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编程韧性作为学习者的心理特征要素,对于编程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但影响学生编程韧性水平的关键因素尚不清晰.基于此,研究采用调查研究法,利用滚雪球抽样策略得到有效问卷737份,针对本科生、研究生群体中编程学习者的编程韧性水平开展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编程学习者整体编程韧性水平较高,但男女性别的编程学习者及理学和工学的编程学习者在编程韧性的四个维度上仍具有显著差异.同时,编程韧性水平随编程学习年限的增加而显著增高;内部动机对于编程韧性水平具有更显著的影响;相较于协作编程学习形式,经常采用独立编程方式学习的学生具有更高的编程韧性水平.这一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洞察不同编程学习者编程韧性的差异,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业辅导,提升编程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2.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水平既受到个体先天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受个体的差异和学业成绩影响最为显著。现有研究对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研究较为薄弱。该研究利用MJSES(修订版2005)问卷测量并研究了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分析了高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其学业成绩相关关系。得到如下结论:从总体上看,高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发展水平基本正常,比五级评分制上的中间值略低。高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和两个年级上差异不显著;不同家庭来源高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差异显著。高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其各科学业成绩显著相关,不同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学生在其学业成绩上也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初中生学业拖延的特征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方法采用学业拖延问卷对264名初中生进行了测量,运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初中生学业拖延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男生的学业拖延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学业拖延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其中初二年级拖延水平较高;学业拖延与学业成绩呈显著负相关,低拖延者的学业成绩显著高于高拖延者,学业成绩高的学生其拖延水平低。结论初中生的学业拖延在性别和年级上有显著差异,初中生学业拖延对其学业成绩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汉中地区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性别、地域、性格、学习习惯四个变量对于学生文、理科思维的效应程度与效应方式,结果表明:(1)性格与性别对学生的文、理科思维水平均有影响;(2)不同地域的学生之间在文、理科思维水平上无显著差异;(3)学习习惯是影响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变量.而且学习习惯与文、理科思维水平之间呈现一种正向相依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5.
探讨中学生的希望特质,学业压力学业成绩的影响。以532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学生希望特质量表,中学生学业压力量表和学业成绩,用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探讨希望特质和学业压力对学业成绩带来怎样的影响。中学生的希望水平、动力思维、路径思维均与学业成绩显著相关,期望压力与学业成绩显著相关。结论:希望特质是调节中学生学业压力的重要心理因素,希望特质及学业压力对学业成绩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考察形式运算水平、言语思维能力、智力成就责任感三因素对初二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发现:(1)初中二年级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学业成绩分化.但文理偏科的现象却不显著。(2)形式运算水平、言语思维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初二学生各科成绩。言语思维能力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较运算水平显著。对于理科成绩而盲,两者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智力成就责任感对初二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不显著。(3)不同成绩的学生(优等生、差等生)在形式运算水平、言语思维能力上有显著差异。说明形式运算水平与言语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同及发展不均衡是导致初二学生学业成绩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追踪小学使用新旧课程的学生在升入初中后的学习发展变化情况,从课程、学校、性别等方面进行新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差异比较,得出结论:小学新课程培养的学生升入初中后在学习成绩上极其显著地高于旧课程培养的学生;从初一、初二测评中已经看出了其发展趋势,初三中考差异逐步加大。新课程对普通学校学生的影响要大于对优秀学校学生的影响。