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1 毫秒
1.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黑土粮仓)"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是中国科学院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黑土地用好养好"系列指示精神的核心抓手。该专项立足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针对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面临的关键科学技术难题,根据问题导向、创新引领和示范带动的思路,以"目标清、可考核、用得上、有影响、推得开、留得下"为原则,开展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核心技术攻关和区域适宜性模式示范,致力于形成用好养好黑土地的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侯建国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0):1123-1126
东北黑土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然而长期以来的黑土退化导致土壤肥力降低、生态服务功能下降,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作为"国家队",中国科学院先期谋划、科学论证,汇聚院内外科研队伍,联合东北四省(区)共同发起"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通过设立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筹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黑土地保护利用专业人才队伍,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实现黑土地可持续利用,为用好养好黑土地作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保护和利用好黑土地资源,建设粮食产业强国是维持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文章聚焦水-土-种-肥-药等农业资源要素,分析了当前我国东北黑土区在粮食生产、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关键"卡脖子"问题。提出应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黑土地保护和作物增产技术与装备研发;构建土壤障碍因子消减和抗逆作物优化种植模式、黑土地保护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和机械化生产;加快粮食生产向精准化、智慧化转型,构建多种生态系统协同发展安全模式。提出发挥中国科学院科技力量建制化和多学科优势,紧密联合地方政府、企业、农民,组建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团队,以及推动黑土地保护性利用和健康管理核心技术落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0):封二-封二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黑土地保护利用的系列指示精神,中国科学院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主动"揭榜挂帅",组织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承担起用好养好黑土地的"国家事""国家责"。会战内容"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包括启动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布局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建设黑土地保护利用人才队伍三大任务,针对不同黑土地类型与区域特点形成现代可持续农业技术和智能装备,  相似文献   

5.
“把黑土地用好养好”是新时代国家赋予东北地区新的使命和要求。围绕黑土退化和高产优质作物品种匮乏等制约东北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聚焦东北黑土区农业生态主责主业,紧扣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东北主要作物种质资源创新、黑土区生态安全屏障等主要研究领域中的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开展原始创新,部署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黑土区主要农作物种源创新与精准分子育种、湿地生态功能提升等重大任务,建立农业科学、湿地科学、地理信息科学与区域发展等学科紧密交叉与融合的创新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启动了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创造了治碱、治沙、治涝的成功经验,为提升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出重要贡献。这场多学科、跨领域的大规模科技攻关战役中树立的"黄淮海精神"是中国科学院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实现黄淮海平原粮食大幅增产的重要力量源泉。新时代面对国家粮食战略更高要求,面对国家提出的"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一重大任务,我们要进一步传承与发扬"黄淮海精神",从实际中寻找问题,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解决问题,在黑土地上打一场新时代的农业科技战役,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高质量完成国家任务,构建支撑黑土地可持续发展利用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我国东北黑土地经过60年高强度利用和不合理耕作导致其有机质减少、碳氮严重失衡、微生物群落失稳等一系列退化过程,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黑土有机质含量降低是黑土退化的核心问题。生物是一切有机质的源泉,生物驱动的有机质动态平衡是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稳定及土壤质量的基础。然而,东北水热资源限制致使生物驱动的土壤有机质转化困难,制约了黑土质量提升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黑土粮仓)”设立了“黑土地产能和质量提升的现代生物学技术”攻关任务;该攻关任务围绕绿肥等生物驱动的土壤有机质动态平衡机理、秸秆低温腐解的生物学机制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研发黑土质量提升相关的变革性、颠覆性生物技术,突破黑土有机质转化技术瓶颈,促使黑土地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功能趋于良性平衡,为黑土地质量和产能提升提供重要理论和关键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成为新形势下讨论的热点和各项工作的重点。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可以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素着眼,以产业政策为导向、知识产权保护为前提、科技项目为支撑、高素质人才为根基和重大基础平台为载体,着力解决创新制度供给、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营造等问题,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9.
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推动生物、信息等领域实现重大科技进步的同时,导致全球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科技创新在应对疫情中的根本支撑作用凸显,以任务为导向的公私合作科技创新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导致科技创新不平衡现象加剧,面向人类共同挑战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需求显著增加。中国一方面应加强科技创新在应对疫情上的支撑力度,另一方面要提前谋划疫情后科技创新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绿色科技创新是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形成绿色发展模式目标的重要载体。本文在分析绿色科技创新定义的基础上,探究绿色科技创新理念的理论基础,全面阐述绿色科技创新的实践意义及其经济、社会、生态三重价值;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建设的新要求,指出绿色科技创新在此国家战略实现过程中对促进流域经济绿色发展、保障流域水安全、助力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体现及重要意义;从科技创新基础、科技创新投资、绿色科技创新成果三方面对黄河流域绿色科技创新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绿色科技创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的实现途径。以期完善绿色科技创新的理论研究,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1.
