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发展需求与生态保护需求之间的冲突。本文基于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视角,对自然保护区利弊的农户认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的角度来看,目前在自然保护区建设中,野生动物致害较为严重,但生态旅游增加了农户收入。此外,农户比较认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防护、保护物种资源和生态旅游的功能,但是认为自然保护区政策中补偿金额较小。自然保护区补偿低、林地限制利用和林地面积小构成了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内林业经营的主要障碍。通过因子分析和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保护区对粮食种植、林业经营、劳动力转移、生态旅游收入、野生动物致害的影响,保护区的物种资源保护、生态旅游、生态防护等功能的实现,保护区政策实施中补偿金额小、补偿金发放不及时等问题,林农参与保护区森林经营中存在的补偿标准低缺乏动力、林地限制利用收益受损、面积太小收益低等障碍,以及性别和人均收入等,均对农户的自然保护区的综合影响认知具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根据现代林业理论、“林业分工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社会对森林的生态和经济的不同需求,以及森林(含林地)多种功能主导利用方向的不同,按照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按水系、山脉将森林(含林地)划分为生态保护区和商品林经营区两类,其中生态保护区根据保护程度划分为禁伐区(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区)和限伐区(一般生态公益林保护区),并分别按照各自特点和规律确定其经营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以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森林分类经营,是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相似文献   

3.
采用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以陕西省柞水和镇安两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县的614份有效调研问卷为研究样本,研究了心理因素和生态补偿政策对当地居民生态保护意愿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心理因素对当地居民生态保护意愿的直接影响系数为0.367、0.184和0.305;生态补偿政策对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愿和生态保护行为的直接影响系数为0.182和0.142,通过生态保护意愿对生态保护行为的间接影响系数为0.079;生态保护意愿对生态保护行为的直接影响系数为0.432,同时也可以看到生态补偿政策对居民生态保护意愿和行为的激励效应还较小,有待进一步挖掘。文章建议从影响居民心理因素并发挥生态补偿政策作用方面增强当地居民生态保护行为。  相似文献   

4.
吴艳芳  许月卿  田媛  郭洪峰 《资源科学》2011,33(12):2285-2292
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利用1993年、2008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从数量结构、空间格局和类型转换三个角度对平谷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15年来,平谷区耕地面积锐减,园地面积大幅增加,城乡建设用地逐年增加;②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和方向在不同地貌分区存在明显差异,山区、半山区受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政策影响,耕地流失最严重,主要转为园地和林地,而在平原区,主要是建设占用导致耕地减少;从山区、半山区到平原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量依次增大;③在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上,主要表现为耕地转为园地、林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林地转为园地,以及草地转为林地;园地的增加主要来自农业结构调整,新增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区,来源于耕地。因此,协调经济发展与农地保护间的矛盾,是平谷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继续加强生态保护,以保障平谷发展服务首都北京的功能,实现自身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5.
基于SLEUTH模型的沈阳-抚顺都市区城市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LEUTH模型,在3种规划预案下研究沈阳-抚顺都市区城市规划。结果表明,低生态保护的城市增长预案导致了城市快速扩张和农田、林地等其他景观类型面积迅速减少.严格的生态保护规划预案虽然能很好地保持聚集的城市增长格局,减少对其他景观的侵占,但限制了城市增长速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相矛盾.如果扩散的城市增长格局能得到进一步的控制,适当生态保护的城市增长预案将是沈阳-抚顺都市区未来发展的推荐预案.  相似文献   