对于新课程,男女之间在学业成就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对于旧课程,在学业成就上女生显著地优于男生;新课程正逐步消除学生学业成绩的性别差异。新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延迟效应。尤其在数学学科上,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对理科课程成绩的影响大于对文科课程成绩的影响。新课程有效促进了学生基本素质、学科学习能力的发展,新课程基于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质,新课程迁移影响着学生学习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追踪小学使用新旧课程的学生在升入初中后的学习发展变化情况,从课程、学校、性别等方面进行新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差异比较,得出结论:小学新课程培养的学生升入初中后在学习成绩上极其显著地高于旧课程培养的学生;从初一、初二测评中已经看出了其发展趋势,初三中考差异逐步加大。新课程对普通学校学生的影响要大于对优秀学校学生的影响。对于新课程,男女之间在学业成就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对于旧课程,在学业成就上女生显著地优于男生;新课程正逐步消除学生学业成绩的性别差异。新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延迟效应。尤其在数学学科上,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对理科课程成绩的影响大于对文科课程成绩的影响。新课程有效促进了学生基本素质、学科学习能力的发展,新课程基于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质,新课程迁移影响着学生学习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家庭资本会影响儿童学业,从而影响城乡教育差异以及教育公平.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数据库(CFPS)的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和边际效应分析,从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以及社会资本三方面,对家庭资本对农村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家长主动与孩子沟通、检查孩子作业、家庭藏书量与家庭教育投入正向影响农村儿童的学业成绩;各项家庭资本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地理位置以及不同学业阶段的农村儿童学业成绩影响不同;当儿童成绩处在优和良水平上时,增加藏书量、增加家庭教育支出以及家长主动与孩子沟通能更有效地提高孩子学业水平,而对于成绩在中和差水平上的儿童,孩子成绩不理想时的家长行为更能有效地影响孩子学业水平.基于家庭资本视角,增加儿童学习工具投入、加强亲子沟通、塑造适当的身体化形态以及增加家庭教育支出等,有助于提高农村儿童学业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相似文献   

10.
家庭资本会影响儿童学业,从而影响城乡教育差异以及教育公平.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数据库(CFPS)的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和边际效应分析,从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以及社会资本三方面,对家庭资本对农村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家长主动与孩子沟通、检查孩子作业、家庭藏书量与家庭教育投入正向影响农村儿童的学业成绩;各项家庭资本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地理位置以及不同学业阶段的农村儿童学业成绩影响不同;当儿童成绩处在优和良水平上时,增加藏书量、增加家庭教育支出以及家长主动与孩子沟通能更有效地提高孩子学业水平,而对于成绩在中和差水平上的儿童,孩子成绩不理想时的家长行为更能有效地影响孩子学业水平.基于家庭资本视角,增加儿童学习工具投入、加强亲子沟通、塑造适当的身体化形态以及增加家庭教育支出等,有助于提高农村儿童学业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相似文献   

11.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基本路径。迎合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潮流,利用机器人技术提升学生创造力体现出更丰富的实践价值和时代意义。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法对国内外48项实验研究、6057条样本量进行编码处理,研究得出:1)教育机器人对学生创造力的整体影响效应为0.576,达到中等以上的影响水平,其中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对创新人格品质的影响程度一般;2)从学段来看,教育机器人对初中、小学的学生创造力影响效果较为明显;3)学科方面,机器人课程对学生创造力影响效果最好;4)教学主题中,原型创造对学生创造力影响程度达到中等以上水平;5)教学方式选择方面,探究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6)相比普通教室,实验室环境对于学生创造力发展更为乐观。结合实地调研,提出以下实践建议:推广实施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兼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人格及思维培养;注重低学段学生创造力培养,大力提倡软件编程教学;建构适用于机器人教学的创客教育模式,完善相关学科教师的培训体系及激励机制;促进实验室硬件、软件环境设计,多方面筹措教育机器人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12.
目前利用编程教学培养计算思维已经取得共识,人工智能案例驱动的编程教学解决了单纯的编程教学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的难题.依据人工智能案例驱动的编程教学理念,在分析计算思维、Python、人工智能案例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工智能案例驱动的Python编程教学培养高中生计算思维的教学模型.以"有声小说"为人工智能案例...  相似文献   

13.
