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殊需要不仅是国际全平教育的重要概念,也是我国特殊教育活动改革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词汇之一.实施特殊需要教育,“满足学生特殊教育需要”亦成为当今特殊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改革活动的依据。可以说,基于特殊需要的教育思想不仅已经在当代特殊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中不断地畏现出来,而且已成为特殊教育理论建构过程中重要的核一心性概念。因此,我们认为,进一步搞清楚特殊需要的内涵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既是研究相关问题的起点和基础,也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满足学生特殊教育需要”这一理念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
从教育的观点看,特殊儿童之所以特殊,是就其“学习需要的特殊性”而言的。所以,特殊儿童又可称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习者”,而在学习中的特殊需要则是因其自身存在的差异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应敏 《今日教育》2006,(4):9-10
1994年在萨拉曼卡举行的特殊教育需要世界会议中提出了全纳教育,倡导“每个儿童都是特殊的,每个儿童都需要特殊教育。”所谓“全纳教育”就是教育要促进所有儿童的参与,不排斥任何人,其中包括特殊需要儿童,“全纳教育”关注的是所有儿童。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在全民终身学习的大环境下,基于有特殊需要的“每个人”的需求和现有资源,开发特殊需要学习者支持服务项目,运用“协助构建”“分类支持”“合作援助”策略,分别从“群、类、个”三个层面为学龄段、学龄前、学龄后的特殊需要学习者及其相关人员提供专业支持,促进了区域终身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5.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了“世界特殊教育需要大会”,会上通过了著名的《萨拉曼卡宣言: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方针和实践》(以下简称《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以下简称《行动纲领》)两个文件。《宣言》提出的全纳教育新理念及行动纲领在特殊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不仅标志着世界特殊教育,同时也标志着世界教育进入全纳教育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特殊需要"已成为当代特殊教育的核心概念,关注并建立基于"特殊需要"的特殊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它既为批判和审视以往传统教育实践中对残疾、障碍现象的歧视倾向和根源提供新视角,同时也为实现"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目标、反思特殊教育理论研究、加快特殊教育学科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7.
美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通过设立特殊学校、特殊班级、特殊课程和互助组开展特殊教育,顾及特殊需要儿童的需要。通过对三个城市进行个案研究,结合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实际提出建议:加强学校人员和家庭及医生的合作,加强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建立特殊儿童家长互助组,加强普通和特殊教育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特殊需要教育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理论价值的命题。自《萨拉曼卡宣言》发表以来,“特殊需要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公平的关键词,基于“特殊需要”的教育思想也引起了特殊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特殊教育界对特殊需要教育的内涵和特征的完全、透彻地把握,正确定位和规范特殊需要教育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9.
学前融合教育(inclusive preschool education)是指在普通学前机构内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开展教育。回顾美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的“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提倡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回到正常教育环境中,该阶段主要关注特殊幼儿的“安置”问题,而忽视教育环境应该为接纳特殊幼儿做出转变;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体化(integration)”,强调要保障特殊幼儿在正常教育环境中的适应。  相似文献   

10.
特制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提高特殊需要人群及其家庭的生活品质,帮助特殊人士重获自尊、自信。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寻找机会搭设展示平台,努力“圆孩子一个梦想”。随着终身教育、融合教育等理念不断被认同和接受,长宁特教已形成了“每个孩子都是金子”“圆孩子们一个梦想”“支持孩子们一辈子”和“让所有孩子在一起”的四大国际化课程理念。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特殊人群开设了区域课程、社团课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特殊需要儿童心理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评估贯穿于整个特殊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它可以为特殊需要儿童的鉴别、教育安置、个别化教育的制定和教育质量的监控提供依据,使特殊需要儿童获得公平、适当的教育。目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心理评估工具的研制、使用和管理比较混乱。建议:(1)尽快为特殊教育及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评估立法;(2)大力发展特殊教师教育;(3)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使心理评估工具的研制和使用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个别化教育问题是特殊教育的一个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深化特教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特殊需要的本原来自于个体差异的独特性,实施个别化教育是满足特殊教育需要的重要活动,但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对于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与个别化教育的关系以及相关的概念还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深刻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
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把原来狭义的残疾教育,扩展到更大范围的特殊需要教育,为所有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个别化和综合性的教育服务。心理健康的服务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4.
