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色墙纸》是美国著名的女权运动先驱兼作家夏洛特·帕·吉尔曼的短篇杰作。小说以一位敏感的知识女性在父权制婚姻家庭里备受压抑的经历,揭示了家庭这一“囚笼”对女性身心的摧残。在男性文学传统的羁绊下,吉尔曼通过巧妙的叙事策略,成功地跃出了语言的表层意义,冲破了男性话语的“囚笼”,达到了女性自我言说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德·瑞那夫人是法国作家司汤达长篇小说代表作《红与黑》中塑造得较鲜明的一位女性形象,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三大长篇小说之一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同名主人公。两位大师笔下的这两位女性形象,虽然由于作家国籍不同,社会体制的发展阶段不同,社会风俗不同,作家笔下不可能出现完全雷同的人物形象,但以他们对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的理解,作家笔下的两个女性形象,也就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有人认为德·瑞那夫人就是法国的安娜·卡列尼娜。首先,两位女人公的形象都是在作家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中塑造出来的。司汤达…  相似文献   

3.
《菊花》是约翰·斯坦贝克的一篇优秀短篇小说,而威廉·福克纳于193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堪称美国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在这两部小说里,两位作家都对生活在男权社会、深受男权思想压制的女性进行了刻画.以女性主义视角比较这两部小说里的两位女主人公,通过解读她们相似的心路历程,探讨其悲剧命运及其成因,以期在加深对这两个艺术形象理解的同时,又能促使人们对女性的命运与价值建构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4.
在1936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第十集《史料·索引》中,阿英编写了该时期142位“作家小传”,其中有宁波籍作家三人,即;王鲁彦、王任叔、徐雉。这三位都是“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的成员。鲁迅在《〈伪自由书〉后记》征引的《鲁迅沈雁冰的雄图》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语丝创造的人分化太大了,惟有文学研究会的人大部分都还一致——如王统照、叶绍钧、徐雉之类。”可见,徐雉在当时是有一定影响的。然而,解放后,人们对王鲁彦、王任叔还有所了解,近几年来潜心研究者也  相似文献   

5.
张瑞 《宜春师专学报》2014,(4):116-118,130
作为二十世纪重要的女性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和张爱玲都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在她们的作品里,她们用女性作家敏感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也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纵使两位女作家一中一西,但是她们在主题探讨中都涉及了女性生存悖论以及人类普世的孤独和哀凉.与此同时,她们在写作手法也有一致的地方.在各自的主要作品《金色眼睛的映像》和《金锁记》中,两位作者都使用了哥特式的小说手法,文本在不同程度上都阴森恐怖,让读者不寒而栗,却又引人深思.本文旨在对《金色眼睛的映像》和《金锁记》中的哥特艺术手法进行解析和对比,以期能更好的理解两位女性作家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马海燕 《天中学刊》2002,17(4):67-68
米兰达、伊娃和普利斯·兰多分别是美国著名南方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和尤多拉·韦尔蒂塑造的三位文学形象。尽管她们在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和感情历程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她们却分享着许多相似之点,尤其是三者都表现出了反叛的精神,这种反叛精神与美国内战后的社会大背景是紧密相联的。  相似文献   

7.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 ,中国女性文学始终贯穿着女作家探寻女性意识的主题。在这近百年的探索过程中 ,女性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至 70年代未探寻“与男人一样”的作为“人”的价值阶段 :二是 80年代探寻“与男人不一样”的作为“女人”特有的价值阶段 :三是 90年代以来探寻“与别人不一样”的作为“个人”的价值阶段。从不同阶段的女性作家探寻女性意识的不同特点中 ,可以透视出 2 0世纪女性作家在崛起及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困惑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女性文学创作有两个高峰时期,其 一是女性觉醒并争取女权的“五·四”时代,以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 记》等为代表。其二是女性反归自身的八、九十年代,这也是女性文学最 接近本真的性别写作的阶段。本文将重点论述的是第一个高峰时期的三位 女性作家丁玲、张爱玲、萧红。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行这样一种现象——几乎所有的女作家,尽管她们的出身、经历、教养、创作历程不尽相同,但都专注于描写妇女的屈辱和灾难、觉醒和抗争,都在通过自己笔下的女性形象来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对于这种文学现象,有人称之为“女性文学”。恩格斯指出:“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61页)事实也真是如此。妇女在过去的社会里,处处都处于不平  相似文献   

