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科技创新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中起到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实现“双碳”目标要在能源生产、能源消费、固碳3个方面持续发力,构建以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清洁能源规模利用与多能互补、工业流程低碳再造、建筑交通智能化多能融合为主线,以甲醇、氢能和储能为平台的多能融合能源生产和利用新模式,支撑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2022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通过实施科技战略研究、基础前沿交叉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新技术综合示范、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合作支撑、创新体系能力提升、“双碳”科普等八大行动,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2.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将带来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双碳”转型路径是一系列目标、技术、资金、政策等综合驱动的系统行动路线图。随着全社会对“双碳”工作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双碳”工作面临全面深化落实的系统推进挑战。文章总结了“双碳”目标引领下的低碳转型新成效与双碳“1+N”政策体系,对实现双碳目标的转型需求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从经济体系、能源体系、国土空间格局、建筑和交通、消费模式、技术创新、金融体系、贸易与供应链、治理体系及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系统推进双碳目标深化落实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作为支撑低碳能源技术的物质基础,稀土、锂、钴、镍、铂等关键金属的供需矛盾和战略争夺将不断加剧。文章阐述了关键金属对能源低碳技术的支撑作用,识别了我国关键金属供应的风险和卡点;建议将关键金属与低碳能源进行协同管理,通过科技和产业的进步,以及建立由我国主导的国际合作体系,提升关键金属的安全供应水平与支撑“双碳”目标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双碳”目标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实现安徽省低碳发展的关键环节。安徽省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碳排放强度高于长三角区域平均水平,且既往碳减排政策执行成效偏低。为有效解决安徽碳排放基数大、与经济发展不匹配、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资源性产业占比过高、低碳产业发展滞后、技术创新水平不足等问题,应以“双碳”为目标从全方位加强顶层设计、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化转型、合理制定差异化产业政策、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方面推动安徽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给全球能源安全敲响警钟,深刻理解能源转型发展与能源安全的关系,探寻中国能源安全与“双碳”战略同步实现路径成为重大战略问题。文章基于对中国能源发展图景和“双碳”战略内涵的分析,明确提出:(1)能源安全是能源转型发展的基础,中国油气短缺形势长期存在,“双碳”目标与油气安全战略并行不悖。(2)中国的油气安全需在两个层次谋篇布局,近中远全程做好部署——做稳做好传统油气勘探领域发展,宜坚持“海陆并举、常非并重,稳油增气”目标;积极开拓新油气资源领域,重点组织好陆相中低熟页岩油原位转化、富油煤热转化利用与煤炭地下气化等“三个革命”,为在传统油气领域“稳油增气”基础上实现规模上产做好准备。(3)“双碳”战略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革命,化石能源的退出必须以能源安全为前提,要把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大利用、柔性智能电网建设、储能基础设施建设与能源利用效率提升5件大事同步抓实抓好,在保证能源安全无虞基础上,依靠技术进步,通过多途径实现“碳中和”目标。  相似文献   

6.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略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行动是一项涵盖全域国土空间、国家主导全民参与、长期持续实施的巨大系统工程,需要有明确且兼具韧性和适应性的行动方略。文章在梳理“双碳”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行动方略、技术途径与科技支撑等问题,认为中国“双碳”行动的基本方略应该是坚持“一个基本理念”、实现“两个宏观目标”、贯彻“三路综合”与“四举并进”的技术路径、落实全域国土空间管控和产业协同发展的“五个统筹”宏观布局,强化气候变化、地球系统碳循环科学研究及脱碳、低碳产业技术变革。面向国家“双碳”行动的全球变化和生态经济学研究需要长期持续关注的核心科学问题,构建地球系统碳循环过程、碳储量及通量的多要素-多过程-多界面-多尺度协同监测体系,系统认知和精细评估中国区域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及增汇潜力。当前的迫切任务是构建和完善科学基础、观测模拟、能源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保碳增汇、国家战略与路径选择、协同治理与管理政策7个方面的科技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全球治理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选取世界主要国家围绕碳中和目标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战略行动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全球碳中和战略的发展目前经历了治理起步期、曲折探索期、共同推进期3个阶段,世界主要国家聚焦战略方向、目标设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等进行系统布局;相比之下,我国在“双碳”立法进程、重点领域中长期战略行动规划、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示范等方面存在不足。为此,我国可以加快碳中和立法进程,构建系统有效的推进机制;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构建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体系;聚焦关键领域,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等,积极推进碳中和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8.
