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中国古代民间武术的兴衰荣败与统治阶层或支持或限制的态度休戚相关。统治阶层为了维持安定就以禁武政策为主,防止民间“以武犯禁”;遇有战事就利用民间武术,提倡武事,“御贼备战”。民间武术发展就是在“禁”、“放”夹缝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武术“体育化”之路绵延了百余年,但在西方思维模式统治的体育中,武术失去了原本包含更为广泛意义的人文精神。在经济浪潮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武术已迷失了方向。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以辩证唯物史观,构建当代武术人文精神已是当务之急。研究结论认为:武术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项目,它更是一种文化,且应该强调人文属性。武术的理论思想、技术实践、武德修养、民族特性内涵了中华民族文化,体现出当代武术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以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为主要方法,对武举制度变迁的社会动因进行研究,认为:我国的武举制度自唐代创立后经历了宋、明至清始终处于"文治"的范畴之内,作为文举制度的组成部分,武举始终未能摆脱"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境遇;研究进一步认为推动武举制度从诞生到废止的社会因素有三个方面:1)统治阶层维护政权以及战争对武术和军事人才的需要使武举制度得以诞生并延续;2)统治阶层始终存在着"尚武"与"禁武"之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尚武精神"的扩布;3)武术在戍边卫国维护政权稳定上功能的丧失是武举制度消亡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4.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武术受到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是孔子在吸收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建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中国传统哲学的辨证思维方式主要包括两点,即整体观和对待观,这两种思维方式对武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整体观是推动整个武术发展的基本思维模式,而对待观使得中华武术文化形态体现出鲜明的辩证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华武术的生成逻辑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武术的发展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它是作为文化的武术与作为武术的文化二者的互动过程,即一方面借助其他文化形态传播、普及武术,同时将其他文化形态的特质涵化组合进武术的体系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以帮助武术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另一方面,武术一旦形成便有其专门的职业人员,器械、场所、社会组织、理论总结(如各种拳经剑谱),而这类事物的发展便是作为武术的文化的发展,有它自身的逻辑结构和功能,并具有完整的体系。因此,武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定位问题研究必须以此作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化流动规律是文化流动的一个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因素而改变。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武术国际化就是武术文化国际化,也是文化的一种流动现象。所以,在武术国际化的过程中应当遵循文化流动规律,才能加速武术国际化。  相似文献   

7.
2017与2018年的新媒体反复报道了"徐、雷、丁事件"。事件促使武术界、新闻界开始关注武术的现实处境。"徐、雷、丁事件"属于忽略掉各项规则的跨界格斗竞技,其中的非体育特质十分明显。"徐、雷、丁事件"折射出中国媒体、民众意识以及武术界对跨界竞技事宜认知的不成熟性。武术和格斗术在中国都称作"武术"或"武功",两者最终营造出以表演为主导的"伪"武术以及以格斗为主导的真武术两种形态,而格斗术在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语境中一直以隐性传播的方式存在。出于文化惯性的压力,真"伪"两种武术很难彻底分家,混沌化的武术更像一种文化遗产,很难成为独立的竞技项目,自然也很那兼容于奥运会项目群。中国武术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处于一种混沌化的形态中,是属于一种超越于体育范畴之外的文化范式。  相似文献   

8.
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居民物质生活的充裕,必然刺激人们进行精神产品消费和精神境界提高的现实需要,必然催生新的艺术形式如套子武艺的诞生。不断增加的市民成员,对于精神产品消费种类的增加和精神产品呈现形式的更新有了新的要求,武术也出现了娱人耳目的套子武艺。内敛含蓄的套子武艺迎合了宋人审美趣味的变迁,同时也受到了市民阶层的欢迎。套子武艺借助技击想象的成套动作展示艺人的搏击激情,在艺术类型上属于表现艺术。套子武艺极其重视武术技术的整体感悟,重视艺人的道德品质,认为身心修炼首重磨炼心性,在情感方式上属于内蕴文化。宋代的套子武艺,从其审美阶层上来看,它是一种城市平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学者普遍认同武术套路形成于宋代的观点,而至于宋代武术套路的历史成因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鉴于此,本研究在探讨宋代武术套路历史成因的基础上,进而试图对宋代武术套路进行文化定位,为行家学者研究宋代武术套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徐泉森 《体育科技》2011,32(4):21-23
苗疆边墙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封锁苗族人民而修建的一种军事工事,在边墙的压迫下,苗族人民对统治表现出了更加强烈的反抗斗志。边墙促进了苗族武术的进一步传播,因为文化封锁的因素,也使得苗族武术的传承体系更加的封闭,同时也是苗族武术能原汁原味的保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边墙的缘故,苗族武术的价值功能也发生重要转变,使苗族武术成为了单纯的搏杀技能。随着历史的发展,边墙和封建阶级已经土崩瓦加,苗族武术又重新回到了其应有的轨迹之中。  相似文献   

