演中 ,教师是知识权威的象征 ,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平等、轻松、自由的对话机会被…  相似文献   

10.
教师是社会代表者吗?就此问题,有人从事实判断和价值要求上分析认为,教师无法完全成为社会代表者;[1]有人则从逻辑必然性与价值抉择两方面提出教师应该成为社会代表者。[2]作为一名曾多年工作在我国最基层的“政府官员”及现时学生,笔者认为,两种观点并不矛盾,无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教师这一职业及其定位作出了相应的回答,无可厚非。鉴于教师是否社会代表者一论事关教师的角色定位及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舆论导向作用,为不引起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思想混乱,稳定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笔者认为对此有必要从思想认识上予以澄清。在论述…  相似文献   

11.
教研活动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活动。“人既创造文化,又被文化所感染和熏陶。一所学校的文化场对存在于它‘场’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施加一些‘力’和‘能量’,具有激励和凝聚、熏陶和潜移默化、自律自省和约束、扩散和辐射的功能。”因而,在顾泠沅教授眼中,“文化再造”成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和指标。可见,建设理想的教研文化,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相似文献   

12.
从心理咨询个案看师源性心理伤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师源性心理伤害,即由于教师不当的教育教学行为给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1]。在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教师在学校所应承担的角色之一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然而,现实中一些教师的做法显然是与此背道而驰的。由于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3.
目前,由于一些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不端正,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因而忽视了对优生的思想教育。正如曲啸同志所说的:“从德育的针对性来说,过去我们一提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把注意力指向那些所谓‘后进学生’,使得一些学生永远处于被批评的‘靶子’地位,而忽视对那些所谓‘三好学生’、‘学生尖子’的教育。这样,经层层升学,出现分数很高,科学文化水平也不低,而在爱祖国,爱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教师课堂交往行为的对象差异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在学校课堂中,绝大部分的交往都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而师生之间的交往,主要又存在于正式的教学过程之中。为此,研究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往,对于研究整个课堂中的社会交往,就具有重要的价值。师生之间的交往大多是由教师发起的,教师的交往行为是其代表社会对学生实行控制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主要手段,在师生交往中处于主导方面,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占有极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15.
一所高职学校的期终工作会议上,校长激动地说:“主持工作3年来,我第一次公开、郑重地向教师道歉。我上次在会议上对‘关于学生对某些教师评议的统计结果’的处理的确不妥。”原来,学校为了解05级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制定了一份“教学行为问卷调查表”(学生卷),从8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  相似文献   

16.
曾勇  黄芳 《四川教育》2001,(3):20-21
传统的德育理论认为:学校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是指“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客体是指学校德育主体认识和施加可控性影响的对象,“它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而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始终认为:学生应是德育的主体,在德育中应居于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体育课堂‘选项必修’教学模式”,即学校每周开设两节“选项必修”体育课,采取学生走班上课:一节自然班体育课。  相似文献   

18.
关于“椭圆、双曲线第二定义的教学” ,文 [1 ]、[2 ]、[3 ]、[4 ]、[5 ]都提出了改进意见 ,并做了有益的探索 ,笔者在文 [3 ]、[6]中也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我觉得衡量一个教学设计的优劣 ,关键是看它是否“去努力寻找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中与某个教学难点最近的知识或经验作为‘固着点’ ,以实现顺应或同化” ,[6 ] 并能“‘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经历认识所学知识的过程” ,[7] “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进行‘再创造’的方向” .“数学教学就是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水平’的过程 .教学层次和要求要从学生的思维水平和…  相似文献   

19.
<正>课堂教学改革如今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中小学教师在近几十年间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探索出自主课堂、高效课堂、小组合作等多种课堂模式并付诸实践中。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创立的新型教学模式,其理念先进,实用高效[1]。著名学者田慧生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对分课堂通过对教与学核心关系的巧妙调整,使课堂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系统性转变。这一新颖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相似文献   

20.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这一规律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但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却有不少教师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下面仅就自己的肤浅体会,谈谈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认识。一、主导不等于“主人”──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有的教师一进课堂,总是担心传授的知识出现遗漏,担心学生听不懂,“补充一点”,再“补充一点”,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很少有练习的时间。结果,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虽出力不少,但教学效果很差。主要原因是摆错了“主导”的地位。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就是要尽量多给学生自学思考的时间.凡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