科技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如何充分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则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文本计量方法测算上市公司的同行“双碳”政策感知,定量分析同行“双碳”政策感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对这种溢出效应机制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同行的“双碳”政策感知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研发强度、专利申请量和专利获取量;该创新促进效应的重要渠道是“双碳”政策感知在行业与企业间的传递;外部环境、企业性质和行业特征是该创新促进效应的重要调节变量。本文研究结果验证了凝聚绿色低碳转型的行业共识,可以充分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并指出激励政策和给予特殊行业补贴的策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集聚力量开展引领性科技攻关,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责主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文章以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重大咨询项目为具体案例,总结了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凝练“双碳”关键科学问题,以及聚焦“双碳”关键技术需求和逻辑体系,组织多学科协同专家团队,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数据支撑、确保咨询观点全面客观针对性强,强调决策支持目标、多管齐下扩大咨询研究成果应用等方面的做法与经验,为我国碳中和的科技研发、科学组织管理的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理念对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建筑业作为我国第一碳排放大户,其碳中和关乎国家“双碳”战略的顺利实施。如何实现传统建筑材料、结构、建造的低碳转型,如何发展“以人为本”的低碳人居环境的能源环境新技术,如何平衡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全球视野,基于国家“双碳”目标达成的战略需求和顶层设计,阐述建筑学科的发展现状、趋势和挑战,尝试凝练建筑“双碳”路径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从全过程、全领域、数字化和工程的视角提出未来中国建筑“双碳”的可能实现路径、战略研判和研究重点,以期助力我国生态文明高质量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英国是碳中和战略行动的倡议者和先行者,深入解析其政策体系特征,对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行动部署具有参考价值。文章在内容分析和扎根理论方法的基础上,设计提出宏观战略(macro-strategy)、中观架构(medium-skeleton)和微观结构(micro-structure)的“3 MS”分析框架,深度挖掘其政策的文本和逻辑特征。研究显示,英国基本形成碳中和战略“1+1+N+X”政策体系,构建了“咨询—决策—执行—评估”战略推进体系,具有中央统筹、机构推进、智库支撑、私营协同的组织架构,以及立法约束、整体部署、任务明确、细化响应、相互支撑、科技引领等政策网络。相比之下,我国在立法保障、推进体系、智库支撑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建议从法律保障、体制机制、实施路径、科技创新、智库支撑等5个维度,针对不同减排部门、不同产业技术,以及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等多个层面,不断完善我国“1+N”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2.
数字经济时代下数字技术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最佳工具。能源行业是我国碳排放的最大来源部门,如何借助数字技术实现能源行业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广受关注。文章首先阐释了数字技术在碳中和中的重要战略作用;然后,就已有文献中数字技术与碳减排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梳理分析,揭示了现有数字技术应用于能源行业碳中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数字技术推动我国碳中和进程的总体思路,以及大数据、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助力实现我国能源行业碳中和目标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国际一流智库影响力的取得有很多决定因素,但关键是其战略研究与政策咨询报告的高质量,而高质量又取决于其研究成果的高标准与质量管理机制。文章通过对一些国际一流智库高质量研究标准或指南、研究成果的严格独立同行评审的质量管理机制和流程的梳理,总结了研究成果质量管理机制的有益经验和启示。文章指出,我国新型智库建设中,尚未将高质量分析与研究的质量管理机制作为智库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既缺乏研究成果的相关高质量管理理念,也缺乏管理的制度规范,更缺乏质量管理控制的严格流程。为此,文章提出了我国新型智库建设的高质量分析与研究标准及质量管理机制建议。  相似文献   

14.