中国省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基于绿色发展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绿色发展视角,运用熵值法对近年来全国及各省域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测度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及各组成要素整体呈上升趋势;各省区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不高且发展不平衡,东部省区市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普遍强于中西部省区市;农业绿色发展存在较大的省域差异,西部大部分省区市在环境友好和资源利用方面优于东部省区市,科技创新对全国尤其是东部省区市农业绿色发展的支撑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之间正向交互促进的变迁历史,证明长期系统的科技立法变革能引领、建构、保障和跟进科技创新范式的进化并形成生态系统性创新范式。我国因促进科技创新范式进化的立法史短而法律量少且有空白,所建构的科技创新主体缺乏多元共生性、创新系统自组织演化动力不足、创新环境开放协调度不高,迫切需要尽快推动科技立法的变革,加大科技立法资源投入,通过法律促进创新主体的多样共生化和科技创新的市场化,明确政府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具体职能并提升科技创新环境的开放协同度,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范式向生态系统性创新范式的进化,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中国和典型国家的政府采购促进科技创新政策文件为研究样板,从法律效力结构的角度运用政策计量工具,分析中国政府在制定此方面政策的组织管理机制;从促进节能环保、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的政府采购和优先采购国货等四个维度,开展中国政府采购促进科技创新政策的国际比较分析,找出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差异,及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政策制定时间分布不均匀,需要遵循一定的周期性;绝大部分国家部委参与及主导次数均低于平均值,需要提高其制定政策的参与度;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工具,包括:建立中小型企业供应商数据库;制定分级制度和后评价制度,制定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具体实施办法,对进口产品进行分类管理等。  相似文献   

14.
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背景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目标的明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研究通过梳理创新体系理论中不同理论的差异与我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主要问题,选择创新价值链理论解析我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结合现有体系中创新主体在知识创新链上的比较优势,阐述了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的目标。研究发现,我国科技创新体系要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要从知识产生、知识转化、知识传播三个方面实现融合,根据不同目标的实现需求,研究提出了不同发展阶段完善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5.
贸易摩擦的最终目的是争夺技术创新的制高点。研究借助SPSS统计软件,以金砖国家2000-2018年在华获授权的3696项专利为依据,对外国在华专利技术的时序变化、专利权人、优势技术领域、优先权和PCT专利、有效专利、专利权利转移和被引用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大型企业专利权人是外国在华实施专利技术创新战略的主导力量,个人专利权人是重要力量。②根据科技发展需求,技术保护是外国在华进行专利技术创新战略的主要目的。③经济发展水平和主导产业优势是外国在华实施专利技术创新战略的推动要素。④应该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创新合作,吸引更多核心创新技术首次在华申请专利和进行技术转移,推动中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争取更为有利的国际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16.
创新驱动发展是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在我国全面创新中具有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科技创新对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及北斗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不仅对我国北斗产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也推动北斗产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领域。文章通过探索浅析科技创新对我国北斗产业发展的驱动引领,为我国北斗系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我国北斗产业市场竞争力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美经贸摩擦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出现严重问题,根本是中国科技创新实力的显著增强。中国在法规政策执行中并不存在"强迫"问题,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中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客观需要。为应对中美经贸摩擦,我国应构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创新法律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强化科技创新与重大产出,实行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运用政策,积极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大力培养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当前大多数“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创新基础较薄弱,科技创新合作意愿和基础普遍不足,各国之间深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亟待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的内容与机制也亟待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本研究通过重点梳理分析美国、欧盟、德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经验,总结得出其具有四方面共同特征:搭建多层次科技交流平台,深化科技人文交流;科学布局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拓宽科技合作网络;建立健全海外孵化器,打造“一带一路”特色创新合作体系;推进联合技术攻关,提升科技援助水平。中国可从中汲取有益的做法,根据自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阶段和现实需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创新模式。建议重点从科技人文交流、科技合作网络、特色创新合作体系、科技援助水平等维度探索构建人才、技术、空间等多种要素协同创新和联动发展的合作生态,通过增强国际科技话语权、有效互补协作和开展科技援助等方式推进“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创新与合作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