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派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曾经是个禁区,80年代初逐渐兴起,80年代中期曾一度走红,但又很快跌落。90年代开始,它又“改头换面”在文坛上出现,渐有回复之势。世纪末,现代派前景如何?本文以商品经济发展走势为主要参照,以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的沉浮变化为依据,分析文学纳入市场后的变化,并根据两个文明建设的要求,提出世纪末的现代派文学从格调看是“积极的现代主义”,从形式看是“新现代主义”,从审美需要看是“泛现代主义”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末,《大家》杂志首先提出“新散文”的写作理念,其“注重散文文体的自觉探索,注重审美经验的独到发现的写作”,在世纪末的新时期文坛产生了极大的震荡。一大批写作者开始自觉地构建一种新的文学话语,同时,批评界对这一新的文学写作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文章就当代河南文学的发展流变给予观照: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河南的文学队伍初具规模,各类文学创作成果显著,但也存在着作品公式化、政治教化的局限性;80年代,文学大奖频频问鼎中原,文学豫军阵容已相当严整,并日益为全国文坛所关注;90年代以后的河南文坛佳作倍出,取得了优于任何时期的骄人成绩。文学豫军已经成为一支驰骋中国文坛的文学劲旅。  相似文献   

4.
70年代末、 80年代初的 ,被称为“新时期之初的文学”近年来受到一些责难。如果以历史主义的观点和符合国情的态度加以考察 ,这是不全面的与不公正的。由此引发出对近年来文坛种种现象的反思 ,可以从那个文学时代 ,获取许多有现实意义和潜在价值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人民文学》一度被誉为“国刊”。该刊的地位与使命使其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思潮颇为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尤其在90年代,《人民文学》期待的现实主义宏大叙事作品匮乏,“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出现回应了该刊的呼唤,从而受到刊物的大力支持。《人民文学》对“现实主义冲击波”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在扶持其成长为90年代文坛重要的文学潮流的同时,也遮蔽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的西欧文坛弥漫着一种怀疑悲观、忧郁厌世的情绪,被称为“世纪病”。大约一个世纪后的中国五四文学中也出现了一批孤独忧郁、悲观绝望的文学形象。本文通过分析二十世纪初中国五四文学中出现的“多余人”形象与十九世纪初西欧文坛上出现的“世纪病”患者群像的渊源与流变,揭示世纪末思潮对五四文学的深刻冲击。  相似文献   

7.
程佩 《考试周刊》2007,(14):11-12
新世纪文学已经走过了六年,新世纪这六年的文学既是当下的现实,也是当代的历史。“新”是前进与动力。新世纪的文化景观和文学景观促使我们要以一种平常心来直面这个“新世纪”。与90年代中后期相比,当下的文坛已由平和取代了焦躁,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文学“同路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路人”是文学家借用于政治领域的一个词汇。文学“同路人”的称谓最初出现于二十年代的苏联,二十年代中期传入我国,并长期流传于我国二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坛.鲁迅作为中国文坛上最英勇的斗士,作为首先向中国文坛介绍苏俄、东欧文学的“窃火者”,一开始便与苏联“同路人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作为中国“同路人”问题的一个焦点,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留下了许多话题.  相似文献   

9.
“西海固文学”源于80年代初,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得到区内外文坛认可并受到广泛关注,则是在90年代中后期。“西海固文学”发生发展的根本内因是它的“地缘”特性,只有从这里出发诠释概念本身的文学和文学以外的意义,才有望为“西海固文学”实现突破与超越提供一种比较可靠的认识向度与思考座标。  相似文献   