6.
张楠  杨红强 《资源科学》2020,42(7):1361-1371
林地资产是当前国际投资机构优选的重要替代投资类别,林地产权结构及其关联的组织模式是影响林地投资及资产组合收益的重要基础。本文系统梳理了欧美典型国家的林地产权及结构演变,归纳了不同产权结构下林地投资主体及组织模式选择。研究发现:①欧美林地产权主要涉及以美国和瑞典为代表的私有产权和以加拿大为代表的公有产权两种类型,私人投机行为和林主权益诉求推进了林地私有产权的演变进程,行政公有产权在加拿大等国仍具有显著地位。②以林地投资管理组织(TIMO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为代表的公司制模式和以林主协会为代表的协会制模式是林地私有产权的主要组织模式,其中TIMOs、REITs等公司主体助推了林地投资全球化发展;林地公有化产权的经营组织以林务局为主体,依赖省级林务局行政协调能力实现林地可持续经营。③欧美林地投资呈现私人林地碎片化和机构林地集中化的特征,林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趋势明显,其中传统林产品公司由偏好林地占有转向林地剥离,公有林地由单一行政管理转向综合多功能管理,林地认证由传统生态能力评估转向兼顾林地投资需求评价。结合中国林地投资与欧美国家变化趋势的关联性问题,本文从完善林地产权内部治理结构、积极培育适度规模林业经营主体、推进林地认证市场化进程、构建有约束的林业PPP投资回报机制等方面提供了加快中国林地投资市场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牧户非农就业生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丹  黄季焜 《资源科学》2018,40(7):1344-1353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是中国保障生态安全和牧民生计的重大举措,但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其对恢复草地生态的影响,对牧户的适应策略和生计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和包头市为例,探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牧户非农就业的影响。基于2008—2015年的牧户调研数据和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① 虽然补奖政策对多数牧户的非农就业和收入起促进的作用,但没有显著改变牧户以畜牧生产为主的生计方式;② 补奖政策与牧户非农就业和收入呈现倒U型的关系,补贴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产生收入增长而导致休闲需求增长的效应。这些发现不但揭示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对牧民生计的影响,而且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农户效用最大化构建集体林地流转价格决定与流转意愿关系的模型,认为流转意愿价格差异取决于环境变迁下林业经营收益的变化,厘清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为推动林地规模经营提供决策参考。一方面,木材价格的上涨预期、非木材收益的逐渐显现和林地的禀赋效应共同抬高了林地转出意愿价格,农户经营行为能力的提升则进一步增强了对林地的持有意愿。另一方面,林地规模收益的增量有限抑制了林地转入意愿价格的提升。通过对江西与广东的农户调查发现,农户集体林地的流转比例、流转频率和转出意愿均较低;实证结果表明,轮伐期较长的树种转出意愿低,林业金融服务对农户林地转出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户林地流转的双向弱化促使林地规模经营的实现更倾向于合作,对股份合作、联户经营等合作方式的政策支持有利于林地的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9.
翁凌飞  白昊男  沈镭 《资源科学》2021,43(12):2451-2464
线性交通廊道建设对区域景观格局产生深刻影响,科学分析廊道建设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及尺度效应,明确景观格局的变化趋势,从而构建线性交通廊道建设与生态保护均衡发展格局,对铁路所在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老(中国—老挝)铁路为研究对象,基于2015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铁路沿线整体和不同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差异,揭示中老铁路建设对沿线景观格局的影响及尺度效应。研究表明:①中老铁路沿线区域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2020年铁路廊道土建工程完工后,林地面积减少,耕地面积有所增加,部分减少的林地面积转化为耕地。②铁路建设导致沿线缓冲区整体景观格局的异质性增强,斑块连通程度减弱,斑块面积缩减,林地破碎度加剧。③整体景观和林地的斑块密度、分散指数均与铁路影响尺度呈倒“U”型关系,铁路对整体景观和林地的景观格局产生显著影响的拐点分别位于铁路两侧6 km和8 km附近。本文结果可用于评估铁路等线性交通廊道的建设对沿线景观带来的影响,对未来中国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其他国家在实现互联互通的同时,如何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景观格局保护政策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0综述林地是国家的重要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物质基础。加强林地保护利用管理,提升森林资源承载能力,是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现代林业、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通过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之一。云南地处长江、珠江和多条国际河流的上游,是生物多样性富聚的区域,地理和生态区位十分特  相似文献   

11.
朱文清  张莉琴 《资源科学》2018,40(7):1407-1417
土地确权对土地流转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6个省的6个县、为期7年近700个样本农户的面板数据,应用内生转换模型,对中国新一轮集体林地确权到户政策的林地流转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集体林地确权具有内生性;②集体林地确权促进了农户林地的流转,确权使确权户林地流入概率增加了6%,流出林地概率增加了1.7%;③若对未确权的农户进行确权(反事实分析),则会使林地流入和流出概率分别增加59%和43.6%;④集体林地确权年限越长,农户林地流入和流出的可能性越大,确权的长期效果更明显。鉴于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集体林地确权,给农户一个学习参与林地流转的机会,稳步推进集体林地流转。  相似文献   

