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立新 《红领巾》2005,(6):120-121
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对人的价值意义的认定,教育的目的是对人的身心发展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直接影响,从而提高人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发展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个性得到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把优先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平等发展观念注入教育发展的观念中.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自觉地把握和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而且还要尊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2.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优化教育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发展观是人们对公认的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认识和觉悟。以科学发展观优化教育环境,就是以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普遍真理为指导,创造一个教育内部、周围以及一切与教育相关联的社会和谐氛围、优越条件和良好影响,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教育事业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以科学发展观优化教育环境,是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一、创造均衡发展的教育环境均衡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整体推进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标志是人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目的。而“以人为本”发展教育是二十一世纪世界发展的趋势,语文教育个性化要真正实现,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和“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4.
求实创新开拓思路推进电大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并用以指导全党全国各项事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  相似文献   

5.
1.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的必要性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是在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地理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关于社会发展的重大创新,基本要义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客观规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江津地处重庆西南边缘,农业人口110万人,外出务工人数20万人,分别占全市人口的75%和14%,具有明显的城乡共存的大农村小城市特点。边远山区教育水平落后、贫困儿童就学无助、流动人口读书困难成为了制约江津市教育发展的瓶颈。江津市市委、市政府、教委始终高度重视。2005年,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推进教育事业的新发展,我们在构建教育发展规划中,尤其关注城乡教育发展的均衡性.大力统筹城乡教育,努力促进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尤其关注弱势群体受教育问题。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实际行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调整着我们教育观念,使我们把为人的发展服务与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统一起来,从而将人的发展推向了教育的中心位置。人是以生命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因此,教育就应当承担起引导生命发展方向的责任。于是,人们开始关注生命教育,关注教育与生命的关系。今年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年一2014年)的第一年,这是一项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它旨在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影响决策和人们的行为。其实,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是一种关于价值观的教育,它的核心理念是“尊重”。要尊重他人,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  相似文献   

8.
美国当代著名环保作家卡伦巴赫的《生态鸟托邦》生动描绘了一幅引人入胜的画面。不可持续发展有其自然科学技术根源、社会制度设计根源和哲学根源。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下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论自觉在很大程度上是合乎规律性和合乎目的性的统一。合规律性反映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合目性的反映的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尊重。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就要着眼于科学维度与价值维度的有机统一,共同创造“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9.
贯彻落实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武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标准,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加强学生的基础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以人为本与高等学校育人观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核心在于对人的充分尊重和关切,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追求。教育作为塑造人的手段,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也是现代大学精神的精髓和灵魂,因此,以人为本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必然观念与实践要求。高校育人工作落实以人为本,必须围绕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具体环节展开.在观念、内容和方法上都有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其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它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它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观点.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的目的是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反思我们的教育观、发展观、科技观,用科学发展观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才,以推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方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创新观念指导下才能形成,笔者以湖南省作为案例,提出了地方高等教育结构创新的三个新观念:科学创新可持续发展观、动态开放重效率发展观、生态定位促和谐发展观。并根据行政管辖范围而形成的省、直辖市等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体育课程理念本质上关注的是:现代体育专业课程与知识、社会、人类以及个人发展等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协调.高校体育专业课程编制原则应体现: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结构性综合与功能性综合相结合;学习者认知结构与学科结构相统一;科学与人文理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这一崭新的理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教育发展乃至人的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坚强的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对指导高校德育工作同样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德育原则,为培养一代又一代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论教育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教育史上一直就有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之争,为了协调二者间的矛盾,从提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到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再到科学发展现、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综合素质教育观,人们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进而提出了时空统一、多维、动态的教育整体存在形态——教育场。教育场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质和社会环境四者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相互交换而形成的时空统一的、多维的、动态的教育整体存在形态,具有立体间的多维性、整体上,的包容性、主体间的动态性,以及约束、凝聚和激励功能。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的标准来审视和衡量江西省高等教育发展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在高等教育领域,通过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高等教育理念、制度和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已经成为推进江西省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落实到高校工作上,就是学校办学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使学校的教育与时俱进,准确定位,既要符合市场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又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还要符合学校实际可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把科学发展思想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主义宏大的科学理论体系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贯穿始终的一根红线,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既是引领人类前进的奋斗目标,又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手段。以人为本集中概括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纠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和问题,把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到生产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将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与人民利益的实现相结合,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统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加强法制观念教育的紧迫性及其基本原则和根本任务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同时,对加强学生的法制和法制教育模式创新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论点明确,旗帜鲜明,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法制教育的创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