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常丽丽 《海外英语》2015,(6):148-149
目前,对约翰·高尔斯华绥作品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其现实主义的分析上,该文将从后殖民理论这一新的角度对其短篇小说《品质》进行重新解读,通过描述在后殖民语境下,处于弱势文化的少数族群在构建自我身份问题上所经历的人生路程以及其在后殖民文化下的生存困境,来分析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超越种族的世界关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英语教师越来越关注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一方面,文化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快习得英语,另一方面,在后殖民语境下,英语教师可能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扮演西方文化代理的身份,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会把目标文化内在化,进而对本土文化造成伤害并同时加速第一世界国家的文化殖民进程。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作家拥有双重文化身份,具有双重文化视野,他们在后殖民语境下塑造出了想象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同时根据切身观察体验塑造出了他们心目中的美国文化形象。从形象学的角度研究这些可以发现美国华裔作家在后殖民语境下塑造中美文化产生的影响、存在的问题以及美国华裔作家还应做的努力,以便在全球化进程中更好地促进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增进世界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作为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鲁滨逊漂流记》被认为是一部反映欧洲早期殖民思想的作品。库切的小说《福》与该作品有很强的互文性,通过女性叙述者苏珊的抗争和星期五的沉默的描写,库切颠覆了这部经典之作,体现了库切在后殖民语境下对权力和压迫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萨义德的《东方学》是后殖民理论的开山之作。作品不仅表现了萨义德对东方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更重要的是在后殖民时代,对于中国现实有多方面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冯道如 《文教资料》2009,(26):71-72
本文概述了在后殖民语境下中国历史文化符号被商业电影借重以迎合西方他者关于东方想象的创作现象,以影片细读的方式分析了这种现象在电影表意实践中的具体运作情况,并借此揭示了由此导致的历史及其历史人物在文化归属意义上的"缺席"状态.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林语堂先生的作品《红牡丹》为分析的文本,以后殖民女性主义为切入点,浅析红牡丹这一中国妇女形象在后殖民女性主义语境下的积极意义。红牡丹智慧干练,潇洒飘逸,知书达礼,充满反叛精神,“她”无形中消解了西方人关于中国妇女的抽象概念,也就是说,中国妇女不再和传统守旧,愚昧无知联系在一起。林语堂先生通过他的文本话语,向强势种族和主流文化喊出了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流浪是后殖民语境中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库切是后殖民语境下一位重要的流浪作家,其流浪有自身的特点——殖民者的流浪。库切通过对文化身份的关注与忧虑,对殖民话语的颠覆以及跨文化整合写作方式的尝试,展现了他对后殖民主义的揭示及批判,显示了他的流浪文学在后殖民语境下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存在一种语言文化的歧视与逆歧视现象,这种现象在后殖民时代的西方与非西方国家大行其道。西方对东方数百年的殖民,形成“西方人文中心主义”的惯性思维,其结果就是在西方对非西方的殖民歧视的同时,非西方国家民族对自身语言文化的自信缺失。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民族自信是消除这种现象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对于生活在后殖民地国家的人来说,精神的去殖民化是他们不断进行的对尊严、自尊、归属感的探寻的一部分。加拿大土著文学明显体现出这一主题。在作品《猴滩》中,主人公丽萨通过介绍其家乡的地理方位一方面揭示其家乡被殖民的历史,另一方面具有为家乡名字正名的象征意义,被视为丽萨在精神上去殖民化的体现。其次,作品中大量土著民族口头传统的运用帮助丽萨重建文化认同,重拾民族归属感。保持或重建与本民族的文化纽带已成为当今处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弱势或边缘群体重拾民族自豪感、摆脱精神殖民化以及构建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后殖民语境下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是争议最多的作品之一。通过分析非洲地理地貌、非洲黑人、非洲语言在该文本中的建构,可以看出从地理空间到语言文化,他者是被解读的。对于“他者”形象的主观再创造是基于西方中心论的,作家难以摆脱西方殖民主义话语的巨大影响,而西方评论界面对阿切比的指控时反应之激烈也印证了这一影响的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12.
在后殖民语境下文化身份依赖于他者的动态建构.林语堂从自身的文化间性身份出发,在《吾国与吾民》中建构了与西方相异的中国文化身份,修改了西方“中国形象”话语的负面成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西方人的期待视野,获得了西方读者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后殖民状况与比较教育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第三世界国家源于西方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在后殖民时代西方国家的世界文化霸权体系中发挥着微妙而深刻的作用。同时,当今世界后殖民的文化状况对比较教育学研究也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在教育的比较研究中,“东方——西方”二元对立、西方中心主义、东方主义等预设性的运思逻辑,既深刻反映了后殖民时代西方文化殖民的渗透性,又在这通过教育的文化殖民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反思比较教育学的运思逻辑中隐含的文化殖民的可能性,是我们在教育和文化的去殖民化道路上必经的一段历程  相似文献   

14.
运用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及其在此空间中的文化翻译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探讨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的主人公莱拉如何在后殖民语境下、在"第三空间"中扮演文化翻译者的角色,以及文化翻译在其建构华裔美国女性身份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闻翻译与国家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后殖民主义是为消除殖民思想而对西方霸权进行的质疑和拒斥,也是对西方话语权力的重审。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既是一种殖民手段,也是一种解殖民手段。本文主要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对新闻翻译中采用的方法及其体现出的殖民倾向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解殖民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6.
耿翠翠 《文教资料》2013,(29):110-111
在后殖民语境下研究香港怀旧电影,不难看出香港怀旧电影的后殖民主义倾向:香港怀旧电影都表现出对殖民统治时期的深深怀恋,也渗透着殖民文化的影子;同时,纵观殖民地香港和宗主国英国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两者的对立抗衡性淡化消失,逐渐变得亲和,在话语权方面也呈现出弱者向强者游动和靠拢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过程中,随着东西方的日益接触,东方的文化元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美国科幻作家的笔下。保罗·巴奇加卢皮的《发条女孩》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极具影响力的科幻作品,小说以未来世界的泰国为故事背景,进行了大量的东方书写。本文力图对《发条女孩》中的东方书写进行梳理,在后殖民语境中解读其东方书写,并从全球化视角出发,揭示《发条女孩》中东方书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常超 《林区教学》2010,(5):75-77
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是对翻译研究的新尝试,它阐释了影响翻译活动的外部因素。后殖民的翻译研究与传统研究是不同的,它探讨的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过程。尝试在后殖民的语境下研究翻译,关注不同翻译策略的使用,通过对翻译实例的研究进而得出基于归化和异化之上的杂合法是后殖民翻译语境下的最佳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抵达之谜》中作家努力脱离特立尼达实现向英国的抵达之旅分为两部分:对特立尼达的生活经验抛弃实现从"第一童年"向"第二童年"抵达;对特立尼达的文学经验抛弃实现从男人向作家的抵达。在英国殖民语境下奈保尔被英国精英文化同化,实现了"英国化",在后殖民语境下奈保尔不是作为被殖民者的复现,却是以"他者"面目出现的殖民者的"同者"。  相似文献   

20.
美国翻译理论家戴维·贝娄斯在2011年提出了向上翻译和向下翻译的概念,用来解决描述不对称翻译关系的流动性方向概念,因为在后殖民翻译视域下,不同民族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对称和不平衡性得到集中体现.本文从后殖民的视角,对向上与向下翻译这组新概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后殖民翻译对接受国语言和文化的影响,以及对译者主体性与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探讨不同民族、国家如何在不对称的语言、文化之间实现更好的交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