10.
“80后写作”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群体的写作,他们现身文坛,大约是在上个世纪末。进入本世纪后,新作层出不穷,尤其是“新概念作文大赛”连续数年举办,推出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写手,使“80后”文学群体愈来愈壮观,在文坛内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使得“80后写作”成了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一个文学存在。“80后阵地”栏目的开设,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80后”青年作家们的写作手法,更好地领悟文学知识,如果同学们对本版有好的建议或想法,欢迎提问和讨论:saibeiyaowang@163.com或写信到本杂志社与“80后阵地”联系。版主:塞北药王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颓废主义思潮笼罩着欧美文坛,代表着典型的“世纪末”情绪.与其比肩的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也共同参与酝酿了苦闷、彷徨、悲观和唐颓的世纪末绝望情绪.王尔德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刻画了世纪末人物的典型画像,小说中主人公烦躁不安、精神混乱和道德败坏,是当时欧美社会人们生存方式的写照.浏览近年的中短篇小说,会惊讶的发现,一个世纪后的中国当代小说,在举步跨入21世纪的门槛时,同样萦绕着“世纪末情绪”.文学进入90年代后,在走进世纪末的同时,也更深入地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由于小说不可能宏观地洞察生活,只能从微观的每一个国人的角度来反映社会生活,因此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价值天秤的倾斜,大中型企业和下岗职工的生存困境,金钱唆使下的道德沦丧,经济秩序混乱下的腐败,对西方生活方式的盲目追求等,都使社会的病态情绪,在当今中国文坛上仍然挥之不去.正如作家殷慧芬所言: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文学现象,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坛上轰动一时的“先锋文学”早已烟消云散。但一直以来,评论界对它的价值褒贬不一,尤其是对它在90年代以后的存在状态更是徘徊于“终结”与“并未终结”之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从狭义上来说,作为一个具体的文学团体,以马原、余华等人为代表的“先锋文学”已经终结;但从广义上来说,作为一种文学精神,则是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先锋文学,“先锋文学”因而又是永恒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末,《大家》杂志首先提出"新散文"的写作理念。其"注重散文文体的自觉探索,注重审美经验的独到发现的写作",在世纪末的新时期文坛产生了极大的震荡,一大批写作者开始自觉地构建一种新的文学话语,同时,批评界对这一新的文学写作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正> 湘西土家族每十年向文坛贡献一位小说家:五十年代出了孙健忠,六十年代出了胡柯,七十年代出了蔡测海,八十年代出了杨双奇。他们都致力于沈从文开始的描绘湘西各族特异的“生命形式”和特殊的人生风景,都有厚重的“湘西味”,浓郁的“山味”和“野味”。而杨双奇又格外偏好追寻和探索湘西山水孕育的人生意味。 《王五味》(载《民族文学》1989年第12期)铺陈了伙头军经历的种种坎坷、屈辱、不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国社会浩荡复杂的历史背景,文坛“为人生”的文学思潮以及宏大叙事的内在召唤,同时还有作家自身素质的具备、外来文学的滋养等种种条件下,从希腊悲剧发展而来的三部曲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坛应运而生并趋时而盛.  相似文献   

16.
1991年初,北京文学推出“新体验小说”,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新体验小说”在9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目前的中国处在开放改革的大潮中,人民有理由要求文坛赶上飞速发展的时代,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 可惜的是,文坛没有做到这一点 文学与现实脱节,文学与读者差距加大 比如说,文坛甚至多年来忘记了中学的师生 其实,广大中学生是文学的忠实朋友。他们有一定文化,能接受新事物,对现实敏感 他们已经或正在成为文学的虔城读者 他们人数众多,如果文学有吸引力,他们将终身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期也最长 但有些作家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是给谁看的,远离社会生活,不关心现实,更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桂军”在中国文坛声名鹊起。《广西文学》作为广西区唯一一家省级纯文学期刊,对“文学桂军”的整体崛起起到了指导、宣传、策划和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为广西文学的发展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末中国小说的流变和自由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以小说为主流,在启蒙意识和功利思想的作用下,一直承担着时代的使命。而20世纪末中国小说发生了极大的流变,逐渐淡化了“五四”启蒙立场和社会功利意识,日常情感和个人体验成为小说叙事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的伤痕反思文学使长期禁锢的文艺政策逐步解冻,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在摆脱文学过重的负荷,回归文学自身的努力中受挫。在严肃文学被冷落的沉寂中,被商品化思潮左右的大众文化直接影响了文学,使之退居边缘,小说现代叙事在回归故事的通俗性、个性化写作过程中成为日常化、个人化自由写作的具体表现。商业化境遇使20世纪末的小说流变形成了90年代小说很突出的边缘化自由写作的形态。“新写实”小说、新生代作家、女性写作,以及其他小说创作的不同努力,构成了90年代小说的多元格局,使20世纪末的自由写作成为可能,文学的多元自由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由于20世纪对80年代文学形式实验的反拨,90年代的文学创作存在着回归写实的倾向。新生代作为90年代文坛上的一股重要力量显然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他们在作品中轻松自如地表现着自己置入其中的现实生活,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验。与新写实作家视点仅止于当下生活不同,新生代作家在书写当下生活、当下经验的同时又寻求着某种超越。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对“幽默”一词的理解出发,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在失落、再生与变异三个方面回顾和反思了幽默情调在我国新时期小说中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里程,同时探寻了在不同阶段、不同作家笔下,呈现出的不同特质(70年代的“对象”嘲弄—>80年代初的“自嘲”—>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的“自虐”),从而对这一文学艺术风格在我国新时期文坛上始而复出,进行较为客观的、全面的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