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留置权善意取得制度充分发挥了留置权的担保功能,维护了占有的公示效力,保障了交易安全。从留置权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出发,建议应明确设立留置权善意取得制度,并指出留置权善意取得制度应包括五个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2.
善意取得制度是一项古老的民法制度,其主旨在于通过对善意第三人的保护进而保护交易安全、稳定经济秩序。本文论述了善意取得制度的概念和理论渊源,分析了我国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现状及不足,并对如何完善我国的动产善意取得制度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3.
蒋岚 《科技创业月刊》2008,21(5):114-115
善意取得制度是民法理论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在维护市场交易安全方面有重要作用。就善意取得制度的起源、基本功能、构成要件及其效力等理论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祝庆梦 《科技广场》2007,(2):240-242
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现行民事立法尚未建立完整的善意取得制度,这无疑是我国民事立法的一大缺陷。为完善民法物权制度,顺应世界民法发展潮流,我国需要建立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为制定未来的中国物权法作理论准备,已成为民法学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我国将要制定的物权法中,应该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  相似文献   

5.
善意取得制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久莉 《中国科技信息》2006,13(19):296-298,300
本文从善意取得制度的概念出发,对善意取得理论依据进行了阐述,本文的重点在以不动产和担保物权为代表的特殊善意取得制度上,较全面地论述了将不动产与担保物权纳入善意取得制度的必要性,最后本文对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立法进行简要回顾并对完善善意取得法律体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国 《科技风》2011,(5):154
票据是按照一定形式制成﹑写明有付出一定货币金额义务的证件,是出纳或运送货物的可流通转让的有价凭证。在现代商品经济的贸易交往过程中,票据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交易工具。因此,取得和流通就是票据的生命。所以,为了促进票据的流通,保护交易的安全,特别是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世界各国的票据法普遍规定了票据权利的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票据权利必须符合严格的条件方能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其目的在于化解原票据权利人与最后善意持票人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7.
张宏飒 《科技风》2011,(21):250
无权处分是不动产善意取得构成要件:一、根据法条,文义解释等可得出结论;二、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设计目的是解决无权处分问题,无权处分是前提,因此无权处分是必不可少的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8.
善意取得制度,是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交易活动的动态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善意取得理论中,该制度只适用于动产而不适用于不动产。而我国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物权法》第106条明确规定了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同时它将作为物权法制度的一个特色载入历史,并对我国以后要制定的民法典中关于不动产物权的善意取得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的实质在于:无论契约行为是否有效,物权行为仍依据自身效力状态来确定自身的效力。对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分析需要澄清其外在的制度框架:其与不当得利制度的衔接、第三人交易的保护功能、其移转所有权的法律关系的外壳。物权无因性原则与善意取得制度具有不同的针对性,因此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在制度上具有衔接性。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与善意取得制度衔接的情形是指:善意取得制度在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中的嵌入。  相似文献   

10.
一、善意取得制度的嬗变。善意取得制度的源起之所以不能像诸多的民事法律制度那样,追溯到罗马法,而是以日耳曼法的法律原则为契机演绎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1.
杨俊  王淳 《科教文汇》2008,(12):149
票据权利的善意取得是以牺牲原权利人的利益来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在适用时应严格按照其构成要件谨慎适用.即票据是受让人从无处分权人处取得、取得票据须依票据法上的转让方式取得、取得票据须基于善意和必须是给付相应的对价而取得票据.  相似文献   

12.
赃物不适用善意取得是合理的,但这只是从整体上所做出的判断,不能绝对化,应有一定的限制或例外:货币及无记名有价证券即使为盗赃,也适用善意取得;以公开拍卖方式或在公开交易市场受让的赃物,应保护善意受让人的利益;对于所有权人的返还请求权设定一定的期限限制。  相似文献   

13.
雷蕾 《今日科苑》2010,(12):172-172
传统民法理论认为,善意取得仅限于动产,即善意取得的标的物必须是动产。不动产一般须登记,以登记作为其公示方法,出让时须出示其权利证书。对于不动产物权变动,我国采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即债权合同加过户登记的债权形式主义。不动产物权登记的公信力使社会公众相信登记物权人(登记名义人)享有物权,而与之交易。该相对人支付合理对价,即为善意第三人。法律应当保护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的、信赖利益。因不动产善意取得而丧失物权的真正权利人,可以通过异议登记、更正、起诉登记名义人赔偿损失、要求国家赔偿等方法,维护权益。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人类的交易活动日益频繁地突破了地域和血缘的限制,这使得民事主体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各种交易活动,成为交易活动的常态。善意取得制度在法律上给这类交易活动提供了合法性支持,从而有效化解了因信息不充分可能引致的对交易安全的威胁,在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马民虎  张雁 《情报杂志》2003,22(6):88-90
提出了国际软件版权法发展的五个新动向: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强调对投资利益的保护;其内容的不断丰富;对技术措施的保护;自由软件运动的兴起。  相似文献   

16.
货币作为特殊动产,在物权属性、占有、取得与消灭上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货币仅能成立所有权,但其所有权权能受限;又因货币占有所有一致,而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但违法取得时例外,占有人不取得所有权,并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相似文献   

17.
动产质权的效力是否及于添附物,仅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法释〔2000〕44号)有相关规定。但该规定并不妥当。在移转占有以前而为之添附的,出质人以添附物为出质,善意之质权人可以取得质权,且该效力及于添附物之全部;在移转占有之后而为添附情形,质权人经出质人同意而为添附,该动产质权的效力及于添附物之全部或份额;质权人未经出质人同意而为添附,该动产质权的效力及于原动产出质物的等价补偿金。  相似文献   

18.
不同国家对商标取得制度的立法模式不一,有些国家采取商标使用取得制度,侧重公平,而有些国家采取商标注册取得制度,注重效率,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色彩。我国属于后者,实行商标注册取得制,克服了商标使用取得的种种弊端的同时,也造成商标恶意抢注之风等制度异化现象盛行。通过比较商标使用取得和注册取得制度,分析我国商标注册取得制度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探究国外商标权注册审查程序,以期在坚持注册取得的大框架下,对我国商标注册取得制度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完善我国商标取得制度。  相似文献   

19.
近代各国民法大多实行公示公信制度,这对维护物的占有秩序和交易的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公示公信原则作为物权变动的基本原则,其在物权法中有着极高的价值定位。我国正在逐步建立以公示公信原则为核心的物权变动制度模式。对公示公信原则的概念、原则、二者相互间的关系及我国公示公信原则的完善发展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武文婷 《金秋科苑》2011,(10):160-161
善意取得制度,是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交易活动的动态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善意取得理论中,该制度只适用于动产而不适用于不动产。而我国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物权法》第106条明确规定了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同时它将作为物权法制度的一个特色载入历史,并对我国以后要制定的民法典中关于不动产物权的善意取得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