当前,高校以学习者为中心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学习者对编程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传统课程实践环节中的编程练习较为单调乏味,很难激发学习者学习编程的兴趣,学习者甚至会对编程学习产生负面的情绪.本研究面向培养计算机编程能力提出一个基于计算机游戏的学习模型,该游戏模型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为例面向在...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编程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学生在编程过程中的行为,实质上反映了其对利用计算工具解决问题的认知水平,也映射出其计算思维的发展过程,挖掘三者间的隐含关系有助于通过优化编程任务设计改善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基于认知目标分类和计算思维三维框架构建映射关系,以Scratch可视化编程任务作为研究案例,采用编程操作视频分析与学生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编程行为表征的视角对认知水平与计算思维间的隐含关系进行挖掘后发现:一方面,认知水平与编程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知道与理解是编程行为的基础性认知,应用与分析是编程行为的核心,评价推动学生对编程行为的反思,而创造可激发编程行为产生新的作品。另一方面,在编程活动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计算思维的发展彼此关联且相互促进,编程行为中的低阶认知目标的达成是形成计算观念的基础,编程实践引发的高阶思维认知需求可促进学生对计算思维的领悟。因此,应当遵循认知水平与计算思维的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将面向各类认知目标的编程任务嵌入到教学设计中,方可有效实现利用编程教育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人才竞争的加剧,K-12阶段计算思维的培养成为重要的抓手。其中,通过测评准确把握现阶段K-12实践开展情况可推动计算思维培养更具针对性。本文先从理论层面建构了包含培养内容、教学方式和测评方法三个维度的K-12计算思维培养框架;然后采用元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分析41个测评实践案例,揭示和讨论计算思维培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展示未来可行的研究空间。分析结果表明,计算概念、计算实践、计算观念等计算思维培养内容在实践中都有体现,编程教学、跨学科课堂和独立学科三类教学形式也有一定的实践基础,题目测试法、编程测试法、作品分析法、调查法、图文分析法和观察访谈法等六种测评方式得到了使用和发展;但实践中仍存在培养内容不全面、教学形式相对单一以及多元评价意识不足等问题。文章最后提出全面掌握计算思维内容体系,关注空白研究维度,增加对非认知层面的关注,注重指标间的内部关联;尝试计算科学和编程教育范畴外的课程载体,增强个体发展的比重;研究各种测评方法的综合应用,加强对形成性评价的关注,以全面展现计算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普通高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计算思维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树立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并就基于计算思维的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结合典型教学案例给出了逆向思维教学模式及其构建过程,并对实施逆向思维教学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实践表明,逆向思维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知识接受程度和理解深度,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解决传统编程课程中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梳理当前编程教育研究现状,引入STEAM教学理念。在借鉴ADDIE模型与项目学习模式并综合多种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面向逻辑能力培养的编程课程教学实施模型——元项目教学模型,并以Scratch教学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学习效率,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有理数为例,基于文献研究提出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以数学核心素养的双向细目表为导向,在数学思想引领下整体设计与数学核心素养相匹配的教学活动。用教学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这种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业水平及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在前测和后测显著相关的前提下,实验班和控制班前测数据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两次后测中,实验班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班。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业水平和核心素养的发展,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e pedagogical integration of computing is interesting in educational contexts based on the contributions of Seymour Papert and Wing’s concept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Integrating arts in education can lead to the design of activities using Scratch combined with devices. The main goal is to evaluate the integration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in art education making use of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sensor cards and minicomputers, with a student-centred pedagogical approach. This research assesses the results of a control group of 35 students and an experimental group of 109 students in four different schools, using Mann-Whitney’s U-test for independent samples assessing ‘Active Learning’, ‘computational concepts’ and ‘fun’ scales. Applying data triangulation, and consistent with design-based research, the results of interviews and focus groups reinforced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e aforementioned test, providing validity to the study. There are advantages regarding student interest, motivation and commitment related to programming technologies in art and education, particularly pedagogical sessions with music. Handling devices, sensors and Raspberry Pi provides participating students with a factor of commitment and enthusiasm, with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Working with coding and devices brings an additional advan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nd digital competence. The results show an increase in creativity and artistic competence related to the ability to create music from the activities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described in the technological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