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近代中国出版家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校对讹字,以便修板再行刷印,及复查全书,辩论经义者半,校出错讹者半。”    相似文献   

2.
报刊出错时有发生,责任人有记者、编辑、校对等,但相当一部分差错的始作蛹者是录入和排版人员。如何在源头上减少差错,笔者整理出几点经验,探讨错误产生的原因及减少错误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当前“无错不成书”的“错”,据调查统计,来自原稿的一般占80%以上,来自排版的只占百分之十几。这就是说,校对人员通过“校异同”以消灭排版差错的基本功能,大都发挥得较好;而通过“校是非”以发现并协助编辑人员消灭原稿差错的功能,大都发挥得很不够。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编辑的责任心理障碍与文字差错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王文武王国晨为什么文稿几经编校(三审三校)对文字差错却“视而不见”呢?究其原因一方面与编校者的业务能力和文字修养有关;另一方面,还与编校者的责任心淡化(放松要求)或责任心理障碍有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5.
避免文字差错,编校一张内容与出版质量俱佳的报纸是校检工作者的共同愿望.但是校检中经过那么多环节,差错还是经常见报.我认为,应从总体上分析出错的原因,全方位地抓住出现差错的环节,特别是抓牢易错环节,就会有好的收效.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排版如何进行质量管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叶涛计算机排版普及后,普遍感到排版质量不容易控制,尤其是科技书,差错率较高,出错因素比较复杂。为了保证质量,不少出版社按照以往铅排的经验,不惜以增加校次来减少差错,有的重点书甚至校到六七个校次,但是效果并不...  相似文献   

7.
万洪涛 《新闻前哨》2021,(2):124-125
作为一个图书质检员,常年检查本单位的付印前校样和成书质量。在日复一日的质检工作中,笔者积累了大量的质检数据、差错语料和量化指标。笔者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文字性差错类是一个普遍性的存在;不合格图书文字性差错在编校错误中占较大。  相似文献   

8.
校对应学会识别“隐性差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校对工作中,校对员要以尊重原稿为前提,主要是“校差错”;但随着电子文稿的增多,原稿中的“隐性差错”越来越多,“校是非”成为主要工作。何谓“隐性差错”,我的理解就是文字正确,但文意错了;乍一看对了,一推敲错了。如何纠正“隐性差错”,我认为关节点在于“识别”,如何识别,则必须具备三要素,那就是“善疑,勤查,多思”。  相似文献   

9.
校对是一门学问。校对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这是校对工作的职责及其重要性使然。 文化素质指一个人所具有的认知水平,即人们对于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校对工作的职责是:要消灭校样上与原稿不符的差错并发现原稿中的问题。即对原稿负责,又尽力发现原稿疏漏。校对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出版物中所有可能发生的错误,几乎全靠它来消灭,故此,“出版的一半是校  相似文献   

10.
校对员要学点逻辑杨金花当前,图书文字质量出现滑坡,作者、编辑、校对都有责任。校对的功能有二:一是“校异同”,一是“校是非”。一个好的校对员,要在“校异同”的基础上,进行“校是非”。只“校异同”即使消灭了全部排版差错,还是不能保证图书没有差错,因为原稿...  相似文献   

11.
随着形势的发展 ,校对工作中过去那种仅限于死对原稿、只校异同的校对原则 ,已不能适应图书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了。只有既校异同 ,又校是非 ,才能满足“把一切差错消灭在出版物付印之前”的要求 ,确保图书的质量。因此 ,校是非是十分必要的。一、校是非的必要性1 原稿不可能做到无“非”我们科技类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以科技专著和大学教材为主 ,其中往往有较多的公式、图表、符号、上下角标等 ,比较复杂 ,极易出错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作者方面 :一本书稿往往系作者用多年的心血写作而成 ,其中也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书稿是…  相似文献   