12.
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保障木材及林产品供给、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中具有核心地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我们一定要把要把林地与耕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林地保护统筹好林地资源的保护利用,防治林地退化,不断增加森林资源。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粤港澳大湾区3个东部超大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高速发展伴随的高强度人类活动给城市群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严重影响了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多维生态环境数据,分析了3个超大城市群生态质量、环境质量、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治理能力4个维度20年来的生态环境演变历程,评估了国家和地方层面环境政策和举措的成效。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3个超大城市群的生态用地稳中有增,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污染排放明显下降;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持续增强。《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的实施对城市群生态保护和大气、水及固体废物等污染的防治作用显著。研究讨论了超大城市群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应的保护发展对策,为超大城市群后续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森林碳汇已成为缓解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的创新途径.南方集体林区林改后小规模农户将成为森林碳汇的主要供给主体.由于森林碳汇是生态补偿市场化的新形式,农户的社会风险偏好态度将影响其碳汇供给的意愿和决策.因此分析南方集体林区不同风险类型农户的碳汇供给意愿,对于今后在南方集体林区产权主体分散的情况下明确碳汇供给主体,提高激励碳汇经营主要供给群体政策的瞄准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通过浙江省5个案例县(市)183户林农的调查和风险偏好实验,测度了农户风险偏好,共获得风险偏好,风险中性和风险厌恶的农户样本分别为72,33,78个,在对农户的碳汇供给意愿进行描述性统计基础上,运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碳汇供给意愿的影响因素,包括风险偏好,个体异质性,社会资本和组织制度.结果显示:风险厌恶型农户的碳汇供给意愿显著高于风险偏好类农户;林地资源规模对于碳汇供给意愿有积极作用;政府造林营林的补贴等外部政策制度变量也会显著激励家庭的碳汇供给意愿.为此国家需要努力引导成立碳汇交易中介,减少风险厌恶型农户进入碳汇市场的交易成本;鼓励通过林地流转等行为促使林地规模经营,引导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规模大户和社会资本率先开发碳汇交易项目 ;在南方集体林区重点加大对小规模林农的营造林补贴,提高林农碳汇经营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熊励  叶凯雯 《软科学》2020,34(2):129-136
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生态发展,建立了"生态系统—政策组合"跨境电子商务政策研究框架,利用文献计量、文本挖掘和内容分析方法,分析了跨境电子商务生态发展与跨境电商政策的关联性。结果发现:我国跨境电商核心政策经历了初步探索、支持促进、规范推广、全面发展四个阶段;在政策领域组合方面,政策对跨境电商生态体系的影响更加深入,逐渐由支付、税收扩展到监管、物流、信息化等领域,但是跨境电商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依然有所欠缺;在政策工具组合方面,跨境电商政策呈现出环境型政策工具主导、评估型政策工具相对弱势、需求型政策工具严重缺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朱杰  龚健  李靖业 《资源科学》2020,42(5):991-1003
河湟谷地位于高原过渡地带,是青海省的经济文化中心,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剧烈的人类活动存在冲突,因此评估其景观格局变化作用下的生境质量具有典型意义。本文通过改良的Flow转移矩阵表征了不同景观类型间的转化过程;运用InVEST模型评估了1995—2015年河湟谷地的生境质量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与冷热分布特征;借助灰色关联度分析3个时期的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要素异质性。结果表明:①1995—2015年,河湟谷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景观面积持续增加,景观类型呈现破碎化、复杂化、异质化特征;②“贵德—乐都”连线是河湟谷地生境质量的分界线,总体呈“南优北劣”“南热北冷”的分布态势;③生境质量与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性指数、景观分离指数、蔓延度、最大斑块指数等景观指数以及草地、林地景观规模关联度较高,与建设用地面积关联度较低,表明在生态保护政策作用下,建设用地以侵占林地、草地等高生境类型以外的景观为主。研究结果可揭示城市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与景观联动关系,指导青藏高原东部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17.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49  
孙根年 《资源科学》1998,20(6):40-44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开发是自然保护事业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依据旅游活动的环境影响,将旅游业划分为4种生态类型,又依据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可开发程度,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5个生态旅游开发等级;在此基础上依据自然生态-经济开发对应关系,提出了保护区生6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对应模式、研究程序、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希克斯分析法对森林碳汇生态补偿进行理论分析,利用四川省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造林项目区参与农户的调查数据,以"放牧地-碳汇林地"土地用途转变造成的机会成本损失为基础,结合农户受偿意愿,运用机会成本法和意愿调查法测算森林碳汇生态补偿额度范围,运用Tobit模型分析农户森林碳汇生态补偿受偿额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被调查农户均具有森林碳汇生态补偿受偿意愿,受偿额度在1 758元/(hm2·年)到2 025元/(hm2·年)之间;受教育年限、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参与碳汇造林地面积、牲畜减少量、家庭距最近集市距离、村集体经济状况等对农户受偿额度影响显著。研究对政府制定森林碳汇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生态扶贫等具有一定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对低效林及林木资源,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以换取长远利益,提出经营对策。  相似文献   

20.
国有森工资源型企业产权改革提供外部环境保障就是在坚持林地国家所有不变的前提下,针对目前国有森林资源产权制度存在的产权不明晰、产权缺乏有效保护、产权的市场化运行受阻等问题寻找突破口。即进行相关国家政策和职能行为的调整,加强国有森林资源产权的有效保护,建立国有森林资源产权市场三项主要改革。满足市场经济、森林可持续经营对国有林区林区林权制度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