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谐社会"语境下媒介功能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行芳 《现代传播》2006,27(4):17-20
构建"和谐社会"治国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正式开始,文化转型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而传播又是文化转型的重要栽体和主要推动力量.由于此前人类历史关注的是物质生产,从而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文化传统和以主体/客体为特征的哲学思维范式,权威主义和等级制度成为一切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信息社会的诞生使得这一切受到挑战,文化转型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媒介的作用变得极为突出.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媒介的功能必须发生深刻变化,它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人类决策的信息库、人民智慧的倍增器、社会沟通的润滑剂、民族交往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2.
综艺节目热潮涌动促使"CP文化"从一个小众宅文化逐渐成为娱乐节目的流行现象,关于"CP"的话题量、报道量也居高不下,形成"CP文化"的"媒介奇观".本文主要在"媒介奇观"视野下从社会心理、文化环境、媒体等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解读和归因,对其进行反思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黎风  周钰棡 《今传媒》2016,(2):8-11
社会的发展史也是媒介的发展史,媒介的演变革新对社会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正如当今社会,媒介的影像时代带来了文化的"后现代":影像代替文字成为社会的主导媒介,社会话语逐渐向视觉化转型;同时,媒介的多样化促成了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决定着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载体的多媒介共同作用,推动着信息与文化传播的"多媒介革命"进程,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介绍"多媒介革命"的概念,阐释其文化内涵,分析"多媒介革命"带来的海量影像在大众的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中产生的革命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两会"博客现象看博客的社会传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6年"两会"中,由于对博客这种新传播方式的广泛应用与报道,形成了独特的"博客现象".新传播媒介的出现,不但成为"两会"的新闻点,也改变了已有的传播形态.本文试图从"两会"的"博客现象"切入,分析博客这种新的传播渠道所具有的特质,及其对传播理论研究的承继与开拓,从而发现其社会传播价值,以期引起实务界的重视,以更好地利用并发挥其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齐浩  阴玉钦 《新闻爱好者》2011,(14):156-157
当代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看看报纸上的新闻,浏览一下网络论坛,拿出手机转发微博……公众对社会、对政府的关切,大多以媒介为平台。"天价烟"、"躲猫猫"、"钓鱼执法"等借助新媒体迅速蹿红的新闻事件告诉我们,新媒体越来越成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提高媒介素养也成为每个领导干部应具备基本素质之一,而许多县乡级的基层领导干部对新媒体的认识和了解不足,对媒体存在恐惧心理,如何提高并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媒介环境下的"洋节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诞节、情人节,这些国人早已不再陌生的"洋节"正以它们独有的魅力,势不可挡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一方面成为商家赚得盆满钵溢的良机,另一方面也成为大众传媒争夺的报道资源.本文从媒介环境中的洋节报道入手,从媒体、商家、受众几方面,分析洋节热的原因,并就正确对待洋节热现象,提出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网络传播因其即时性和技术的便利性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媒体中传播者的强势地位,使得现代社会中"言论自由"的尺度更加宽泛,网民迎来了"人人平等"、"大众狂欢"的时代.但网络传播的随意性也使得其不可控因素增加,网络传播中道德界限模糊,言论自由和媒介道德的博弈研究成为网络传播的重要议题."艳照门"事件中明星丑闻照片初期的迅速传播和其后相关部的大力干预,不能不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反思.本文认为,建立在对人类生命的关爱和尊重的基础上的言论自由才会使网络真正成为造福民主和大众的传播媒体.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9,(9):11-16
媒介问题正在成为传播学的核心问题。处于智能媒体时代的我们,依然面临着麦克卢汉之困惑,即何为媒介。通过与麦克卢汉的断片式的对话,本文对"万物皆媒"、"看门狗"隐喻和"媒介物种"隐喻做出了自己的回应。平台媒体兴起的今天,只有从时间-空间转化的角度,从媒介整体关系的角度,从媒介元资本的角度,我们才能更好地审视媒介作为一种力量,如何型塑当下的社会与文化。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传媒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况 《新闻传播》2007,(2):26-28,49
近几年来,随着某些媒体热炒“超女”、“人乳宴”及“美女经济”的盛行,人们对媒介传播的关注达到了一个新高度,随之,关于媒介传播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市场经济下的经济效益亦成为一个热点话题。社会影响,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衡量的依据除了必须看其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外,还必须看其是否肩负起了传媒应负有的社会责任。本文拟就传媒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契合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0.
吴志远 《当代传播》2021,(6):41-46,50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都市社会研究转向空间政治,尤其是城市空间中的空间正义问题.基于媒介化理论,本文分析了大众媒介对于城市空间正义的现代性意义,大众媒介通过议程设置突出空间占有、空间使用、空间消费、空间再造、空间抗争和空间想象这些元素,用具体的新闻报道、广告、舆论、艺术设计等内容,建构了城市空间正义的四道"媒介墙"的角色,即:区隔之"墙":建构城市空间所有权的正当性;监护之"墙":影响公共空间资源再分配的公平性;遮蔽之"墙":通过代言或标签化扭曲不同社群在城市空间中的平等性;想象之"墙":干预城市空间中异质空间的开放性.但大众媒介的资本属性和技术特征使其建构的城市空间正义具有局限性.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新技术对大众媒介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这也启示我们思考未来网络社会中空间正义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嵌入程度上,媒介庆典作为一种意义生产模式具有明显的传播优势,因而在表征价值信仰、粘聚社会方面被赋予重要的角色担当。与此同时,作为社会互动的仪式性模式,媒介庆典亦留存明显的局限性,在话语实践上易于走向仪式陷阱,成为附庸化的形式,仪式化更可能成为价值传播的社会控制形式,对庆典仪式的过度商业开发也会消解其社会公益性。本文重点以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为实践案例,从仪式传播视角探究媒介庆典的话语表达实践及社会认同空间的建构,以突出其作为具有社会建构意义的巨大话语系统应有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亦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引起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社会运动特别是建构社会运动理论,以有关重庆"钉子户"的大众媒介报道与评论为分析对象,描述并阐释了大众媒介在中国"新民权运动"中的社会动员作用。本文认为:转型中国的"新民权运动"具有"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的双重诉求,兼具旧、新社会运动的特征,既要实现在国家制度层面从等级统治的传统政治中解放出来的目标,又包含从个体出发在现有制度框架内获得个人自主性的生活政治内涵。媒介的社会动员也因此包含了"认同政治"中的多样化内容,在动员的关键环节"集体认同感"、"集体行动框架"的建构中都体现了转型中国的特殊性,即由个体层面的私人性诉求转向国家制度变革层面的呼吁,并以此达成中国"新民权运动"的多重目标。  相似文献   

