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辑”和“发行”是杂志赖以运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近代报纸杂志的主要分工模式。《新青年》的编辑和发行机制不仅推动了“启蒙”与“生意”的相互成就,同时也在运作转换中见证了这份刊物的人员流变和成长历程。《新青年》在创刊之初就奠定了编辑和发行的“两分”机制,这个“两分”是双方的相对独立、相克相生,更是主客间角色的吊诡乃至错位。随着陈独秀任职北大,《新青年》的编辑与发行也在“空间分离”而又“遥相呼应”的状态下成长为家喻户晓的“金字招牌”;“新青年社”成立后,《新青年》编辑和发行收归一体,这就为《新青年》向马克思主义宣传刊物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90年前的《新青年》亮出了“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就这位“德先生”而言,在《新青年》前身的《青年杂志》时代,其语言表述为“惟民主义”。陈独秀深感青年教育之重要,因而该杂志第二期有《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文中胪列教育青年的四个主义,次第为现实主义、惟民主义、职业主义和兽性主义。  相似文献   

3.
《出版史料》2010,(2):115-115
新青年 《新青年》月刊,1915年9月创刊,1922年7月休刊,共九卷。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始改称“新青年”。自第八卷起,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亦曾经一度以该刊为机关刊物。  相似文献   

4.
《新青年》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新闻短评栏目“随感录”,以“小我评论”的独特评论形式,在同类评论中独树一帜,在当时引起了重大反响。《新青年》“随感录”的“小我评论”特点为:以“小我化”的角色扮演贴近受众心理;以人性化的阐释方式实现理论传导;以冲突性的思想阵营形成舆论多数;以个体化的批判与精神呐喊重塑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现代报刊史上最重要的一份 刊物,《新青年》有自己颇具特色的新闻报道和 新闻评论。其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打破其“不谈 政治”的戒条,关注时局,为追求民主科学、唤 醒青年的目标服务,使《新青年》成为典型的高 级刊物。从新闻业务发展的角度看,《新青年》 在新闻述评体裁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并最 终使该体裁成熟;其“随感录”栏目,则开五四 时期类似杂文的新闻短评之先河。  相似文献   

6.
浅论《新青年》作者群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刊了 《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该杂志一开 始“销售甚少,连赠送交换在内,期印一千 份。”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后,杂志迁往北 京,在短时间内,《新青年》迅速风靡全国,成 为领导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青年》之所以产 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源于该杂志的思想性和时代 性,而这,完全是因为它有一个强大有力的作者 群。  相似文献   

7.
五四初期中西文化碰撞非常激烈,陈独秀充分利用《新青年》这一出版物,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译介大量外国著作,将翻译出版看作形塑中国文化主体身份的重要手段,输入西方现代文明,重塑国民精神,建构中国的新文学、新文化.陈独秀的翻译出版活动改变了晚清翻译风尚,确立了现代性翻译的基本架构,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8.
文摘     
《新青年》:鲁迅的“思想故乡”鲁迅与《新青年》的关系甚为紧密和深刻。一方面,鲁迅是《新青年》的编辑者,主要撰稿人。在《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和核心刊物的运动过程中,他虽基本上没有进入该杂志的核心层,但积极参与、努力贡献的姿态从未改变;另一方面,正是《新青年》渐成气候的新文化运动吸引了鲁迅,鼓舞了鲁迅,在一定意义上成就了鲁迅。首先,从人生道路而言,鲁迅原想走整理古籍、钞刻古碑的沉闷的学术之路,因为《新青年》编辑的敦促和影响,才放下了对这些古文献的研究而走向生气勃勃的新文学创作和社会文明批评。其次,从人…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从事20世纪思想史研究的学者,与《新青年》结缘是必然的.毕竟,那是自己的研究对象.而就这个研究对象来说,它属于过去,是曾经存在过的辉煌.谁都不能否认,《新青年》是我国现代思想史上可遇不可求的精神贵族. 但是,贵族也需要贵人.作为故纸堆中一方静态的存在,如果没有“知遇”,“永远的《新青年》”也只能永远以废墟的形式蜷缩在图书馆的一角以醉卧状“永垂不朽”着.这一“存照”,显然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报道史视野中的《新青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科学报道史的视野中来看, 《新青年》的科学观以及科学报道完成了由“技” 入“道”的质性转变。《新青年》的科学观是自 然科学法则作用下的社会科学观,是批判旧文 化、倡导新文化,改造国民性、提高国民素质的 有力武器。目前,大量不科学、伪科学和反科学 的东西依然存在,公众科学素质相对较低,科学 启蒙任重道远,科学报道有待改进。《新青年》 的科学观及科学报道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值此纪念“五四”运动81周年之际,特向广大读者介绍五四时期的刊物———《新青年》。甘肃省档案馆馆藏“五四”爱国运动时期的著名革命刊物《新青年》8册。其中:第2卷第1号1册;第4卷第3号1册;第7卷第5号1册;第8卷第1号至第5号5册。除第2卷第1号的1册封面下半部有所残损外,其余各册尽管因年久泛黄,但基本保存完好,堪称不可多得的珍品。这些藏品的起止时间为1916年9月至1921年1月。《新青年》文化内涵丰富,经初步统计,此8册刊物内容包括:论文49篇;社会调查5篇;俄罗斯研究36篇;随感录23篇;翻译外国作品…  相似文献   

