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索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与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量表和亲子依恋量表对湖南省醴陵市226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父母离开时间长短导致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中感冷漠因子存在显著差异;情绪性问题行为因子与父母亲亲子依恋、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论:亲子依恋能够对留守儿童的情绪性问题行为做出预测,母亲依恋比父亲依恋的预测力要好。  相似文献   

2.
南阳市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现状,以某地区291名中小学留守儿童为对象,采用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和同伴依恋问卷进行测试。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攻击行为、冒险行为、同伴依恋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与同伴依恋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致感、同伴依恋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对327名西南地区留守儿童施测心理一致感量表简版(SOC-13)、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中的同伴依恋分问卷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结果发现:(1)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致感、同伴依恋性别差异显著,女生的同伴依恋、心理一致感均显著高于男生;(2)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致感、同伴信任、同伴沟通、同伴依恋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同伴信任、心理一致感显著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同伴疏远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前者显著负向预测后者;(3)心理一致感在同伴依恋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9%。因此,可通过调节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致感和同伴依恋水平对其心理健康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依恋量表和心理韧性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流动儿童依恋特点及其对心理韧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女生、家庭收入高于3000元、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亲子依恋中社会度和心理韧性中的目标专注均高于男生、家庭收入低于3000元、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流动儿童亲子依恋的总分与心理韧性的各维度、心理韧性总分与亲子依恋各维度均有显著相关;安全型流动儿童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四方面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种依恋类型的流动儿童,恐惧型流动儿童在以上四方面均最低.尽管流动儿童个人、家庭、学校因素对其心理韧性有预测作用,但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对其心理韧性有更强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5.
用问卷法和同伴提名法对876名小学生的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与小学生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各变量的不同水平之间儿童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对儿童的孤独感有较大的预测作用,但在不同性别、年级水平上又存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亲子依恋对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重点考察了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及师生关系的调节作用。以1810名寄宿制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对亲子依恋、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及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年龄和年级后,亲子依恋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同伴关系能够在亲子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且这种间接效应会受到师生关系的调节。研究结果为提升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干预指导。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的社会关系主要有三种: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小学生的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共同对于小学生的学业成绩有较大的预测作用,但在不同性别、年级水平上又存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8.
采用《留守儿童耻感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对537名留守儿童和492名非留守儿童对照组进行测试,探讨留守儿童耻感心理与同伴冲突情境下的应对方式状况及关系。结果发现:(1)留守儿童在行为耻感因子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在同伴冲突情境下,留守儿童采用退缩、攻击和幻想应对方式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而采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则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2)关系耻感能够正向预测求助应对方式;四种耻感心理因子能够正向预测问题解决应对方式,也能负向预测退避和攻击应对方式;行为耻感能够正向预测幻想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9.
以重庆市440名流动儿童与192名城市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同伴评定量表、师生关系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个体歧视知觉"流动儿童版问卷,考察了流动儿童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及歧视知觉的特点并考察了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与歧视知觉之间关系,结果表明:(1)同伴关系无论是在性别、学段还是两类不同儿童群体上的差异比较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师生关系上,女生好于男生,在正向师生关系上高于男生,负向师生关系上低于男生得分;歧视知觉方面,男生感受到的歧视高于女生。(2)同伴关系与歧视知觉呈负相关,师生冲突、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呈负相关。(3)同伴关系、主观支持可以负向预测歧视知觉,师生冲突可正向预测歧视知觉。(4)社会支持在流动儿童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与歧视知觉间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流动儿童亲子沟通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流动儿童亲子沟通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采用亲子沟通问卷、主观幸福感自我评定量表、自尊问卷和问题行为问卷对北京市1016名流动儿童和446名城市户籍儿童施测.结果发现,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亲子沟通的频率、时间和主动性较低.在亲子沟通各维度上,城市儿童得分都显著高于流动儿童.在流动儿童与父母沟通的倾听反应维度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在父子沟通的开放表达、分歧冲突解决和理解性维度和母子沟通的开放表达和倾听反应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二年级得分最低.流动儿童亲子沟通的开放表达、理解性和分歧冲突解决维度可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亲子沟通的四个维度都可正向预测自尊,开放表达和理解性负向预测内化问题行为,理解性、倾听反应和分歧冲突解决负向预测外化问题行为.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流动儿童与父母的沟通频率低,时间短,主动性不强,沟通质量较低.亲子沟通各维度可显著预测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自尊、生活满意度、孤独感、抑郁、社交焦虑和问题行为问卷对五省2134名农村籍流动儿童、双留守儿童、单留守儿童、曾留守儿童、一般儿童进行调查,以考察留守与流动对农村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总的社会适应方面,一般儿童最好,明显优于三类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较好,明显优于双留守儿童;(2)在社会适应各指标上,与一般儿童相比,三类留守儿童的自尊低、孤独感强,双留守、曾留守儿童的抑郁高,单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高,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强、生活满意度高;与双留守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自尊高、抑郁低;(3)上述差异在女生和/或小学生中表现明显。这表明,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对儿童社会适应有不利影响,流动对儿童社会适应无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传统儿童教育的误区可以归因在没有认识到儿童的精神发生现象和发生规律.没有认识到成人的精神世界是要经过儿童的精神世界的数次结构性转换才能达成.对儿童精神发生现象的无知是成人本位的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创作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的根源之一.中国传统教育和传统儿童文学创作所强调的将成人世界的"大道理"教给幼小儿童、时下流行的儿童读经运动等等,都是脱离儿童世界的.中华民族迄今在文化层面上尚未建立现代儿童观念和现代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师生冲突的差异,对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约2000名儿童和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对流动儿童具有歧视性,倾向于选择强制的方式,对城市儿童选择沟通的方式;流动儿童仍对教师较为敬畏与认同,城市儿童较多表现出不满的情绪;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冲突强度都较低,流动儿童的冲突持续时间更短;冲突结束时流动儿童师生关系较佳,城市儿童师生关系却趋于疏离,冲突对城市儿童心理的消极影响较强.为解释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师生冲突的差异,采用解释现象学分析方法(IPA)对6名教师进一步访谈发现:从低教养水平高教育期待的家庭中走出来的受歧视的流动儿童,仍对教师较为敬畏与认同;质朴的、亲密友爱的传统师生关系观促使冲突结束时流动儿童的师生关系较佳;教师权威观的变迁致使城市儿童的不满情绪及冲突的消极影响较强.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近代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一直活跃在中国思想舞台的中心。梁启超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梁启超重视文字阅读的普及,建立了“识字——阅读——理性”的逻辑关系;重视女性,肯定女性在塑造童年和保护童年方面的重要作用;还强调要培养幼童的廉耻观。梁启超一方面批判了中国落后的儿童教育;另一方面在学习西方儿童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儿童教育的主张。  相似文献   

16.
有关小学生操行评语写作方面的论文,频频出现在各类教育刊物上,促进、推动了小学生操行评语写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然而,从小学生的性格、心理特征方面研究小学生操行评语写作的论文,却并不多见。因此,本文试图从这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7.
Nigel Green 《Literacy》1988,22(1):8-14
  相似文献   

18.
父母与子女     
《海外英语》2004,(4):30
It is natural for young people to be critical of their parents at times and to blame them for most of the misunderstandings between them. They have always complained, more or less justly, that their parents are out of touch with modem ways; that they are possessive and dominant; that  相似文献   

19.
David L. Giveans is 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 and noted authority on nonsexist, preschool education, fathering, and parenting issues, as well as films and videos on these topics. In addition to his writing, lecturing, and consulting, he publishes the parenting quarterly Nurturing Today: For Self and Family Growth.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