12.
随着书稿的磁盘化,差错出现的慨率相对过去而言要高出许多.过去的铅排出错原因比较单一,而现在情况则截然不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出错原因呈现出多点化、多面化的态势,出现的差错完全可以用"防不胜防"来形容,这势必增加了编校工作的难度.怎样应对这种现实的挑战,想必同行们都有自己行之有效的对策.笔者认为,对差错保持警觉是必不可少的,在编校行为中能够把这种警觉性持续保持下去就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13.
随着出版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全面介入出版业,给出版业带来了空前的变化与发展。出版业由原来的铅与火的出版方法变成了现在光与电相结合的出版体系。这就使校对的致讹规律带来了全新的变化。校对虽然是出版业中查找差错的工作,但它并不是外行眼里简单的字对字的工作,研究计算机出版工作流程中致讹规律(即排版过程中出现文字或图表差错的原因)更是它的首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4.
论校对知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刘东力校对分为“校异同”和“校是非”。前者是比照原稿改正排版差错,需要校对员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特殊的心理素质;后者则是发现并改正原稿的差错,需要校对员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和比较广博的知识积累。校对工作的这种性质,决定了校对...  相似文献   

15.
陈彧 《新闻记者》2000,(3):41-43
校对质量的好坏是衡量一张报纸质量优劣的重要 依据之一。毋庸置疑,作为采编部门的延伸和补充──校对在当代报业的出版流程中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随着出版系统的电脑化,报纸的出错亦呈现出与传统手工作业时截然不同的态势,即同音字词、象形字词、连串字词或不规范字词混淆出错的渐多。这就要求我们校对从业人员从传统的狠抓字词的基本功或在强调现代古代汉语结构句法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一下一些常见差错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指非知识内在原因即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差错,这些差错一经调整工作心态是可以完全避兔的。所谓非智力…  相似文献   

16.
新闻校对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用犀利的目光辨真伪,除错讹.正是非.使差错无藏身之地。要做一名合格的新闻校对员,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相似文献   

17.
精诚与精品     
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有一篇感人的讲话。细读这篇讲话,感动之外,我还有些说不出的感慨。你想,堂堂一位党的总书记,日理万机,对新闻工作者还要把话讲得那么细。比如他们讲到新闻工作者应该发扬严谨细致的作风时,就要我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防差错”,可谓耳提面命。读后沉思,是总书记殷切有加呢,还是有的新闻工作者不是“一丝不苟”,没有“精益求精”,老有“差错”出现? 这样一想,心里便惶促得可以。 是的,我们不是时常看到报刊上出现的差错吗? 标题错了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语法上好像也无法可循,“无错不成报”的说法竟出在编校人员之口。这样的氛围中,亥豕鲁鱼之错几乎就算不得错了;电台电视台的主持人、播音员,开口出错的事也是家常便饭。而这  相似文献   

18.
一九五八年下半年,我开始在工人日报做校对工作。不久,我们校对组先后出了两起重大的政治性差错,一是把一则国际消息中的“南越……”错成“越南……”;另一是把一个大字标题中的“叛国”错成“判国”。这两起重大差错使十多万份报纸不能发行,损失资金好几千元。差错出了以后,同志们非常紧张。我因初做校对工作,没有经验,心里更是紧张。由于紧张,脑子“运转”不灵,有时连很熟悉的字都怀疑它是否正确。紧张并不能防止差错,有时越紧张越出错,越害怕错误越多。这两次政治性差错发生后,我脑子里开始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校对工作能不能不出错?怎  相似文献   

19.
提高素质与做好校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书刊报纸出现差错,作者,编辑、校对、印制等部有责任。从校对来说,他的责任有二:一是校正排字差错,二是发现原稿的疏漏和不足,前者可称为“校异同”,后者是“校是非”。一个优秀的校对员,应该也是个编辑。校对工作本身就是编辑工作的延续和完善。因此,在新形势下校对人员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如何在校对场上发挥优秀“猎手”的作用,如何发挥校对是“杂家”的才能以及如何提高“校是非”的能力,是值得今后的校对工作特别注意和研究的问题。要实现图书的优质高效,关键在于提高人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20.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关上房门,准备写点东西,忽听到“笃、笃、笃”的敲门声。开门一看,原来是多时未见的老胡。他是个有30年经验的老校对。寒暄一番之后,话题就转到书稿中的差错上去了。老胡感慨地说:“现在几乎是无错不成书。究其原因,校对漏校是一个方面,但百分之七、八十是原稿本身就是错的。原稿差错越多,书刊出错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是啊,现在有些原稿中的差错比比皆是,”我老伴说,“其他且不说,光错别字就不少,听说有个单位一部稿子就错了180多个字”。她也是个老校对,听了老胡的话后,也加入了我们的议论。我听她如此说,顿时显露出惊讶的神态。老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