10.
《百年孤独》(1967)是哥伦比亚当代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最重要的代表作,它为作者赢得了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平民史诗》(1977)则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埃及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纳吉布·马哈福兹后期的“得意之作”。这两位作家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他们以其丰富多采、独具匠心的创作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三十年代,戏剧大师曹禺又为世界女性画廊增添了三个奇异的形象.她们中有虽为人妻、人母,却不守妇道,犯有“通奸”乱伦”之罪的神经质女人;有玩世不恭,享有“大众情人”之称的高级交际花;有背着丈夫、婆婆偷野汉子的“狐狸精”.这三位女性形象分别出现在曹禺早期创作的戏剧《雷雨》、《日出》和《原野》中,她们是繁漪、陈白露和金子.她们都是全剧的“灵魂”所在.曹禺通过三位具有不同身份,地位,处于不同背景和环境下的女性形象深刻揭示了那个罪恶的旧社会腐朽没落、必将崩溃的本质,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三位女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命运探索戏剧大师曹禺创作道路上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2.
托尼·莫里森创作中女权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秀拉、彼拉多、康素拉塔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秀拉》、《所罗门之歌》、《乐园》三部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主义形象 ,这三位人物展示了托尼·莫里森在不同创作阶段其女权思想的演变过程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她在妇女解放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3.
文化观的碰撞历史是妇女的血泪,现实是妇女的迷惘。而知识女性,因为产生了觉醒意识,更感受到现实的残酷。她们试图于荆棘丛中探出妇女解放的路来。为此她们忧虑,她们恐惧,她们产生种种理想的幻觉,这就是她们的“精神黑洞”(任菀《寻找“自己的天空”》)。妇女们的优秀群体知识女性的先锋─—当代女性作家试图剖析并打开“精神黑洞”。女性作家们在经过“鞭挞男性”、“蔑视男性”、“关怀男性”再到“寻找社会病根”的探寻历程后,把目光放到了女性自身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激烈碰撞上。传统文化把女性定位在从属于婚姻契约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1868年,一位美国女性,路易莎·梅·奥尔科特以自己的家庭、孩提生活为原型,写下一本叫做《小妇人》的书。它是一本“写给女孩子的书”。而作者本人生前积极奔走于争取妇女选举权和禁酒运动,称得上是女权主义的先驱。在中国,《小妇人》早就有它的忠实读者。作家、翻译家杨绛曾回忆她们几姐妹早年共读此书的情景,谈及她们如何模仿书中的人物演戏,以及小说对她们的成长发生的影响(见《杂忆与杂写·记杨必》)。 快速扫描 梅格、乔、贝思和干活,找了 一份幼儿家庭教师的工作。对 这样一个正在如花似玉的年龄上的 少女来说,生活给…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法国伟大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维克多·雨果(1802——1885)逝世100周年快到了。在纪念雨果的日子里,笔者在这里粗略地谈谈其代表作《悲惨世界》的创作方法,以及与之有关的问题,就教于同行和读者,参加对雨果的纪念活动。维克多·雨果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这大概是世界公认的。但是其代表作《悲惨世界》是一部怎样的作品,是浪漫主义作品,还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目前在我国说法不一。有的说:“《悲惨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其理由是“小说的很多章节,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辉,如冉·阿让被迫害的经历,芳汀的悲惨命运,以及滑铁卢战役,1832年巴黎的街垒战等,都写得比较真  相似文献   

16.
殖民时期的文学并不是纯文学,其主要目标只有一个,那便是赞美上帝.如果文学作品不是以此为主题,它也就失去了文学性.所以,这一时期的最伟大作品科顿·马瑟的《新英格兰的宗教史》就是一部引人入胜的集子.它涉及了历史、野史、人物传记、恶魔传说以及布道和神学等领域,而所有这一切都有一个目的:歌颂上帝和那些效忠上帝的人.当然它们都反映了马瑟的清教徒观点.而威廉·布雷德福的《普利茅斯殖民史》和约翰·温思罗普的《日记》则记录了上帝的无限威力.不知为什么,可能就是由于朴实的语言和不加任何修饰的忠诚使这两部作品在文学中占据上游.与此同时,塞缪尔·塞沃尔的《日记》和佩尔斯的《日记》都是同样的作品,这些作品是这一时期以及这一时期的人们对上帝的忠诚.但是殖民时期的诗歌却不尽如人意.迈克尔·威格尔斯沃思的《判决日》“用诗歌描述了这最伟大的、最无可辩驳的上帝的宜判”.这部诗作把木马摇动似的旋律和这一神圣的主题荒唐地结合起来.安妮·布雷德斯瑞特偶尔把韵文和诗体混合,所以她的“四位一体”的废话诗篇(如《四个君王》、《四季》等)显然是关于文学史的,而不是文学本身.出自罗杰·威廉姆斯和约翰·考特恩的小册子记录了他们在神学上的分歧.还有约翰·艾略特的《印地安语法》、韵文  相似文献   

17.
【说明】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著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三个描摩自己生活的诗人》,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托尔斯泰、司汤达、卡萨诺瓦作传,开拓了人物性格描绘的文学传记样式。  相似文献   

18.
将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小说《红字》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与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的女主人公祥林嫂相比较,通过对这两位处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背景下人物的心理及行为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她们面对相似精神压力下所持的态度及不同的命运结局,体现了两位作者在寻求妇女解放道路中不同的世界观和文学观,目的是更好地理解两位妇女的悲剧命运所表现出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智慧 《文教资料》2011,(30):12-13
米切尔和曹雪芹在《飘》与《红楼梦》中分别塑造的两位女性形象——斯佳丽和王熙凤以富有自主意识、务实精神等新特征成为世界文学中的典型形象。这两位生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人物既有很多的共性.又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她们都是东西方小说中“女强人”的形象代表,她们为权力而奋斗的故事是“女强人”的成功之道:但文化和时代差异引起的性格的差异和处事方式的不同,使她们有着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女作家群的历史地位及作用不应低估。作为女子,她们所受的压迫最深,反帝反封建的要求更强烈,一经新思潮熏染,便化为自觉行动。其中,知识女性的才华便会迅速绽开蓓蕾。历史召唤她们闯入文坛,驰驱其间,实乃必然。而在这群女性作家中,最早起来支持文学改革,最早拿起笔来创作现代小说的是陈衡哲——一位颇有几分男子气概的倔强女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