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脱离,造成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创造条件,推进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努力搭建院校、企业、学生之间的桥梁,实现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高职院校构建校企深度融合办学模式,关键之举是建立校企"双赢"合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谈高职院校如何建立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启明 《成人教育》2011,31(2):71-72
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高职教育不能关门办学,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实习实训,必须有行业企业的支持与合作。但是,现实中的校企合作模式往往是高职院校“剃头挑子一头热”。文章站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角度,结合近年来高职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分析了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因素,提出了今后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校企双赢、共赢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面向社会需求的开放式教育模式。本文通过对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点、实施过程和效果等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能够很好落实"以就业为导向"和"产学结合"的办学思想,能够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紧密合作,能够实现学生、企业和高职院校的三方共赢。  相似文献   

4.
校企深度合作是高职院校实行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根本途径,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全过程,吸引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形成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共赢,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校企合作创新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主动力,也是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基本途径,构建和完善校企合作共赢创新机制,才能促进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本文结合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在开展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合作模式等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赢机制提供了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构建"订单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用人的满意度。"订单式校企合作"办学的实施过程可分为明确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组建校企合作共育组织、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选拔学生组建"订单培养班"、校企双方共同实施人才培养以及优选毕业生安置就业等六个部分。"订单式校企合作"既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举措,又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能力对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赵天宇 《考试周刊》2012,(91):160-160
校企合作办学能够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通过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及高规格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就业、学院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共赢。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在探索特色办学,而特色办学的关键在于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程度。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通过与区域经济发展及行业企业发展相融合,建立了校企深层次合作的特色发展及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前高职教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广西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对高职院校"企业全程介入"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实现学校、旅游管理企业与学生"三方共赢",为广西高职教育办学思路提供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因此,企业对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素质和技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一些高职院校对电子商务专业实行了校企合作的模式,使企业和高职院校实现了共赢。通过对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分析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0.
李瑛 《教育与职业》2012,(36):168-169
高职院校为企业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企业的发展又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企业文化成为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时候,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怎样融合,是校企深层次合作,实现共赢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实现高职教育办学宗旨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校企深度融合是高职院校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科学定位。为了适应此项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应建立适应校企深度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这是保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出发,针对高技能人才的动态性和多样性,阐述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评价方法,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职业教育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因此,高职院校要高质量地完成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之路。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从数量的扩张转向了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是否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本质,直接决定着高职教育的质量。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成为培养高职实用人才的有效途径。不少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但由于当前国内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形成可供推广的成功模式,距离真正理想的校企合作模式还有差距,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加以解决。为此,本刊特意组织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系列笔谈,探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有关问题,以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任一波 《职教通讯》2015,(17):45-47
随着高职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育人功能,共享校企合作平台的资源。针对目前高职就业教育现状,通过依托校企合作三大平台,开展三段式就业教育,完善基于校企合作的三级就业工作管理机构,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评价系统,探索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就业教育模式,来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形成校企合作共融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学生、学校和行业企业的"多赢"。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办学与企业密不可分,企业需要人才的规格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努力方向,校企联合办学才能实现优势互补,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达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行“零距离”办学、“订单式”教育、“零适应期”合作教育模式,才能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用人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和发展党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成功的有力保证;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及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必然趋势。但是,在学校与企业具体的合作中往往忽视了学生党建工作的齐抓共管,因此,怎样进一步探索实践校企合作中学生党建工作,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赢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目前高职教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过对高职院校"企业全程介入"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共赢",为中国高职工学结合的办学思路提供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校企合作办学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校企合作办学是高等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拓展和延伸。校企合作办学不仅有利于解决校企之间的人才供需矛盾,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规格,而且对改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形成高职办学特色等有着重要作用。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建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良好的运行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办学需要建立通畅的合作渠道,构建“共享、双赢”的机制与模式。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在当前企业市场越来越专业化、科技化、复杂化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合作办学的规模和形式,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思路,努力形成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使校企联合办学与促进职业学校发展形成互动关系,实现院校和企业的互助共赢.  相似文献   

19.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目前促进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提升的最重要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办学的内在逻辑要求,是推进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新时期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也是高职院校探索办学路径和选择办学措施及突出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双向互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依据"需求导向、校企协同、共享共赢和以人为本"这一原则。基本形成了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