10.
《湖北体育科技》2019,(5):411-415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新时代背景下武术文化发展的历史定位,指出新时代武术文化自信的形成应坚持武术文化本体——拳种,需要吸收专业精进、爱岗敬业、敢于担当、勇于扬弃的时代精神,武术文化的发扬应一分为二,一曰武术本源文化体系——技法原理,二曰由武术长期以来借鉴和吸收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对于本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应在武术的言传身教中得以落实,而武术的思想文化的发扬应与时代接轨,构建和引导社会隐性武术文化、打造武术文化旅游产业圈、建立网络武术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11.
对当代武术文化教育传播特征及传播方式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作为反映人类智慧的一种实践过程明晰地反映了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武术文化如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一出现便努力向外传播,本文将对其传播特征及传播方式进行分析与研究来解决武术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学校武术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调研法等对学校武术教育现状进行研究,探讨学校武术发展面临的困境。研究表明:学校武术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与困境;学生对蕴涵深厚民族传统文化的武术兴趣较低,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一代中丢失严重;师资匮乏,难以满足教学之需求;教材更新滞后,与时代节拍发展不相符;教学方法呆板,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武术专业的学生就业难,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等。  相似文献   

13.
对于武术来说,所谓的以有法为"无法"是针对武术修为者所达到的一种武功境界而言的。武术中的"有法"是指武术套路中的一拳一脚和一招一式,是指有形的东西;而"无法"则是指在对敌搏击中本能、下意识反应出的无形无象、变化万端、像水  相似文献   

14.
求解“何为武术,武术何为”的元问题,需在文化自觉语境中,由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文武分途而教出发,发现当代武术发展的历史根源以及武术人“锻炼行道,练以成人”的文化实践。研究认为,武术人将动作作为求道对象,不仅将拳区分为4种类型,并探索“改变常人拳,三节四梢微观化透视,时空之练”的求道路径,而且在改造身体时变化了气质,终以“武德和功夫”作为“练以成人”的体现。武术人的“锻炼行道,练以成人”不仅完成其“由社会人而武术人”的成人,而且还以其区别于常人、军人、文人的动作方式,作为文化标识之所在、文化认同之基础。  相似文献   

15.
当代武术文化的表现形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武术属于文化、高于体育”已逐渐成为学界的共识,然而,“武术是什么?”的本源性问题却尚未得到圆满的回答。武术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字自身的局限性特点,使任何一个关于武术的概念都会产生自身难以避免的缺陷,所以,给“武术”或“武术文化”下一个定义其实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武术本身也在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此,对武术的全面把握要与时代的发展和对武术的认知相结合。通观当代融入人们视野中的武术,从文化的整体观出发,可分为四种形态,即“文化的武术”、“教育的武术”、“艺术的武术”、“体育的武术”。这种分类概括了武术文化的主体内容,提出了武术概念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6.
武术复兴的着力点——休闲与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永峰 《体育学刊》2007,14(3):57-60
在简述了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武术复兴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之后,以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休闲匮乏和信仰危机现象为切入点,提出了以休闲与信仰作为武术复兴着力点的设想。休闲与信仰具有内在联系,休闲是通向信仰的必要条件,信仰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休闲,而武术本身的习练方法、文化底蕴、传统武德等都具有一定的休闲和信仰的要素。因此,充分发掘武术的休闲和信仰价值是武术在现代社会复兴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武术是一项古老而又年轻的体育项目,具有博大宏富的内容和精深的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体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探索和谐社会条件下武术运动所蕴涵的文化特征和社会价值在全民健身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使武术成为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增强各民族成员身心健康的重要活动。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由于多种原因对中原农耕民族的统治时叛时服,导致游牧农耕间战争不断。作为源于战争的武术在这场旷久的游牧农耕大战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文化内涵丰富。因此,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探讨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发展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以期为武术史学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孔子学院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社会公益机构,成功架起了一座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而武术作为一种内外兼修、蕴含深刻哲理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对外展示的标志性符号。武术进入孔子学院将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闪光点,同时也将为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开辟一条有利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武术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深得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作为一种文化活动现象,它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所以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武术,从武术技术特征及演练的技巧方法着手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对武术理论寻求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