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中美《借款协定》与中国的国际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借款协定》是“珍珠港事变”后两国政府所签订的政治性贷款协定。美国出自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不得不给中国5亿美元贷款。在商谈借贷期间,中国敢于对美国企图控制中国军队的“建议”说“不”,敢于对美方的协定草案中某些有损中国主权的措词说“不”。美国高层人士在言谈中钦佩和尊重中国,美国需要中国继续战斗,美国又害怕“失去”中国。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和物力,赢得了美国和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尊敬,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了。  相似文献   

2.
“伟大社会”是美国第36任总统林登·约翰逊的内政纲领,它继承了“新政”、“公平施政”和“新边疆”①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改革,在实践上把政府干预扩大到空前规模,对美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当代美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伟大社会”的福利计划,扩大了美国政府对社会福利所承担的义务,把美国进一步推向“福利国家”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国人民的生活,为美国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美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晚于西欧,某些福利待遇也低于某些西欧国家,但是,其制度建立以后,却得到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3.
美国对日本政策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占有特殊的位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1951),美国从遏制苏联的需要出发,对日本实施了长达6年之久的单独军事占领。1947年美苏冷战局面拉开后,美国开始调整它的亚洲战略和对日政策,完成对日政策从“限制和削弱”到“扶持和利用”的转变。中国由美国的“亚洲盟友”变成“亚洲首敌”;而日本则由美国的潜在敌手变成助手,终于形成了美国对日单独媾和的政策。  相似文献   

4.
战前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干涉、扩张和控制。在此期间实行的“大棒政策”、“金元外交”、“泛美协会”及“睦邻政策”,无论形式上如何变化,其实质都是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即建立和维护美国在西半球的霸权地位。二战期间门罗主义的原则(即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得到了美洲国家的普遍接受,拉丁美洲真正沦为美国的“后院”。  相似文献   

5.
2005年10月,我有机会参加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教育管理高级研修班”,对美国的基础教育作了为期18天的学习考察。通过听讲、读书、对话、访谈、考察.不敢说“走进”了美国教育,倒确实是“走近”了美国教育,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及其教育文化有了远比从文本和媒体获得的深刻、具体得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论战后国民政府的"美债"与"美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胜利后,美国和国民政府为了各自的需要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国民政府从美国得到了大量的“美债”和“美援”,“美援”成为当时国民政府的财政支柱之一;而美国通过这种援助加强了对国民政府的全面控制。但所有这些“美债”和“美援”,却无法挽救国民政府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崩溃。  相似文献   

7.
美国传教士与近代美国对华外交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传教士来华,主观上多具有虔诚的基督新教“使命感”,希望把“普世”信念带到中国;客观上却从属于美国对亚太的政策,传教士来华活动对美国认识中国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近代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中,许多人直接地参与美国对华外交决策,这些决策中既体现了美国外交中的“现实主义”思想,服从于殖民政策,又具有“理想主义”的基督教“普世”倾向。  相似文献   

8.
美国“有效学校”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鉴于学校的“平庸”和“低效”,致力于改进学校,开展“有效学校”研究。什么样的学校是“有效学校”,美国教育实践者的观念不尽相同,研究涉及到教师的“有效学校”观、学生家长的“有效学校”观和学校领导的“有效学校”观。美国教育研究者则对“有效学校”的影响因素、一般特征以及框架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的长河中,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诗文洋洋大观,灿若群星,要翻陈出新,确属不易。而杨汉光先生却从独特的审美视角,巧借“美国刀”这一道具,采用层层铺叙、卒章揭旨的写法,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达到了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统一。文章先交代了“美国刀”的来历,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做好了铺垫。然后极尽铺叙夸张之能事,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详尽叙写“美国刀”的种种优点。文章先从正面描写美国刀“寒光闪闪,锋利无比”,接下来,又从侧面进一步极写美国刀的好处———以“方圆百里闻名”的“打…  相似文献   