碳中和目标下我国能源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20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 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作出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能源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虽然我国能源消费增速放缓,碳排放逐渐进入平台期,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仍高达80%以上。碳中和目标下,在借鉴发达国家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与碳减排做法的基础上,如何加快我国能源转型,明确碳中和目标下能源转型的战略路径值得深入探讨。碳中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推进我国能源革命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文明跨越的重要抓手。在实现碳中和的道路上,我国需要在电力、工业、建筑、农业等领域不断努力,减少碳排放量,谋划最优的战略路径,努力实现碳减排和经济发展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冲击,主要经济体开始前瞻布局后疫情时代的战略调整、经济重振和转型升级。“工业5.0”作为欧盟谋划“新工业革命”、推进欧洲工业转型的战略新部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智库研究的热点。文章运用智库双螺旋法,从系统性、主体性、科学性、全局性、实践性5个角度构建了研究工业战略及其涉及的国际关系、科技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等复杂性系统问题的新思路,分析了欧盟“工业5.0”的宗旨、目的和意义,以及对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启示和借鉴,提出了我国的因应之策,并揭示了智库双螺旋法在拓展相关问题研究视野中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带来经济社会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科技是支撑碳中和目标的核心驱动力。文章在梳理碳中和相关概念基础上,分析了发达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碳中和的战略行动和科技布局特点,发现:各主要国家通过立法监管、能源战略、技术路线图、碳市场等政策行动全面推动碳中和目标;在科技方面,重点布局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先进核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变革性绿色低碳技术,抢占未来绿色工业革命科技制高点。文章针对实现碳中和的“减排”和“增汇”两条根本路径,围绕“构建零碳能源体系”“再造低碳产业流程”“生态固碳增汇/负排放”三大方向提出了需要重点布局的14个重要科技问题研究,以引导超过70项关键技术突破。在分析碳中和国际行动和关键科技问题基础上,围绕加强碳达峰、碳中和行动顶层设计,强化面向碳中和的科技研发体系,建立零碳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前瞻部署生态固碳等负排放技术,以及加强系统性解决方案在碳中和行动中的应用6个方面,提出了加强我国碳中和战略科技布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排放标准日益严格及行业园区化发展日渐成型,有毒有害污染物稳定达标与碳减排协同治理技术缺乏、末端无害化治理控制成本高等问题,开始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文章以工业行业的重大环境保护需求为导向,提出“工业生产全过程减污降碳”的方法策略及科学基础。通过控制方法协同、跨介质协同,以及多领域统筹、多要素统筹建模优化,将分子水平或微观水平上的基础科学创造性发现与工程研究开发直接联系起来,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新的科学支撑,为我国工业绿色发展和碳减排贡献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胡鞍钢  任皓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2):1341-134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与战略规划,开启了我国全面建设世界强国的新时代。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发展道路选择无疑成为我国当前科技工作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重中之重。文章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大背景出发,通过回顾我国科技发展历程与战略路径选择,从人才、科技、经济、产业相结合的多重视角,前瞻性地讨论了2050年中国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政策与路径选择,提出了中国特色制度优势是实现2050年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最大保障。  相似文献   

19.
论述广东科技创新智库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广东科技创新智库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广东科技创新智库目前总体上呈现出智库数量不断增多、智库水平明显提高、智库类型多样化、政策影响力增强等特点,但在制度体制、政策供给、社会参与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质量与水平与国内外先进科技智库还有差距等问题;从构建广东创新智库发展机制应注意的基本属性和发展机制的具体构建两大方面指出其具体发展方向;指出广东应通过完善制度、创新体制、社会参与等多方面路径来推动科技创新智库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智库研究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智库研究涉及多学科和多研究领域知识的综合运用,其研究成果一经采用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文章认为智库研究应提升为智库科学,即智库研究应具有广泛公认的科学研究属性——可证伪性。智库研究要基于准确、完备(合理选择)的事实和数据,建立客观的科学模型,通过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分析工具,给出有预测能力的客观的战略咨询方案。通过可控的纠错和证伪过程,使得模型和方法中共因性和多因性逐步减少,最终得到普适结论,并在应用实践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