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何青 《江苏教育》2023,(46):73-75
项目式研学将美术课堂教学与校外博物馆资源融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认知到感悟,从校内到校外,从书本到实景,实现项目式研学的不断升华,以多样化的研学成效,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构建完整的博物馆项目式研学活动。  相似文献   

2.
王澜静 《文教资料》2020,(2):107-108
近年来,研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比重不断提升,与之而来的研学旅游不断兴起。高校作为研学旅游的兴起之地,应充分整合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发挥博物馆的积极作用,让“游中学,学中游”理念贯穿于研学旅游的始终。本文以浙江旅游博物馆这一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为例,探析高校博物馆在研学旅游中的优势与作用。高校博物馆可以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开阔学生课外视野、增强学生家国认同感等。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研学旅行是培育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在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要将《课标》作为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指导依据,筛选博物馆研学资源,确定研学旅行目标,设计研学旅行方案和手册,制定贯穿整个研学过程的评价标准。在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在研学前做好准备工作,研学过程中周密组织实施,研学后做好成果的展示与反思,以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解决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研学旅行是实践性的综合活动课程,作为研学旅行基地,博物馆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当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并借助场馆资源开发专题课程,让学生在研学体验中开展深度学习。开发博物馆课程要明确博物馆学习的特点,博物馆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开发策略和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当下中学美术博物馆研学课程“有游无研”“多游少研”“低幼化”等问题,将新时代美育创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融入中学美术课程中,基于新时代课程融合理念,遵循理论学习—研学实践—自主探究的逻辑,构建了三段融合的博物馆研学课程模式:研学行前阶段,掌握绘画鉴赏知识和研究方法;研学行中阶段,开展微课和研学实践活动;研学行后阶段,组织课题探究与文创产品的设计。通过实践反馈,该课程模式能凸显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有效提升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符合新时代美育要求的高素养人才。  相似文献   

6.
我国博物馆数量多、分布广、实物资源丰富,为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场地条件。本文以郑州市黄河博物馆为例,在对中学地理教材和馆内地理教育资源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研学旅行方案,涵盖研学目标、实施方案以及评价体系三个方面,为更好地利用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提供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采用随机抽样法,从研学旅行活动实施情况、师资情况、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广东省10城市11844名中小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城乡学校之间、公办民办学校之间、不同学校和学段之间研学旅行的实施情况存在显著差异,研学旅行师资队伍比较薄弱,且缺乏科学化、体系化的课程,缺乏研学基地。为此,建议规范管理,保障研学旅行活动的正常开展;强化师资,建设专业优质研学旅行导师队伍;优化课程,提高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效;培育基地,推进研学旅行活动服务体系规范化。  相似文献   

8.
针对博物馆研学活动良莠不齐的现象,本文提出学校综合实践课程视野下高质量博物馆研学活动需要具备具身学习、交互学习、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针对低效研学活动普遍存在的主题缺少综合性、设计缺少生本化、活动缺少研究性、组织缺少衔接性等问题,本文提出设计聚焦五育融合的主题,推行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机制,提供辅助深度学习的支持性工具,组建馆校合作的教研共同体四方面对策建议,为组织高质量博物馆研学活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云锦之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策划“探寻云锦之美”博物馆研学活动。在研学之前,先开设了一节活动准备课,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云锦文化,感受云锦之美;在研学中,学生理解云锦丰富的文化内涵,探索云锦之美;研学后学生传承和发扬云锦文化,展示云锦之美。  相似文献   

10.
研学旅行是新时代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研学基地是实施研学活动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研学旅行事业快速发展,但在研学基地建设上还存在研学资源整合不足、优质研学课程缺乏等问题。文章以海南石碌铁矿为例,依托其独特的地质遗迹、矿业遗迹、历史遗迹资源,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征设计相应的研学课程,并从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方面提出研学基地的建设路径,以期为石碌铁矿遗迹保护和发展研学旅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学旅行被推上了中小学教育的议事日程。在实践中发现,研学旅行与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特点极为契合。在研学旅行中,能够提升学生口语交际、阅读理解、信息搜集、习作表达和文化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语文素养。本文以湖师附小教育集团开展的常州油灯博物馆研学旅行为例,分析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随着研学旅行成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新模式,其课程化建设成为保障研学旅行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文章借鉴情境感知理论,结合旅游和学习情境,以“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研学基地”为研学场所,设计研学旅行课程,阐明课程设计思路,以提升学生研学旅行效果。为进一步保障研学旅行课程的有效性,研究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评价标准作为综合实践取向,设计了研学旅行学习效果评价的标准和内容,以完善研学旅行评价机制的建设。研学旅行课程化是研学旅行常态化的重要路径,在不同领域体现着多元的价值属性,综合推动研学旅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走运河:区域博物馆式研学课程”契合时代需求,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养提升方面着手,开展运河沿岸“在场研学”活动,试图开辟学生学习体验新空间,面向真实世界解决问题,在行走的数学教学中激活数学学习新样态。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中小学生来讲,研学旅行课程应将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把安全性作为基本原则之一,要求研学旅行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每位学生安全.全文从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消除研学隐患,做实安全预案;二是明确研学内涵,避免重"游"轻"学";三是注重个性发展,主题精准设计;四是依托多种资源,提升课程质量.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及安全保障,需要所有教育同行共同努力,不断丰富已有的研学课程内容和体系,在多元课程中形成自身特色,并将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  相似文献   

15.
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全面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现状水平进行分级,基于层次目标法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设计了针对不同水平等级学生的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体系。深入挖掘了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高中学段研学旅行资源,在切实体现教学目标层次性的前提下,参考项目式教学法,设计了宁夏沙坡头大漠风光及治沙工程研学旅行课程。在课程具体实施后,反思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永生 《人民教育》2021,(3):101-103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具有集体性、主体性、开放性、探究性、体验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学校应抓住这些特点,高质量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提高活动实效。  相似文献   

17.
研学旅行有着广阔的活动空间和门类繁多的活动项目,加之中小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学校及接待方安全措施不到位,使得研学旅行开展时常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建立研学旅行安全责任主体机制、经营者准入机制、市场监管机制和安全责任追究机制,以保障研学旅行安全。完善研学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培训和教育,强调研学安全过程管理,以降低研学旅行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中小学生间接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研学旅行则是学生直接与世界交互的途径之一。广泛的、聚焦的、基于问题解决的以及注重输出表达的阅读是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重要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实现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9.
红色研学旅行是借助红色旅游资源,对中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被称为“伟人故里”的湘潭市因其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发展红色研学旅行方面有着一定的条件和优势。目前,湘潭市红色研学旅行主要面临产品形式存在不足、课程缺乏衔接、景区发展失衡三大问题。要进一步推动湘潭市中小学红色研学旅行发展,应优化红色研学产品设计,做好红色研学课程建设,并推动红色景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庞国艳 《广西教育》2023,(13):54-57
本文基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特点,以第二学段为例,提出以场馆研学方式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包括:依托教材,构建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拓展相应的场馆研学资源;立足学段,明确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设计实施统整性场馆研学任务;关注育人,落实表现性评价的整体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