14.
大众媒介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步入媒介化时代.如今,媒介已经成为人们社会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们对大众传媒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大众媒介具有巨大的影响,它缔造了人们所处的大众文化环境,制约了人们的认知与行为,这种无形的影响力被认为是产生媒介化的主要原因.伴随着媒介对社会无孔不入的渗透,受众对媒介的依赖也愈发增强,突出地表现为人对媒介的工具性依赖和内容依赖.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强势崛起,网络流行语作为新兴的语言现象和社会现象,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议题.本文通过应用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对当前广为传播的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和解读,探究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属性和特点.  相似文献   

16.
如果有人问:在新的世纪,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应该说,新世纪最宝贵的财富是社会公众的"注意力".这是因为,如果缺乏社会公众的注意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可能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再优秀的人才也只能成为"埋在土里的金子".我们常说"档案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但如果缺乏社会公众的"注意力",恐怕再珍贵的档案也是一堆故纸.  相似文献   

17.
王平  宋韧 《声屏世界》2013,(6):31-33
从电视媒介日益成为中国农村普法传播的主渠道角度看,重视和发挥电视涉农法制传播的对农普法作用,是极其重要的。①从"一五"普法到目前的"六五"普法,党和国家一直在强调要充分发挥电视等传媒的普法宣传教育作用。中宣部、司法部、民政部、农业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农民学法用法工作的意见》中也强调"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民学法用法工作,积极发挥大众传媒  相似文献   

18.
媒介化时代媒体的理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伟  丁舒 《记者摇篮》2007,(9):34-35
有人把当今社会形象地称作"媒介化的社会",这一说法一方面表述出传媒业近年来的强劲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则告诉我们,人们对媒介信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依赖,可以说媒介传播已经成为人们认知社会的重要途径。面对公众的信息依赖,能否保持客观理性的立场,  相似文献   

19.
媒介化社会不仅是人的"媒介化"也是社会的"媒介化",当我们享受媒介化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相应的风险。大规模流行性疾病本身的传播特点在媒介的加持下变得更为迅速,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更大。因此大规模流行性疾病中的媒介作用与策略便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作为当代社会的信息失衡表现,"媒介排斥"现象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背景下异常突出的传播学问题,其概念命名源于社会学上的"社会排斥",指的是具备信息需求的受众对象(个人、群体或组织),受到大众媒介这一施动者的作用力,从而全部或部分地被排斥出社会的信息化生态圈.造成信息化社会系统参与不足的状态.本文旨在提出"媒介排斥"的概念,分析其特征并对其表现类型加以划分,同时从"知沟效应"的角度阐明"媒介排斥"现象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