把特殊的爱献给特殊的学生——弱智生随班就读教育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弱智 (mentalretardation)是指现有的功能存在真实的局限 ,其特点是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人的平均水平。在以往的观念中 ,认为弱智儿童应到“培智”学校进行特殊的教育。我们将特殊教育对象称为“特殊儿童”。现在 ,将他们称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这种称呼的改变 ,不是一种文字游戏 ,它带来观念和实践方式上的重大变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这种称谓 ,在充分肯定儿童作为人的本质基础上 ,再表明这些儿童具有某些方面或某种程度的特殊需要。新观念带来开放、正常化的大特殊教育———一种“没有特殊儿童”(无标…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为了更好地满足残疾儿童少年的个别化教育需要,有效地帮助他们补偿缺陷、发展潜能,从而适应生活、融入社会,我们需要不断地深入探讨、研究特殊教育有关理念和方法,为他们提供更加高效、适切、优质的特殊教育。而适合其生理、心理发展特征,系统化、科学化的特殊教育课程,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立足特殊学生的生涯发展,从特殊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出发,整合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融合教育的幼儿园、接受随班就读学生的普通学校以及社会力量等多方资源.积极开发生活化、个性化、多样化的特殊教育系列课程。本期视点即重点介绍在该中心指导下上海市长宁区几类特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6.
《现代特殊教育》2016,(3):62-62
本刊讯2016年3月1日,由《现代特殊教育》杂志主办的面向特殊教育工作者、广大志愿者及特殊需要人群的新媒体微信公众订阅号“掌握中国特教”正式上线了。其功能定位是“传播特殊教育资讯,服务特殊需要人群,彰显共享发展理念,倡导大众公益生活”。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2016年3月1日,由《现代特殊教育》杂志主办的面向特殊教育工作者、广大志愿者及特殊需要人群的新媒体微信公众订阅号“掌握中国特教”正式上线了。其功能定位是“传播特殊教育资讯,服务特殊需要人群,彰显共享发展理念,倡导大众公益生活”。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满足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关注。在去年召开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并将其放到重视民生的层面来要求,这是党中央报告中的第一次,也让我们更加意识到学前特殊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论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与专业人员合作的几个核心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融合教育的教育理念,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融合教育实践的逐步深入,如今很多特殊教育专业人员都已经意识到能否建立和保持与家庭整体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是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社会适应能力、获得学业成功以及教师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关键。本文对家庭与特殊教育专业人员的合作做了历史回顾,阐述了在合作模式下家庭各成员和特殊教育专业人员的角色转变,为我国特殊教育者与家庭建立积极、平等的合作关系提出了三项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背景下,对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支持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幼儿园有质量普及普惠的核心要素之一。按照样本筛选、框架确立、并置比对、穿梭比较和思考建议五个步骤,依据程序化扎根理论,运用MAXQDA分析软件对六个国家的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对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支持可分为学前教育机构的内部支持与外部支持2个核心维度,涵盖“物理环境”“文化氛围”“课程方案”“培训指导”“管理服务”5个核心要素及16个细化指标,共同支持特殊需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应强化学前教育机构的内部支持,包括强调营造尊重、包容的教育环境,促进特殊需要儿童的归属感;满足差异化教育需求,为特殊需要儿童制定课程方案;秉持人本、多元的评价,助力特殊需要儿童获得成功;应联动学前教育机构的外部支持,包括与特殊教育机构紧密合作,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专业支持;构建整体性援助服务,为特殊需要儿童编织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