12.
对电视"学术论坛"现象的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锋 《新闻记者》2006,(10):50-51
电视学术论坛现象的兴起电视媒介真正意义上染指学术,传播思想声音,开创“论坛节目”先河的是在1999年7月11日。湖南经视凭借岳麓书院丰厚的人文地理优势,以巨大勇气和战略[光推出余秋雨的]讲《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这种现场传播学术思想的传播样式后来]变为湖南卫视《新青年》子栏目《新青年·千年论坛》的雏形,并在2002年4月最终更名为《千年论坛》,成为独立栏目。与此同时,这种新鲜的极具生命力的节目样式,在一定程度上又孕育、催生了一批电视学术论坛节目。央视12频道《西部论坛》、央视2套《经济大讲堂》,中国教育电视台《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13.
新青年社于 1920年 9月在上海成立,为党的早期出版发行机构之一。社址在上海法大马路大自鸣钟对面。   新青年社除出版《新青年》、《劳动界》、《伙友》等杂志外,还编译出版了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新青年社与《新青年》杂志的关系及变迁情况是这样的:《新青年》月刊于 1915年 9月 15日在上海创刊, 1922年 7月休刊,共出了九卷。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始改称《新青年》,由群益书店出版。   《新青年》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织的机关刊物。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该刊一度为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当出版到第八卷第六…  相似文献   

14.
易雯  刘祥平 《新闻窗》2012,(1):77-78
《新青年》是中国近代新闻出版史上的一份重要杂志。在社会制度落后、科学技术亦不发达、蒙昧的民众思想亟需启蒙的“五四”时期,《新青年》的出现,以及它对科学方法的倡导、对科学知识的推介.使之成为一面救国救民的旗帜。当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中国已从封闭的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自然经济走向商品经济,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回眸《新青年》对中国现代科学的启蒙,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感录”是《新青年》评论社会和时事的一个栏目。最初见之于该刊一九一八年四月第四卷第四号。刊载时每期三五篇不等。开始时各篇没有单独标题,从第五十六篇起才在“随感录”的总题下有各篇的题目。在整个《新青年》的出版中,一共发了一百三十三篇“随感录”。鲁迅为该栏撰文始于一九一八年九月份第五卷第三号,即“随感录”第二十五篇。起止于一九一九年十一月第六卷“随感录”第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始,是以《新青年》杂 志的创刊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 播,就是与《新青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本 刊物的创办具有这样的意义,在中国的革命史上 是绝无仅有的。 《新青年》是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在 上海创办的。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 改名为《新青年》。这个刊物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最主要阵地。十月革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  相似文献   

17.
《出版史料》2004,(1):56-56
鲁迅写的文言小说《怀旧》,是用笔名“周卓”发表在1913年4月《小说月报》第4卷第1号上,是他写的第一篇小说。而写成于1918年4月的《狂人日记》是用“鲁迅”笔名发表在同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  相似文献   

18.
1920年7月,袁振英来到上海,与老师陈独秀相遇,并接受陈独秀邀请出任《新青年》“俄罗斯研究”专栏主编.他由此步入中共创始人行列,由“五四运动急先锋”转变为“共产主义马前卒”.  相似文献   

19.
《东方杂志》与《新青年》为中国近代两大名刊。两刊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对"中西文化论战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具体言之,杜亚泉时期的《东方杂志》认为"中西文化调和",而陈独秀时期的《新青年》认为"中西文化断然不能相容"。从表征上看,商务印书馆"十大杂志"广告是应对陈独秀等新文化派的攻讦而提出的应对措施。从文本分析看,"东西文化论战问题"是反映出《东方杂志》与《新青年》谁更"趋新"的问题。应该来说,应将《东方杂志》归于新文化运动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当下中国社会共同文化使命这一大背景下,浙江卫视推出文旅探寻体验节目《还有诗和远方·非遗篇》。该节目以旅游为载体,以“非遗”文化为内核,通过挖掘各地“非遗”文化的真实样态和精神内涵来传承中华历史文脉。本文从节目的传播理念、传播创意和优化路径三个方面来分析该节目的传播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