10.
1995年1月,美国“全国学校历史科中心”正式颁发了称之为“国家标准”的历史教学大纲。这在美国的学校历史教育发展史上是一项重大举措,被称为“里程碑式的标志”。历史科国家标准的制定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1992年春季,就由美国的“全国人文科学基金会”和美国教育部“教育研究与改进局”开始了历史科国家标准研究计划,邀请了上百名的历史教师、督学、社会学科的专家、学校官员,以及几十名历史学家,还有各种专业团体和社会团体,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成为世界两大强国,面对如何划分势力范围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朝鲜半岛成为美苏对峙的前沿阵地。美国这一时期先后经历了杜鲁门、艾森豪威尔总统的两届政府,对朝鲜政策的变化,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既有美国内部的原因,也有苏联、中国、朝鲜等外部因素,本试简要论述这一时期美国对朝鲜政策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将给两国和世界带来巨大机遇.而中美对抗将给两国和世界带来巨大损害.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应建立在新型战略稳定的基础上.这种新型战略稳定关系具有不同于冷战时期美苏战略稳定关系的特点,它包括良性互动型稳定、综合性稳定、非对称性稳定等.为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两国必须抛弃冷战思维,促成相互尊重、平等互谅、相互信任的氛围,养成相应的习惯,并形成协商与合作的完善机制和平台.中美分别作为太空领域新兴大国和主导大国存在竞争,但也有共同利益或相似利益.建立太空稳定与合作框架应该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第一阶段的目标,中美应实行相互战略克制.  相似文献   

13.
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的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中关关系走向缓和。中美关系的缓和,既是两国领导人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做出的现实选择,是毛泽东和周恩来与尼克松和基辛格的伟大杰作,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珍宝岛事件在中关关系缓和进程中只是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58年确立的“演变”政策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后美国对东欧的基本政策。美国历届政府都努力推行“演变”政策,以求促使东欧国家脱离苏联阵营,并最终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该政策决定了在冷战时期美国对东欧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等诸多交流都基本具有了“演变”的政治目的。然而,1989年东欧剧变虽然是美国冷战年代历届政府推行“演变”政策所寻求的政治目标,但却不是美国长期实施“演变”政策的直接结果。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西欧国家在共同反苏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以美国为主导地位的联盟关系。但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欧双方实力的变化,美欧关系充满了矛盾和分歧,美国的盟主地位遭到挑战。尼克松时期调整了对欧政策,但并未从根本上缓解美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6.
冷战期间,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始终是美、苏争夺的焦点。美国在中东的外交政策与其说是为了捍卫国家利益,不如说是保护以洛克菲勒石油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几个垄断财团的利益。可以说在中东这一地区,美国的国家利益与洛克菲勒石油跨国公司的利益出现最大程度的重叠,并使美国执行带有“中东特色”的外交政策。文章拟简单阐述,并试图从中找出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经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南海政策,因循的是为美国对外总体战略服务的原则,既是其国家利益谋求的现实凝练与体现,同时又是其对外战略拓展的历史积累与沉淀。美国南海政策的演变,体现了美国对中国防范与遏制的战略思路,对南海地区的局势及当事国的行为都产生了难以预料的影响;中国对此应冷静应对。  相似文献   

18.
美军非洲司令部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产物,承载着重塑美国非洲战略的任务,服务于美国的安全、能源和外交政策。非洲司令部的生存环境是困扰美国政府和美军事当局的难题。美国国内对非洲司令部存在的价值及运作方式的疑虑,非洲众多国家的反感与排斥乃至国际社会的担忧,对非洲司令部的有效运作构成重大挑战。中美两国在非洲利益共性的存在,为中国借鉴美国非洲战略之得失提供了可能。尊重非洲国家的利益与需求,慎重考虑在非洲的军事存在,是巩固和强化中非关系的重要手段。加深对非洲国家的理解,汲取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增强我国的竞争力,是保护中国在非洲利益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9.
欧洲是冷战时期美苏争夺的主要场所,而德国又是美苏在欧洲争夺的中心。但冷战的起源则来自欧洲的东南端,即巴尔干半岛。在那里聚汇着二战后初期美苏两国的矛盾:的里雅斯特的争端、处置战败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问题、黑海海峡的风波、希腊内战……导致杜鲁门主义的诞生,从而揭开冷战的帷幕。  相似文献   

20.
NSC—68(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是美国策动全球冷战的纲领性文什,是遏制战略的最系统、最完整、最精确的表述。通过对NSC—68内在逻辑机理的解读可制知。NSC—68强调对苏联的遏制必须军事义务先行的原则,促成美苏军备竞赛不断升级。而军备竞赛的螺旋化升级造就了冷战过程中,美苏安全困境的恶性循环。归根结底,冷战安全困境的生成动力在于“个体对彼此意图的不确定性”基础上,对荪联意图的任意夸大和非理性的极端判断,并以“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的“威胁预期最大化原则”编织冷战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