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首先探讨"翻译隐喻"和"译者身份隐喻"的定义以及"翻译隐喻"之间的映射过程,然后考察"译者身份隐喻"与翻译原则、翻译策略或方法选取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的认知规律。"译者身份隐喻"与翻译原则、翻译策略或方法的选取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其特定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2.
翻译与隐喻都是人类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译者对原诗与源语文化的体验认知决定着其对原诗的理解,同时也决定了隐喻在译文中的情感映射。辩义是翻译之本,而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告诉我们,译者再现的不仅是原诗,更是诗人情感的映射。  相似文献   

3.
龙江华 《培训与研究》2006,23(5):125-128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思维与行为方式。由于语言中隐喻的普遍使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跨文化翻译就是将原语中的隐喻转换成目的语中的隐喻的一种活动。因此,译者的隐喻认知能力对翻译的质量和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译者可以从文化习得、概念隐喻的习得和语境分析三个方面来提高其隐喻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4.
刘欢  孟增辉 《海外英语》2014,(15):126-127
从认知语用理论出发,结合隐喻认知观和关联翻译理论,对诗歌中情感隐喻的翻译进行了实例性的分析和阐述,提出译者翻译过程中译文与原文认知效果的最佳关联就是翻译力求达到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Gutt关联翻译理论对隐喻翻译具有较大的解释力和指导作用。对于译者来说,在E惫喻翻译的过程中,必须清楚自己想在多大程度上与原文中的隐喻保持一致。译者还需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言环境,根据原文中隐喻的含义在译文中重塑隐喻意象,确保此译文与原文隐喻形成最佳关联效果。《酒国》包罗万象,含有大量隐喻,对其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以期能为隐喻翻译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隐喻的认知及其汉英翻译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而且是一种认知方式.本文介绍了隐喻作为认知方式的理论,并从隐喻汉英翻译的三个原则入手,对隐喻的汉英翻译进行探索.从而有助于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提高隐喻汉英翻译的质量,把汉语隐喻的喻体特征和文化寓意在英语译文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隐喻习语是语言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凝结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诸事物的特有观照方式,呈现出理想化的认知模式。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存在大量的隐喻习语,常以意象图式结构的形式得以表征。翻译的认知运作过程表现为译者对源文的“拆解”和在译语中的重构。文章以概念合成理论为视角,通过揭示翻译过程中的空间映射与合成理念来探究英汉隐喻习语翻译的认知运作方式,指出译者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用功能在不同文化中调整意象图式结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基于哲学认识论复杂性原则和方法论简单性原则,本文引入并厘清认知增量和认知优化两个概念,这有助于理解认知与翻译的关系:认知增量是知识叠加的过程和手段;认知优化是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模和目的;好的译文是认知优化的结果.尽管隐喻推理是或然性的,但只要译者要在认知增量和优化的原则下结合关联性、具体语境特征和作者意图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译者复制作者的隐喻构建过程,从而实现隐喻翻译的信度与效度.  相似文献   

9.
隐喻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新奇隐喻具备隐喻的原有特征,是研究隐喻运作机制的核心.可应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来探讨原文对译者产生的影响及其翻译的表现形式.翻译新奇隐喻要参照读者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以唐诗三百首的译者为研究对象,提出译者在进行隐喻文本的翻译时往往具有解喻者和施喻者双重身份。前者是指,译者在接触源语文本的隐喻时,需要经过自身经验映射和隐喻主体自洽这两个过程,对隐喻进行解读;后者是指,译者将原文隐喻译入目的语之时还需要经过施喻主体自洽,并且从目的语读者作为解喻者的角度出发,使译入的隐喻能够契合读者的认知体验。  相似文献   

11.
认知隐喻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认知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而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体系, 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不同语言文化的隐喻既有同质性又有异质性。翻译也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进而得出译者必须熟悉两国文化, 了解源语的隐喻化认知过程才能有效地传递信息, 完成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外来词的翻译应该顺应一定的认知规律。感官感知是认知的起点和基础,它在认知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样体现在外来词的翻译过程中。根植于人类认知体系的隐喻是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它对外来词的汉译可起到很强的理据性作用。感官感知和隐喻是认知语义学的重要内容,对外来词的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以此二者为认知理据翻译外来词,译者可选择更易于理解和传播的译法。  相似文献   

13.
旨在用西方国家的认知隐喻理论分析长篇小说《围城》中英本的隐喻翻译。认知隐喻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人类认知事物的重要方式,它为文学的翻译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角度,翻译活动是一个涉及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双重示意——推理的语言交际行为,这个推理模式可以为隐喻的翻译提供重要启示。从具体到抽象,从始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度分析其对作品意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隐喻的基本概念和翻译的性质、任务以及翻译和隐喻的关系着手,探讨了隐喻和翻译的共性,信息交流过程中隐喻对翻译的影响,说明了翻译过程中隐喻问题的探讨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在英汉隐喻互译中,译者应力求沟通不同文化的人群对事物的认知,求同存异,增进读者对异语文化的了解,促进不同文化人群间的交流,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相似文献   

15.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修辞现象和认知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基于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英汉隐喻互译策略可划分为归化与异化两种。博弈论视角下,翻译策略选择行为实质上是各种影响因素在译者内心深处的博弈过程,且归化与异化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译者应在英汉隐喻互译过程中灵活地加以选择运用。  相似文献   

16.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通过映射有助于人类从源域到目标域来认知世界。《围城》中"人是动物"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证明:人类共同的身体经验和英汉两种文化模式的异同决定了有些隐喻可译,有些隐喻不可译,以及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英汉隐喻完全移植的实现是翻译过程中求"同"忽略"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概念隐喻理论对"隐喻式语言"的诗歌翻译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意象本质上就是一个概念隐喻,古诗概念隐喻英译过程中,译者应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努力实现汉语概念隐喻和英语概念隐喻的"映射对等。  相似文献   

18.
隐喻、认知、翻译、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隐喻的基本概念和翻译的性质、任务以及翻译和隐喻的关系着手,探讨了隐喻和翻译的共性,信息交流过程中隐喻对翻译的影响,说明了翻译过程中隐喻问题的探讨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在英汉隐喻互译中,译者应力求沟通不同文化的人群对事物的认知,求同存异,增进读者对异语文化的了解,促进不同文化人群间的交流,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相似文献   

19.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隐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隐喻是根植于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着文化。因此,要想准确地翻译不同文化中的隐喻,首先必须清楚隐喻所涉及的文化背景。本文着重阐述英汉文化在隐喻翻译理解中的重要性,目的是使译者在隐喻翻译的过程中加强对不同社会文化的重视,最终达到对英汉隐喻贴切的理解和表达。  相似文献   

20.
安琦  刘宁 《林区教学》2011,(1):63-65
按照关联理论的观点,话语理解不仅仅是交际双方动态的认知推理过程,也是依据语境信息寻找最大关联的过程。翻译的本质是一种认知活动,是译者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从而达到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最大关联。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其意义的理解离不开语境,因此,隐喻也是一种语用现象。结合关联理论中的最大相关性和语境两个概念框架,分析翻译和隐喻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关联理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